題記
家天下以來,皇位繼承被統治者高度重視。
夏朝基本是“父死子繼”制度,至於是不是嫡長子繼承不得而知;商朝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配合,按照年齡、能力,綜合考量,誰合適誰上,也不排除競爭的結果;
周朝開始建立的“嫡長子制”,成為後來統治者們的首選;漢武帝首創的“立子殺母制”度,被後來漢族政權所擯棄,卻被北魏統治者“發揚光大”;大清帝國的“秘建制”,或許是統治階級的無奈之舉。
皇位
嫡長子制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嫡妻生的長子。在民間,嫡長子指結髮妻子、正妻、原配生的第一個兒子;在皇室,嫡長子指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
1.夏朝開始的王位世襲制,一開始就有究竟選擇"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的糾結,從結果來看,夏朝“父死子繼”多一點。
2.商朝“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輪番上演,可問題來了,你說“父死子繼”好,我說“兄終弟及”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該怎麼辦呢?當然是要麼妥協,商量的來;要麼PK,勝者為王;要麼遷都!於是,商朝也成了一個愛遷都的朝代。
3.到了西周,乾脆畫出一條紅線,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成了嫡長子制的精華要意。西周以來,嫡長子制被統治者推崇和採納,嫡長子成功繼位的也比較多,如:漢惠帝劉盈,是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兒子;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和皇后陰麗華之子;宋欽宗趙桓,是宋徽宗和王皇后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后的兒子。
但是,小編以為,“嫡長子制”雖是主流選擇,“操作”也相對簡單,但略顯死板。這樣,庶長子再有才、有德,也有皇位絕緣;嫡長子,再無才無德,也是命中註定的皇帝。以漢朝第二任皇帝漢惠帝為例,其實他並不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子。劉邦的長子叫劉肥,是劉邦和民間女子曹氏所生,由於劉肥母親身份卑賤,雖然劉肥是長子,只能是庶長子;而劉盈是劉邦和呂后所生,是嫡生長子,天生富貴。結果劉盈繼位為漢惠帝;而劉肥只能老老實實地當諸侯齊王。
兄終弟及制度兄終弟及制,早在夏朝就有,商朝較為普遍。
根據《史記》記載,夏啟駕崩,其子太康繼位;太康駕崩,其弟中康繼位……帝不降駕崩,其弟帝扃繼位。
再看商朝,商朝的第三任王中壬、第六任王太庚、第八任王雍已,都是靠“兄終弟及”當上王的。
兄終弟及的典型,要數宋太祖趙匡胤百年以後把皇位給了弟弟趙光義。趙匡胤按照母親杜太后的告誡“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汝百歲之後當傳位於汝弟!”趙匡胤答應了母親,並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當下記下太后遺囑,藏於金匱之中,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但“兄終弟及制”再好,也被統治者們拋棄,它敗給人性的自私。試想,你把皇位讓給弟弟,弟弟百年後還會還給你的兒子嗎?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後來,趙光義也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兒子,而是留給了自己的一脈。
立子殺母制度“立子殺母制”,由漢武帝首創,本意是避免“子小母壯”,後宮干政。
漢武帝時期,本來立了太子劉據(漢武帝和皇后衛子夫所生的嫡長子),劉據後來由於巫蠱事件,被迫自殺。漢武帝晚年寵愛鉤弋夫人,又立鉤弋夫人生子劉弗陵為皇太子,由於擔心自己百年後,劉弗陵太小,鉤弋夫人干政乃至外戚弄權,賜死了鉤弋夫人。
漢武帝的這一操作,果然沒有出現後宮干政,但也作為“成功案例”被北魏統治者效仿。
在北魏(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的歷史上,曾把“立子殺母制”作為繼承的“規矩”來執行。從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北魏就形成一條制度:凡兒子被列為太子,其母親必須效仿漢武帝立昭帝而殺鉤弋夫人那樣自盡。
拓跋珪政權
大概是叫武帝的,一樣地心狠手毒吧,拓跋珪第一個踐行“立子殺母制”。
拓跋珪立拓跋嗣為皇太子,賜死其母劉貴人,以避免母以子貴;以後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幾代都執行著這樣的制度。如北魏第七位皇帝拓跋宏(孝文帝),即位時才5歲,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李夫人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
孝文帝
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一生篤信佛法,不忍殺生,並沒有賜死太子元詡的母親胡太后,實際上等於取消了"子貴母死"制度,可是也帶來也嚴重的後果。北魏孝明帝(元詡)幼年繼位,權臣元叉、母后胡氏相繼擅權亂政,大失人心,北方爆發六鎮起義,國勢日衰。
“立子殺母制”避免太后干政,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北魏宣武帝廢除了這一傳統,在其死後,孝明帝繼位,因為年幼,胡太后專政;無獨有偶,清朝的咸豐皇帝傳位於載淳(同治帝),擔心其母慈禧干政,大臣蕭順等人建議咸豐“立子殺母”,沒有采納,後來,慈禧太后成了太后干政的典型。
慈禧太后干政
“立子殺母制”雖然也成功地避免了太后干政,但由於太殘忍,在人性方面輸了分,被後世統治者摒棄。
秘建制秘建制由大清雍正皇帝首創。
雍正大帝
當時康熙有24個皇子,參與競爭皇位至少有以下幾位:長子允禔為惠妃納拉氏所生,算庶長子;次子允礽為孝誠仁皇后所生,作為嫡長子,被列為太子,但是太子驕縱,被二立二廢;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皇十四子允禔,生母孝恭仁皇后;還有皇八子允禩,母良妃衛氏。
雍正當上皇帝后,想想自己當皇子時競爭皇位時殘的前車之鑑,實在是不想讓自己的皇子皇孫們再自相殘殺,得想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於是就有了秘建制。
後來,雍正壓根沒有設太子,免得暴露目標,成了眾多皇子們的眾矢之的。
雍正把儲君的名字寫好,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皇宮內廷正殿),放在由順治題寫的“正大光明”匾額後,命令只有自己駕鶴西遊了,大臣們才能取出,兩份遺詔核對無誤後,當堂宣佈由某某皇子繼位。
皇儲密詔藏於此匾額後
讀者朋友,這幾個繼承方式,究竟哪一種好,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