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不過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我們知道德國這個國家非常發達,非常優秀,但也有二戰這樣的黑歷史。為什麼優秀的德國人在之前的兩千年曆史中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比英美那些種族滅絕的行為溫和多了,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幹出了那些過格的行為?戰後各國包括德國人自己都在努力研究,但卻沒有定論。其實這應該從德國自身的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談。

那麼為什麼要說北德意志與南德意志的差異問題呢?因為本來沒問題的德國人後來一度產生了問題,這個問題的源頭,就在南北德的差異上。我們下面一一來談。

一般人都知道東德和西德,但是如果不對德國曆史產生更詳細的瞭解,對南北德的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冷戰之前的歷史上,其實東西德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德意志內部的差異就是南北差異,也就是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北德意志與南德意志,德國曆史的真正脈略

北德與南德的差異是一個玩梗的好話題,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還是德國的地理態勢導致的。德國北部是中歐平原,南部是山地,因此的德意志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北德意志的低地德語和南德意志的高地德語,有點兒像咱們國家的南北方言差異,像義大利、印度和阿拉伯半島,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南北差異。

要說南北德的分界線在哪兒,拋開那些石勒蘇益格以南都是南方的玩笑話,真的找一個分界線其實不難,基本上就在山地和平原的分界線上。

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萊茵蘭-普法爾茨、薩爾、黑森、圖林根和薩克森是南德意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勃蘭登堡、下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以及柏林、漢堡和不萊梅三個城市州屬於北方,雙方在面積和人口方面大致相仿。

南德面積約18.44萬平方公里,北德面積稍小,約17.26萬平方公里,北德人口約4100萬,南德人口也相差無幾,但是在歷史上北德的面積要大於南德,因為普魯士的面積很大,加上它和其他喪失的領土,北德的面積要達到34.2萬平方公里,而南德加上奧地利和阿爾薩斯洛林,甚至再加上盧森堡,也不過28.6萬平方公里,而現在普魯士只剩下殘存在勃蘭登堡境內的一些原飛地作為德國的組成部分留在德國版圖內。

德國北部主要是平原,南部是山地,方言也不同

南德和北德方言不同,宗教也不一樣。南德更多的人信奉天主教,文化上更加精緻,也比較接地氣,而北德作為後起的工業地帶,再加上容克地主濃重的農業地主殘留,文化上相對粗糙,除了西北部天主教人口多並且經濟較發達之外,北德的典型特徵是工業化程度高但是經濟繁榮水平較低,這一點有點兒類似蘇聯,長槍大劍但是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而宗教上也是新教佔主導。

我們都知道德國打兩次世界大戰一般清算的時候都說是普魯士的問題,甚至德國人自己也說,普魯士人最初是和斯拉夫人更接近的波羅的海人,被條頓騎士團征服以後才成了德國人,把他們那套粗魯的軍國主義體制強加到德國人頭上,所以才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這話固然有道理,但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再說了,普魯士立國幾百年了,怎麼以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普魯士雖然軍國主義,但是軍人是非常講究實際利益的,沒把握的仗不會打,怎麼弄成挑戰全世界?以前的普魯士怎麼不這樣?

因此這就要看看德國在1871年統一以後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理性的普魯士不理性了。

要知道,軍國主義問題雖多,但是槍只是個工具,要看拿著它的人水平如何。平心而論,德國統一之前的普魯士領導人一直到俾斯麥,水平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德意志民族在世界上受到尊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民族的前途會非常美好。

但是可惜的是自1890年以後德國就像一艘失控了的軍艦一樣到處亂撞,有人把責任推給威廉二世,認為這個莽夫毀了一切。但是要知道德國皇帝畢竟是個立憲君主,手裡雖然有權力但是也沒有像秦始皇的權力那麼大,他是要依靠民意的,那麼到底是哪些人在鼓動他幹這些魯莽的事情呢?

我們不妨把目光往南放一放,看一看一直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心懷芥蒂的南德意志各邦,尤其是巴伐利亞,看看他們的態度。

宗教文化也有差異,北德以新教為主,南德天主教更多

巴伐利亞人多為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強,而且是內陸國,工業不如北方和西部發達,農業成分重,小農思維、小市民思維盛行,而且比較保守,傳統觀念重,這樣的一個地方開放程度和發展程度,至少是在那個年代,它不如北方發達,也不如北方的工業化程度高,當然戰鬥力也比較低。

但是這樣的地方,小市民思維,小資產階級思維,它會導致什麼?民粹主義比較盛行。

民粹主義往往產生在什麼地方?有一定的錢、有一定的生活水平質量的保障,但是低不成高不就,上面有容克地主和大工業家,柏林的北方政府在頭上壓著,下面有更窮和更弱勢的群體可以顯擺一下虛榮心理,這樣的地方往往心理不平衡的人產生得更多,就是說它這種型別的地方,往往更渴望像是超級大國夢一樣的心理,渴望這種夢想,以此來向北方的工業政府證明自己。看著普魯士人整天舞刀弄槍的,巴伐利亞人心裡就覺得,你不是很厲害嗎?把法國打敗了我們跟你一起統一,結果你不地道啊,你怎麼不繼續打,我們都想繼續打,把法國徹底打敗,割下更多的地盤來,我們要做世界大國啊。

我們在歐洲大陸的地盤太小了,而且四面都是強國。普魯士的軍隊這麼厲害,再加上我們,為什麼不再打一仗?而且最不地道的是,你把我們的大哥奧地利踢出去幹什麼?奧地利不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員嗎?我們跟著奧地利的時候日子比現在舒服多了,所以要把奧地利合併過來,組成一個大德意志。

就是說它本來就對普魯士有意見,甚至有獨立傾向,不想跟著普魯士混了,轉念一想,普魯士這個德意志好歹也是德意志,雖然普魯士領導著好像不怎麼樣,但是對德意志巴伐利亞人還是認同的,只不過更認同奧地利當老大。他們就想著要是能把奧地利合併,然後在奧地利的指導下指揮著普魯士這支槍,我們去征戰全世界,這該是多麼有威嚴的事情啊!

以巴伐利亞王國為代表的南德意志各邦親近奧地利,對普魯士一直有意見

平心而論,有個大國的理想這很正常,但是南德意志人比較民粹,不知道節制,而且國境線外就緊貼著還有一個奧地利,這個地方的問題更大。

奧地利的歷史不應該和德國分開,奧地利人就是德意志人,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長期是德意志的皇帝,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後來證明哈布斯堡王朝沒有實權或者說不給哈布斯堡王朝實權是正確的,奧地利人的民風導致了他們一旦在德國得勢,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在一戰之前的那二十多年裡,奧匈帝國不斷給德國吹耳邊風,與德國越走越近,把自己和德國牢牢地綁在一起,事實證明普奧戰爭的有限衝突並沒有影響它們之間的兄弟情誼。

可是奧地利這個大哥也太坑人了,有多坑人呢?舉個例子,比如在保險條約,俾斯麥想維護和俄國的關係,結果奧地利不斷地使絆子,就是因為它想往巴爾幹擴張,就要遏制俄國,而德國只能二選一,結果德國選擇了老兄弟,而放棄了和俄國聯盟制霸世界的機會。

在德俄聯盟破產的時候,戰爭就不可能再會對德國有利,註定了這場戰爭不能打,但是之後的奧地利不斷地在巴爾幹等地挑起衝突,它雖然不搞殖民地,但是擴張的地盤全是在歐洲大陸上,每割讓一寸土地都會導致歐洲內部極為激烈的衝突,德國一方面為了維護奧地利的這些利益,一方面為了滿足國內巴伐利亞人建立世界帝國的要求,四處出擊,到處亂撞,一面還想擴張一些地盤,一面還不想得罪任何人,最後就像一個誰都不想得罪而因為缺乏原則最後誰都得罪了的老好人一樣,把自己弄到極其孤立的地步,最後環顧四周,能和它站在一起的,除了奧匈帝國,也就只剩下那個老漢拼命的奧斯曼土耳其了。

奧地利則民粹主義盛行,以昏聵無能著稱,圖為老邁昏庸的奧匈帝國老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戰爭前幾年,歐洲各國實際上已經是武裝下的和平,威廉二世追求世界帝國,與巴伐利亞人和南方的天主教徒走得更近,而不像俾斯麥一樣提防著南德意志。戰前最顯著的危機爆發點,就是摩洛哥。

摩洛哥危機一共產生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905年~1906年,在1004年簽訂的英法協定中,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這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兩國劍拔弩張。

英國出面召集西方列強開會解決爭端,結果會上只有奧匈帝國支援德國,由於英、俄支援法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條約。

當時參加會議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奧、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3國代表,具體細節限於篇幅就不談了,總之就是德國的意思是摩洛哥是德國的地盤,雖然名義上是保證摩洛哥獨立並且各國在摩洛哥平等,法國的意思是摩洛哥是法國的地盤,摩洛哥本國並沒有能力決定什麼,但是其他各國都支援法國,只有奧地利支援德國,德國陷於孤立。

其實西方各國都在擴張,它們之間的談判也不計其數了,但是這樣的一邊倒還很少見,德國沒有反思到底是為什麼,反而更加暴怒地在短短几年後就挑起了第二次危機。

1911年摩洛哥爆發起義,德國乘機向法國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屬非洲領土給德國作為補償。然後在7月1日,又藉口保護德國商人的生命財產,派遣炮艦“豹”號開往摩洛哥阿加迪爾,德國的行動震驚了世界。

雙方再次進行談判,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又非常尷尬地支援了德國,和上次的結果一樣。其實發現了沒有?如果沒有奧匈帝國德國大機率就不會這樣幹,俾斯麥的大陸政策本來進行地很好,就這麼被南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給用嘴炮破壞掉了。

被奧地利綁架外交政策導致德國極度孤立,並最終引發世界大戰

按理說南德意志人畜無害,戰鬥力又不高,德國的行為應該歸咎於普魯士,但是這一點解釋不了為什麼之前的普魯士不這樣?統一之後為什麼變成這樣了呢?

二戰的起因其實更露骨,現在德國被全世界清算,所有的遊戲幾乎都使用二戰德國作為反派,包括德國人自己,一個輝煌了兩千年的國家混成這樣居然全世界找不到原因,其實說白了就是被奧地利人當槍使了。

一戰之後中東歐經濟和社會全面崩潰,各種極端怪異的思潮在當地崛起,而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因為其特殊的地緣和文化背景,首當其衝。

當時的維也納充滿了各種街頭暴力,無法控制,各種極端主義者在街頭互相大打出手,極端排外並且殺氣騰騰的思想充斥了這個中歐名城的街頭,這個時候他們中間的極品,那個奧地利的落魄畫家登場了。

他把在奧地利學到的街頭暴力和煽動演說帶到了德國,其實德國是沒有這個傳統的,南德意志可能民粹重一些,但是和奧地利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這樣的暴力煽動行為讓德國人逆三觀的同時也感到大開眼界,當時的德國並沒有關於這種東西的任何經驗,希特勒說得很好聽,德國人根本不知道支援他意味著什麼。

希特勒帶著他在奧地利和巴伐利亞起源的政黨在德國到處煽動仇恨,結果影響力越來越大,容克貴族被迫妥協,開啟了這個潘多拉魔盒。

二戰的德國符合巴伐利亞人的夢想,讓奧地利人指導著普魯士這條槍去征戰世界,無論普魯士主觀上有多大的意願,它都必須這麼幹。

後來的容克軍官團發動政變想拿下希特勒,但是他們忘了一點,現在的德國軍隊都是希特勒用衝鋒隊訓練出來的,衝鋒隊清洗掉了羅姆之後幹什麼去了?成為了一個新兵訓練地,德國軍隊的新兵先到衝鋒隊去接受思想改造,所謂的納粹主義改造其實根本不是軍國主義思想,而是奧地利的極端民粹主義思想,使用奧地利的思想來改造德國軍隊,這個時候的容克軍官發現自己被衝鋒隊的隊員包圍,政變沒有人支援,720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普魯士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奧地利的槍和背鍋俠,成功了是奧地利元首的偉大領導的功勞,失敗了全部推給普魯士的那幫“粗魯”的軍官,積極主張德奧合併發動世界大戰的奧地利成了受害國和永久中立國,說的是堂皇輕鬆,推的是一乾二淨。

納粹的真正起源在奧地利和南德,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圖為奧地利人熱烈歡迎納粹入駐維也納

搞了七十多年的研究,其實還不如網路上的一些梗能說明問題,比如巴伐利亞是坑德專業戶,奧地利更是專坑德國幾百年,一戰是奧匈帝國首先宣戰,原因也是它挑起了巴爾幹衝突,二戰的發動者乾脆就是奧地利人。

而且北德意志人打世界大戰不會丟首都,南德意志人會。因為南德意志比北德意志戰鬥力低,沒有別的原因,它文化上接近拉丁文化,也就是法國、義大利這些國家,聲色犬馬,戰鬥力不可能很高。

但是和法國、義大利不同的是,奧地利那個尷尬的向東的突出部,又使它會接受很多來自東歐和巴爾幹的東西,尤其是巴爾幹。那個地方的小國家,都是什麼特徵呢?一個個彈丸小國,一言不合就開戰,沒有什麼正常國家。俾斯麥就曾經說過,像保加利亞這樣的蕞爾小國,那時候保加利亞也就現在一半大,實在不值得全歐洲去為了它打一場大戰。他說我們有時候才會發現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其實何以至此。

所以奧地利就是沒有那個本事又要攬那個瓷器活,它接受了太多的東歐民粹主義,又像南歐人一樣缺乏戰鬥力。而有戰鬥力的北德人、普魯士人,戰略思維很理性,沒有利益和把握的仗不會隨便打。

當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被奧地利的民粹主義挾持、洗腦,就會導致世界大戰這樣的事情。你要說誰的責任更大呢?其實是奧地利人責任更大,然後是巴伐利亞,最後才到普魯士。至於其他的德意志各邦,人家也就是碰上這樣的倒黴親戚了。

就相當於什麼呢?巴伐利亞和奧地利整天在普魯士面前嚷嚷,要打敗法國,要打敗俄國,要打敗英國,還要打敗美國,還要殖民全世界,如此等等,德國要做世界帝國,要分享陽光下的地盤等等。普魯士一開始告誡他們發動戰爭要冷靜,要理性,沒有把握和利益的戰爭不能打等等,俾斯麥就是這樣告誡那些南德人的。但是時間長了難保普魯士不會失去耐心,這就相當於一個三流戰鬥力的人整天向他的一流戰鬥力的兄弟灌輸暴力思想,普魯士一不耐煩:那就打吧!一打就惹事了。

你要說南德和北德有多大差異呢?也不是很大。北德人是北歐人種,金髮碧眼的典型,南德人是阿爾卑斯人種,介於北歐和地中海之間,棕發褐眼或者棕發碧眼比較多,像希特勒就是棕發碧眼。北德意志相對正統一些,因為畢竟日耳曼人是從北歐南下的,南部肯定混了更多的其他成分。

但是它的差異主要在人文方面,南德意志人是內陸地區,保守,而且虛榮心強。它的優點是比較傳統,文化上很繁榮,像南德意志人其實對自己人更有人情味兒,父母和子女相處更融洽,同居時間也更長,對家庭也更負責任,這都是南德意志人的優點。

北德意志人就稍微粗糙一些,而且軍國主義思想濃重,它的優點是理性、嚴謹,工業化程度高,組織能力強等等。現在世界上對德國的嚴謹認真的印象就來自北德,其實南德人相當隨便。

哪個更優秀呢?答案是一樣優秀。不過在缺點上,其實應該是南德人問題更大一些。雖然最後支援希特勒的高票地區主要是在東易北地區,但是沒有這個在南德意志和奧地利起源的納粹黨,普魯士人也想不起來這些。一戰是奧地利煽動起來的,那時候還是普魯士主導,雖然戰爭很慘烈,但是也沒有種族滅絕和工業化流水線屠殺,奧地利主導就會產生這種極端的東西。這和它們歷史發展的差異有關。

網上反映奧地利專坑德國幾百年的圖片,很有道理,而始作俑者奧地利卻並沒有受到清算,這才是真正的德國曆史

北德是平原,歷史上搞了東進運動,軍事化程度高,南德是山地,各種方言差異比較大,所以地域主義也重一些,更保守民粹一些,如果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兩個國家,那麼不會產生什麼問題。而如果兩者合在一起,或者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代表巴伐利亞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民粹主義煽動軍國主義的危險,它倆要是分開,奧地利要民粹自己民粹,普魯士也不會失控。

有句話叫奧地利人最成功的就是讓世界都相信貝多芬是奧地利人,而希特勒是德國人,其實恰好相反。我們看到那個真正的德意志其實應該讓貝多芬來代表,現在的世界音樂之都卻是以前的人類毀滅的試驗場維也納,而奧地利人希特勒現在全世界都認為他是個德國人甚至是個普魯士人,普魯士人雖然有一定連帶責任可是被推為主犯也太冤大頭了。

至於其他地方的德意志人,從本質上來講是被裹挾的,萊茵河地區歷來是非常開明的商業城邦的聚集地,與民粹主義和軍國主義都不沾邊,不排除一些影響的因素,但是把責任他們頭上更是不合理的。

所以這就是北德與南德,一對歡喜冤家,北德嚴謹,南德熱烈,北德單一,南德多樣,同樣,北德戰鬥力高但理性,南德戰鬥力低但感性,二者結合,才產生了德意志。無論如何,這些事情都已經成為了德國曆史乃至德國本身的一部分。

在未來,如果繼續綏靖奧地利,忽視這個中歐小國極具毀滅性的極端思想,而再一味地把責任強加到所有德意志人頭上,未來依舊會產生問題。華沙下跪的人是反納粹人士,那是德意志真正的內心。而反納粹人士本來不應該承擔這個責任。然而奧地利的民粹主義者作為始作俑者從來沒有道過歉,還被包裝成了受害國,所謂德國的“侵略”,奧地利人是以99%的支援率和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來迎接這一“侵略”的,戰敗以後責任全部推給德國人,自己是“被侵略”的。

這是德國尷尬的地理位置造成的,位於中歐四戰之地,它天然地受到各方的影響和各方的威脅,而且南北存在差異,思想不太一致,這種情況下累積的矛盾最終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圖為華沙之跪紀念碑,勃蘭特是反納粹人士,並不需要對納粹罪行負責,而納粹的起源地奧地利卻沒有反思與清算

這就是德意志的故事,德意志的歷史。在未來,希望奧地利和南德的部分人在指責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時,也反思一下自己。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思想確實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極端民粹的煽動,沒有南德意志與奧地利普遍的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理作怪,普魯士乃至整個德國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以前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在之前的歷史上,普魯士長期是新教先進工業文明的代表,而奧地利則是封建專制保守反動的大本營,這些歷史必須要說清楚。

在未來,衷心地希望並祝福德國能夠走出這段陰影,恢復以往的那個真實的德意志蘭。

16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進入隆冬時節,現如今有供暖等措施,古人又是如何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