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朝建立。
但此時的朝廷只是統轄著關中(今陝西)、河東(今山西)一隅,國內尚還存在著許多地方起義軍隊或割據勢力,計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等。
為此,李淵採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部署,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經過一年多的平叛,朝廷打敗劉武周之後,北方基本統一。
接下來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征戰。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在虎牢關打敗竇建德,竇建德兵敗被俘,王世充投降,至此中原統一之戰也基本完成。
竇建德和王世充被李世民押赴到長安之後,李淵放掉了王世充,卻將竇建德於當年七月斬首示眾,引起竇建德舊部的不安。
於是劉黑闥在貝州漳南設壇,祭奠竇建德,自稱大將軍,正式大舉起兵, 竇建德的舊部紛紛聚集。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的勢力即席捲河北一帶,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
劉黑闥雖然聲勢浩大,但在李淵看來,他並沒有多大尿,所以,不用派精銳就可剿滅。
再說,總是李世民帶兵出征,打了勝仗後就獎賞,現在已經沒法封賞了。於是就讓淮陽郡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原國公史萬寶為副手,前去討伐劉黑闥。
這個李道玄,按輩分應該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時年才19歲。
別看他歲數不大就獲得了王位,他可不是憑關係,而是自己出生入死掙來的。當年跟隨秦王李世民前往介州,在攻打劉武周的部將宋金剛時,他率先登城衝入敵陣,那年他才十七歲,戰後李世民賞賜布帛一千段。
打竇建德部,又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戰功的積累,終於掙得淮陽郡王的爵位。
再說李淵本身就很看好李道玄,所以這次才能放心的派他掛帥出征。
副手史萬寶,是隋朝著名大將軍史萬歲的弟弟,自從投靠唐朝以後,參與了平定李密、徐圓朗、王世充的戰爭,因功被封為原國公。
史萬寶一看自己屈居於一個小孩手下當副手,先自不爽起來,所以,對李道玄的命令總是陽奉陰違。
這個李道玄也是年輕氣盛,他以為還是跟著堂兄李世民前去平叛呢,忘了自己主帥的身份,所以在佈置戰鬥任務時,他做出瞭如下安排:他親率輕騎兵先衝入敵陣,等戰鬥打響後,史萬寶再率大軍前來會合。
可是李道玄率親兵衝入敵陣後,很快就被包圍了。
他的這些精兵在敵陣內左衝右突,激戰了半晌,卻不見大軍前來。
原來,李道玄帶兵走後,現在史萬寶說了算了,他在那裡靜靜的等待著,他等待著什麼,眾將士不摸底。
等李道玄在敵陣中左衝右突衝不出來時,手下將領要去救援,此時史萬寶才給親隨發話: “我奉皇帝手書敕令說淮陽王是毛孩子,軍隊行動均委託老夫我。 ……不如用淮陽王作餌引誘敵人,如果淮陽王失敗,敵人必定爭相前進,我堅守以待,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
"我奉手敕雲,淮陽小兒,軍事皆委老夫。今王輕脫妄進,若與之俱,必同敗沒,不如以王餌賊,王敗,賊必爭進,我堅陳以待之,破之必矣。"(《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
他要將大帥作為誘餌犧牲掉,簡直是膽大包天了!
等李道玄那裡戰鬥結束,已經全軍覆沒了,史萬寶才下令出擊。
主帥都沒了,史萬寶能有多少號召力?
士兵們都沒有了鬥志,剛衝上去,就讓劉黑闥給打了個落花流水。
史萬寶敗逃後,拉著李道玄的遺體回來了。
李道玄多次跟隨李世民征伐多年,在他的手下建立了不少功業,李世民聽史萬寶彙報了戰鬥經過,十分痛惜的說:“道玄常跟隨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併為之痛哭流涕。
"道玄常從吾征伐,見吾深入賊陳,心慕效之,以至於此。"為之流涕。(《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
李道玄後來被唐高祖追封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壯。由於無子,讓他弟弟李道明繼承了他的淮陽王位。
至於劉黑闥,後來是由皇太子李建成親自領兵,剿滅了他,並將其斬首的。
史萬寶回到長安後,李淵並沒有深究此事,後來他還擔任了民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直到貞觀年間去世,去世後追贈為原州刺史。
結語:史萬寶這種以下犯上的罪行沒有被追責,倒是後人研究的課題。
那麼史萬寶為什麼沒有被追責呢?
想來是當時唐朝剛建立,南方還沒有平定,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況且隋朝在唐朝當官的人數不少,處理了史萬寶怕引起他們的恐慌,於是李淵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再沒往下深究。
再說,古語說,帥不離位。李道玄應該坐鎮大營,由先鋒官去衝鋒陷陣的,可是他脫離本位,涉險殲敵,李淵對這種做法不是很不贊同的,所以,為了警示後人,也就拿李道玄作為警示教材了。
從此以後,無論是李勣,還是郭子儀、李光弼打仗平叛,雖然依然是李氏宗親任大元帥,這些名將任副職,但再沒有一個大元帥脫離帥位,陣前殺敵了,這無形中等於保護了他們。
所以,當時看李淵的做法有些不可思議,其實這裡頭包含了多少帝王之術啊!
參考資料:《舊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