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一講介紹光緒帝的崇陵。光緒帝名愛新覺羅·載湉,是醇親王奕環和慈禧妹妹婉貞所生之子。本來,作為一個王子,他沒有機會和資格繼承皇位,可是,慈禧出於私心,一語定乾坤,同治帝死後,擁立年僅四歲的小王子坐上了金鑾殿,這就是光緒帝。光緒帝在位的34年間,霸道的慈禧太后多次垂簾聽政,或垂簾訓政,尤其是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瀛臺,遭到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大志難申,含恨而死。下面就詳細介紹這位悲情天子的陵寢。

一、悲情天子悲情陵

光緒帝的陵寢,是在他死後開始籌劃的。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件國家頭號大事,竟是以錯誤的形式開頭的。

光緒帝死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他的死,結束了一個時代朝廷倒是反應很快,馬上下了一道聖旨,《宣統政紀》記載:“大行皇帝尚未擇有陵寢,著派浦倫、陳璧帶領堪輿人員,馳往東、西陵,敬謹查勘地勢。”派人到東陵、西陵去給光緒帝選擇萬年吉地。

可就是這道短短的諭旨裡面,至少有兩處錯誤:

第一,光緒帝生前就確定了萬年吉地。一般人很自然會想到,光緒帝作為一個愧儡天子,受制於人,尤其是在變法失敗後,還險些被霸道的慈禧太后給廢掉,連線班人都找好了,這就是大阿哥溥儁。這樣,有誰會給他選擇萬年吉地、修建陵寢呢。實際上,光緒帝在位期間,還真有人給他選擇了萬年吉地,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政敵慈禧太后。

證據一,《金龍峪圖》。這幅圖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金龍峪圖》描繪了金龍峪的風水形勢,並且在下面做了一個標記:“石柱系光緒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這裡說得再清楚不過了,這處風水寶地,是在光緒十三年選擇,並用志樁做了標記。

證據二,《金龍峪金星寶蓋圖》。此圖現儲存在國家圖書館,圖繪於光緒十九年。這張圖更明確地指出了金龍峪風水的來龍去脈:西陵魏家溝,同治改九龍峪,光緒改金龍峪。”這個地方原名魏家溝,同治年間更名為九龍峪,光緒十三年,更名為金龍峪,確定為光緒帝的萬年吉地。

順著這條線索,我們繼續尋找答案,看看這次風水活動的主人到底是誰。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 終於查到了這次金龍峪風水活動的主人,正是慈禧皇太后:“奉皇太后至九龍峪相度萬年吉地工程,九龍峪在永福寺西北,東圍牆外。吉地已定,更名金龍峪。”當時,十七歲的光緒帝陪著慈禧太后,來西陵選擇萬年吉地,陪同的人員還有光緒帝的老師翁同穌等人。這次西陵之行,風水術士選中了九龍峪這個地方,並請慈禧太后、光緒帝親臨閱示。大家看後,都表示贊同,於是把這個地名進行了更改,由九龍峪更名為金龍峪。

所以,光緒帝生前,確實選中過萬年吉地,並不是宣統帝諭旨中所說的“大行皇帝尚未擇有陵寢”,是朝廷搞錯了。

第二,不應該到東陵選擇萬年吉地。諭旨中說,朝廷派出了風水先生,到東、西陵選擇風水,這就錯了。按照早年乾隆帝制定的“昭穆之制”,給光緒帝選擇萬年吉地,只能在西陵範圍之內。因為,光緒帝是“載”字輩,他的上輩是“奕”字輩。“奕”字輩的咸豐帝已經葬在了東陵,那麼作為“載”字輩的光緒帝就應該葬在西陵了,沒有別的選擇,這叫隔輩相葬。所以,給光緒帝選擇風水,來東陵就錯了。不過,也難怪,乾隆帝制定的那個“昭穆之制”,早就被他的孫子道光帝給破壞了。所以,後來者紛紛效法,“昭穆之制”就變成了一紙空文。

風水術士們在東陵範圍之內,非常辛苦地尋找吉地,最終選中了兩塊寶地:一個是興隆臺,是一塊“吉壤”;一個是長龍嶺,是“上吉之地”。雖然各有缺點,不過也還說得過去。但正是因為各自的缺點,比如興隆臺毗鄰西大河,有安全隱患;長龍嶺的堂局不很開闊,不利於建築施工等等,兩處風水最終沒有被確定為萬年吉地。最後,萬年吉地確定在了金龍峪這個地方。並且,很快就下了這樣一道諭旨,據《宣統政紀》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諭旨:“金龍峪,謹定為崇陵,即行擇吉興工。”陵名都確定了,就要開工建設了。這也太快了吧。金龍峪的風水,前前後後也就50多天的時間,這麼快,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那個時候,幾百裡的路程,往返勞頓也得十來天的時間吧,這麼快就確定下來,是不是太草率了,不會出什麼問題吧?

果然,由於朝廷太草率了,金龍峪風水真的有問題。

第一,這是一處屢被拋棄的風水。

考證資料,金龍峪在歷史檔案中頻頻出現,上鏡率很高,搞歷史的人對它並不陌生。清朝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曾經光顧過這裡,細心勘察。我們看看都有誰?

一是乾隆帝。大家可能會問,乾隆帝不是在東陵嗎,他來西陵幹什麼?要知道,乾隆帝即位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將來在哪裡修建自己的陵寢,因為他的父皇雍正帝在東陵之外建了泰陵,於是形成了西陵。所以,乾隆帝最初是想在西陵選擇萬年吉地,實現子隨父葬的願望。乾隆三年,乾隆帝的端慧皇太子病逝,於是乾隆帝派人於乾隆四年來到西陵域內,為皇太子選擇吉地。風水官來到西陵之後,很快就相中了魏家溝這個地方,就是後來的金龍峪,趕緊上摺子,要求乾隆帝決定:“端慧皇太子園寢,應於魏家溝地方建造。”乾隆帝接到奏報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這個時候,他想起了自己最為尊崇、最為尊敬的爺爺康熙大帝。康熙帝在東陵呢,自己真的要在西陵建陵嗎?乾隆帝陷入了深思,最終他降旨給大臣們,放棄了在魏家溝建陵的打算。由此,金龍峪第一次被拋棄。

二是道光帝。東陵寶華峪地宮滲水後,挑剔的道光帝到處選擇風水,也曾命人到西陵選擇風水寶地。這些風水術士們在西陵找到了很多寶地,其中就有魏家溝風水。道光帝把西陵的風水寶地說帖看了個遍, 反覆比較,最終選擇了龍泉峪。這樣,金龍峪風水第二次遭到皇帝的拋棄。

三是咸豐帝。咸豐帝在選擇風水的問題上非常糾結,咸豐元年,他就在東陵界內選擇,也看了幾處風水寶地。咸豐二年二月,咸豐帝又來到西陵界內選擇風水,來到了魏家溝這個地方。他先是聽了風水先生的彙報,說如何如何好,便經不住誘惑,親臨魏家溝,登到山頂閱視,心裡面對魏家溝留下了一些印象。但經過幾年的反覆權衡、糾結之後,咸豐四年,終於把自己的萬年吉地確定在了東陵界內的平安峪。至此,金龍峪的風水第三次被皇帝拋棄。

四是慈禧太后。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年僅十九歲。由於生前沒有選擇風水,慈禧太后便派出醇親王奕課去西陵選擇風水寶地,同時也派人在東陵範圍之內選擇。在西陵,醇親王奕還相中了金龍峪這個地方。到底要把同治帝的萬年吉地安排在哪裡呢?在東陵還是在西陵?大家可不敢做主。於是,在光緒元年二月,王公大臣來到養心殿,請示兩宮太后。《翁同穌日記》中記錄了這一史實:“兩邸奏對,語極多,恭邸語意,偏重東邊,且謂:“以理,則九龍峪固佳;以情,則臣下不敢言。聖意遂定雙山峪。”這段話裡面,很清楚記載了恭親王奕訴的建議:如果按照大清家法,那就是西陵的金龍峪。可是,霸道專橫的慈禧太后,竟然徇於母子私情,把同治帝的萬年吉地定在了東陵境內的雙山峪。這樣,金龍峪第四次遭到拋棄。

金龍峪四遭拋棄,都說不好,那一定是有問題的。

第二,金龍峪風水錶裡不一,令人大失所望。

雖然金龍峪寶地多次被拋棄,但最終還是兩次被選中。一次是光緒十三年,慈禧太后給光緒帝確定金龍峪萬年吉地;一次是光緒帝去世,宣統帝把金龍峪再次確定給光緒帝作為萬年吉地。按常理,這樣兩次被選中的風水寶地應該盡善盡美。從外表看,金龍峪肯定不錯,不然那麼多帝王為什麼會頻頻光顧呢?可外表好,還要看內涵。這個地方的土質怎麼樣呢?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人對金龍峪的風水大失所望了。

為了加快工程,使光緒帝早日入土為安,朝廷加快了崇陵的工程進度。施工人員進駐現場,趕緊開槽,打地基,緊張的工程建設開始了。工程中,最基礎的工作是開槽,在開槽過程中,工程人員是大吃一驚——金龍峪萬年吉地原來是這樣糟糕:

金井地基糟糕。金井,其實就是穴位,就是將來光緒帝棺材壓住的地方。金井非常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在開槽的時候,這裡必須是紫色土,絕對不能出現砂石,更不能出現水,否則,不僅將來地宮的堅固會受到影響,還可能出現地宮滲水,把皇帝的棺材給淹了。令人失望的是,金龍峪金井在開槽的時候,不僅出現了大石頭,還發現這裡很有可能會出現水。這可是犯了大忌諱的。

方城地基糟糕。方城,就是明樓的墩臺和基礎,在方城基礎上建起來的明樓是整個陵寢的制高點。將來要在明樓上懸掛一塊匾,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崇陵”字樣,因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築。由於這裡是方城和明樓的綜合建築,明樓之內,還要樹立一塊大石碑,上面書寫“德宗景皇帝之陵”,所以方城的地基必須要穩固紮實。可是,據相關史料記載,在開槽的時候,卻發現“方城地基,土質近似砂石,將來打樁,誠恐不易著手”。

隆恩殿地基糟糕。隆恩殿就是大殿,是存放光緒帝神牌的地方,也是人們祭祀光緒帝的主要活動場所。這個建築,要建成重簷歇山頂,五開間,體量很大,需要堅固的地基。可是,開槽的時候卻發現整個大殿地基的土質,也是鬆散的砂石,打樁的時候,很不穩固。

小碑樓地基糟糕。小碑樓就是神道碑亭,重簷歇山頂建築,裡面豎通石碑,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光緒帝的廟號和諡號,可以說是對光緒帝的蓋棺定論,是很重要的一座建築。可是,開槽的時候,發現這裡地下不僅含有砂石,對將來地基穩固有很大影響。更加糟糕的是,這裡地勢低窪,出現了地下水。

牌樓門地基糟糕。牌樓門在小碑樓的南面,施工人員在這裡開槽的時候,遇到的情況幾乎和小碑樓一樣,與小碑樓那裡的土質是一樣的,而且由於地勢更低,也出現了地下水。

工程人員趕緊把這裡的地基情況彙總、整理上報朝廷,說明在金龍峪出現石頭、砂子和地下水。這些現象,在那個時代,會認為是極不吉祥的事情,出現一種這樣的情況,那都要廢掉,不能再用了,何況出現了這麼多糟糕的忌諱。而且,經過全面勘察,從北向南,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問題,都不能開工建設。怎麼辦,趕緊上報吧,說清楚,上邊決定吧。

情況上報到朝廷,當時最關心這事的就屬隆裕太后了,因為這是他們家的陵寢啊。她心理犯了嘀咕——這能用嗎?可是,當時的清朝正處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大清朝已搖搖欲墜。據相關史料記載,隆裕太后籌莫展,萬般無奈之下,朝廷還是下達了開工建設的諭旨:“即著承修大臣妥籌善法,以期鞏固而昭敬慎。”大家看看,這叫什麼話,就是這樣的地質條件,朝廷不想辦法,讓施工人員怎麼辦?簡直是自欺欺人的一道諭旨。

金龍峪風水是真的有問題,不僅犯忌諱,而且會極大地影響將來地基的穩固。也就是說,金龍峪是一處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難怪清朝好多皇帝光顧這裡,最終都拋棄了它。

可是,朝廷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趕緊開工建設吧,地基穩固不穩固,不管;將來會不會出現滲水,衝了光緒帝的棺材,也不管。總之,早早開工,把光緒帝早日入土為安就是了。這真是:王朝末路,飢不擇食,狼狽已極。

崇陵開工的時間是宣統元年,也就是1909年,完工於1914年。期間宣統元年至宣統三年,是清朝時代,為光緒帝選址建陵,那是清朝該乾的事,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以後,直到1914年工程完竣,那已經是民國了,清朝被推翻,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前朝皇帝的陵寢工程會是什麼態度呢?他們有建陵的義務嗎?

答案是沒有義務,幫助完成,這就是中華民國的態度。為了減少戰爭,早息戰火,辛亥義軍代表和清朝達成停戰和解協議,其中就有《優待清室條件》。據《宣統政紀》記載,《條件》共八條,其中第五條有:“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這就給清朝皇室吃了個定心丸。不然的話,新政府如果不管修建陵寢,這麼大的國家工程,憑藉清朝皇室來完成,是萬難做到的。

二、最後一座帝王陵的悲慘命運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從戰國時期開始,到1911年清朝滅亡,期間經歷了2300多年。歷史演變,朝代興衰,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在驪山腳下修建他龐大的陵墓開始,到1914年光緒帝崇陵工程結束,期間在中華大地上,不知道建立了多少豪華的帝王陵墓,也不知道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來滿足皇帝一已之私慾。1914年,崇陵最後完工,終於為封建帝王這個腐朽團體的靡費工程畫上了永久的句號。

雖然光緒帝並不是清朝的亡國之君,之後還延續了一代宣統朝但辛亥革命的浪潮撲面而來,腐朽的清朝土崩瓦解。共和取代專制,民主深入人心,宣統帝在隆隆的革命炮聲中,僅在位3年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所以我們從陵寢這個角度來看,崇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座陵寢,那麼它的墓主人光緒帝就成為了最後一位下葬在帝王陵墓的封建帝王,可以這樣說,光緒帝是清朝實際上的亡國之君。

崇陵的這位實際上的亡國之君,生前極為不幸。政治上受制於人,被慈禧太后玩弄於股掌之間:權力被控制、變法遭失敗、家庭和愛情被控制著,處在孤苦無依的狀態之中,所以光緒帝生前可謂是萬千不幸。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後,這個悲情天子居然再遭不幸。

第一,地宮中被安排了他並不喜歡的陌路人。

歷史上與皇帝合葬在同一地宮之中,那是有很嚴格的條件的。因為,皇帝后宮之中妃嬪成群——皇帝三千寵愛,是是非非多著呢。而皇帝的地宮範圍很有限,只有極少數皇帝中意的人,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同一地宮。總結起來,大致有三個條件:一是地位要高。要皇貴妃以上的后妃,才有資格,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二是要得寵。你想,與皇帝合葬,等於是陪伴在皇帝身旁,是皇帝在另一世界的枕邊人,不得寵能行嗎?三是要死在地宮石門關閉之前。關閉石門,就意味著永遠也不能再打開了。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的后妃,才有可能和皇帝同葬於同一地宮光緒帝后妃之中,有誰符合這個條件呢?

從身份上看,隆裕皇太后最合格了。皇后的身份無人可敵,從死亡日期看,也再合格不過了,隆裕病逝於1913年2月22日,也就是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後的第二年,隆裕就病逝了。而這時,崇陵的工程正在緊張進行之中,所以光緒帝此時還沒有入葬地宮,地宮石門也沒有關閉。按理說,將來崇陵工竣,隆裕與光緒帝合葬是太合適了。可是,隆裕有一點兒不合適,那就是第二條,她不得寵—光緒帝不喜歡她。因為光緒帝與隆裕的婚姻是純粹的政治婚姻,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光緒帝的大表姐,是慈禧安插在光緒帝身邊的眼線。由於隆裕經常跑到慈禧那裡去打小報告,彙報光緒帝的行蹤,光緒帝很不喜歡她。有一次,光緒帝甚至動手打了隆裕,一把揪下皇后頭上的玉簪子,扔到了地下,摔壞了。隆裕大哭大鬧,因為這個簪子是乾隆年間的珍貴寶物。《宮女談往錄》這樣記載:“於是光緒帝暴怒了,奮起身來,用手一抻皇后的髮髻,讓她出去,把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所以,隆裕在最關鍵的一條上不符合條件。

那麼,從感情上說,光緒帝后宮之中,還真有一位最合格,那就是珍妃。珍妃漂亮、熱情、開朗、活潑,最得光緒帝寵愛。光緒帝對珍妃的感情,可說是海誓山盟、形影不離,幾乎每天都要召幸珍妃,兩個人很快就墮入愛河之中。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慈禧太后和隆裕是不能容忍光緒帝這樣做的,很快,珍妃就遭到了慈禧的懲罰。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遭到“褫衣廷杖”,就是剝光了衣服暴打,並將“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以示薄懲,而肅內政”。後來珍妃雖恢復了宮中封號,賞還了珍妃的名號,但由於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在瀛臺,珍妃再次被困冷宮之中。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慈禧西逃之前,據《宮女談往錄》記載,太監崔玉貴奉慈禧旨意,“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裡”,可憐的珍妃,就這樣被淹死在了井裡。

光緒帝的這兩個女人,一個雖地位高貴,但形同陌路,至死都懶得見面,那自然不願意與她合葬了。另一個,也就是珍妃,愛情似火,寵愛備至,卻由於慈禧的干預,而被斬斷愛情,連生命都沒能保住。光緒帝又怎麼能夠實現與她合葬的願望呢?

最終,1913年12月13日,光緒帝並不喜歡的隆裕被合葬於崇陵地宮之中。而光緒帝日夜牽掛的珍妃,則早就葬在了妃園寢之中。光緒帝真是不幸,生前與珍妃的愛情被扼殺,死後還不能與之同穴,仍然要兩地相隔,在天國仍然要飽嘗相思之苦。

第二,陵寢不幸被盜掘。

要說光緒帝真是不幸,在清西陵,幾乎所有的陵寢都沒有被盜掘,泰陵、昌陵、慕陵以及他們的皇后陵和妃園寢,幾乎都儲存完好。在這些陵寢的地宮之中,應該是隨葬了大量的奇珍異寶,比如泰東陵,墓主人是乾隆帝的親生母親,活了八十六歲,一生榮華富貴,被康熙帝稱作是最有福氣的人,她的地宮之中一定會有很多寶物。這些陵寢,都沒有被盜掘。光緒帝這個傀儡天子,生前那麼不得志,死後又任人擺佈,地宮之中會有價值連城的珍寶嗎?但是,就有盜匪相中了光緒帝的崇陵。1938年秋,股不明身份的軍人竄進崇陵,他們從方城月牙城影壁前撬開墁地的磚石,鑿開地下城磚,掘一深洞,很熟悉地鑿開地宮入口,進入地宮隧道券,撥開四道石門的每個自來石,順利進入地宮金券之中。他們用斧頭把光緒帝梓宮正面砍開了一個直徑約三尺的口子,把光緒帝的屍體拖到棺外,再盜走棺內的隨葬品。隆裕太后的梓宮是從上面掀開了蓋子,盜走隨葬物。而且,把冊寶箱也打碎了,盜走了裡面珍貴的香冊和香寶。

至此,我們對光緒帝生前死後的不幸遭遇已經是扼腕嘆息了。可是,光緒帝的悲劇並沒有結束。人們一直研究光緒帝的死因,意圖得到科學合理的答案。比如末代皇帝溥儀就在《我的前半生》中認為,是袁世凱害死了光緒帝:“光緒帝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只是因為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好多說法,比如李蓮英害死光緒帝、慈禧害死光緒帝等等。2008年,國家清史工程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報告會”,宣佈,研究人員通過現代科技辦法,對光緒帝部分發樣、骨骼、葬衣進行了科學化驗分析,得出結論:“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至此,我們明白了真相,這位苦情天子確實是被害身亡的。但是,究竟是誰下了毒,是慈禧?是袁世凱?還是李蓮英?還沒有結論,那要等將來新資料證明了。所以,可憐的光緒帝曾經哀嘆:“我還不如漢獻帝呢!”我們知道,漢獻帝是壽終正寢的,而光緒帝不是。

一是崇陵所用木料為棪楠木。這種木料非常堅硬,如果放進水裡面,就會沉下去,正如《異物志》所說“梓棪樹,大十圍,材貞勁,非利鋼截不能克”,也真是很難得了。

二是崇陵有一位鐵桿粉絲。這個人就是樑鼎芬。樑鼎芬,晚清學者、藏書家。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樑鼎芬對光緒帝那真是忠貞不二,在光緒帝入葬崇陵地宮的時候,別人都撤出來了,正要關閉地宮石門,才發現樑鼎芬還在地宮之中。原來,他是想給光緒帝殉葬,工作人員趕忙把他拖了出來。

樑鼎芬對崇陵最大的貢獻是綠化。由於經費不足,崇陵栽樹的錢根本沒有著落。樑鼎芬便想了一個募捐的辦法,他買了300多個瓶子,裝上崇陵寶頂上的雪水,貼上標籤,上寫“崇陵雪水”,運到京城,把這些瓶子送給前清的遺老遺少——就是那些曾經受過清朝恩惠的人,然後向他們要錢,募集資金,用來綠化崇陵。經過他的努力,崇陵栽種了4萬多株樹,完成了崇陵的綠化。

崇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座帝王陵墓,同它的主人光緒帝樣,崇陵從選址到設計,從備料到建設,都歷經滄桑,無不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原本早該平定的安史之亂為何拖了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