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起赫魯曉夫,人們可能都知道,他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繼斯大林之後執政長達十年之久的蘇聯第三代最高領導人,他曾以無情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提出著名的"三和"理論、挑起國際共運"大辯論"、蓄意製造古巴導彈危機等而聞名於世,也曾以口無遮攔、舉止隨意、魯莽滑稽等鮮明的個人特色而全球著稱。

赫魯曉夫

但您也許並不知道,赫魯曉夫在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期間,還曾在蘇聯國內推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改革——"玉米運動",掀起了全國範圍內的"玉米熱潮",其來勢之猛、規模之巨、影響之深,也是世界農業史上前所未有的。

赫魯曉夫給這項運動賦予了無比重要的現實意義,認為這是他為蘇聯農業困境開出的一劑良藥,具有解決國民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奇蹟效應",甚至把在蘇聯全國擴種玉米看作是"社會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競爭"的絕對保證,是一項"壯國威、保勝利"的偉大實踐。

然而,這場史無前例的農業改革,最終卻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而宣告失敗,赫魯曉夫本人也成了人們言談之中的笑柄,被人們稱之為"玉米棒子"。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赫魯曉夫大力推廣玉米種植的呢?為什麼這場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運動竟然會以失敗而告終?

戰後初期,蘇聯國民經濟百廢待興,其中農業是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最落後的部門。由於遵循傳統的耕作方式,蘇聯的主要農作物只有小麥、馬鈴薯和玉米三種,而且,也只有小麥播種的範圍最廣,遍佈全國各地,產量也最高,而玉米種植則只限於烏克蘭、北高加索、摩爾達維亞和喬治亞等南方地區。

在斯大林統治時期,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思想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擾亂了農業的生產秩序,國內農產品既無法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滿足蘇聯工業發展的原料需求。

據統計,蘇聯50年代初的糧食產量僅相當於1913年的水平,而單位面積產量也僅是歐洲其他國家平均產量的1/3。

然而,斯大林的主要農業顧問李森科認為,春小麥要比冬小麥更能增產糧食,只要將南方一些地區的冬小麥實施"春化處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迅速提高糧食產量。

但是,李森科與他的農業專家們對小麥種子進行了一系列"無產階級"的"春化處理"後,收到的卻是小麥的持續減產,他的"偽科學"作亂致使蘇聯農業困境愈加嚴重。

在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赫魯曉夫是大力倡導擴大玉米播種面積的第一人。從當時世界糧食作物的發展走勢來看,擴大玉米播種面積確實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途徑,所以,赫魯曉夫執政後,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以擴種玉米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改革,在他看來,解決蘇聯農業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發展畜牧業,而發展畜牧業的主要障礙是飼料的嚴重不足,玉米恰恰是自然界中用來喂牛的最好的青貯飼料,因此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勢在必行。

赫魯曉夫堅信,"玉米這個粗壯的作物,蘊藏著發展畜牧業的巨大潛力",對於蘇聯的每一個家庭來說,"玉米就是牛奶和大油"。

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本人來自農村,是從抓農業起家的。早在烏克蘭任職期間,他就為恢復和發展當地的農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自己贏得了"農學家"的美名。

1949年,赫魯曉夫根據當地農民種植玉米的傳統經驗,採用"方形穴播法",讓當地農民一次性擴種了200萬公頃玉米,結果大獲豐收,這在當時蘇聯農業生產很不景氣的情況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同年底,赫魯曉夫調任聯共(布)中央書記處書記兼莫斯科第一書記,來到莫斯科後,赫魯曉夫希望在莫斯科這座俄羅斯的中心城市,也能創造出玉米豐產的奇蹟,為此他專門在莫斯科郊外自家的別墅菜園和鄰近的集體農莊裡,先後進行了兩次試種,都獲得了驚人的成功,這使赫魯曉夫振奮不已。

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農場

這次美國之行更加堅定了赫魯曉夫在蘇聯大力推廣玉米種植的想法,他認為只有開墾荒地才能解決糧食問題,只有擴種玉米才能解決畜牧業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蘇聯家庭的餐桌上才會主食豐盛、副食充足,人們的身體和思想素質也都會大大增強,進而社會主義也才能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取得絕對勝利。

於是,赫魯曉夫開始了他的偉大實踐。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有機會,赫魯曉夫就不厭其煩地大肆宣傳種植玉米的諸多好處,並聲稱"玉米是最高產的作物,應當在我國所有的地區廣泛推廣",為了推廣玉米種植,他還到處奔波、督促、檢查和指導,並親自向基層農業領導灌輸他的"玉米理念"。

對於那些不積極種植玉米的農業領導幹部,赫魯曉夫非常不滿,批評甚至更換他們的職務,而對種植玉米積極的集體農莊和農業領導人,赫魯曉夫常常給予他們重獎。

在赫魯曉夫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蘇聯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規模種植玉米的運動,從哈薩克到西伯利亞、從烏克蘭到楚科奇半島都被玉米所覆蓋,玉米被稱為"農田裡的女王",播種面積從1953年的350萬公頃,迅速飆升至1962年的3700萬公頃。

玉米不僅步入了蘇聯科學的殿堂,還走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大街小巷上流行起了"玉米"的話題,許多城市還開設了專門的玉米食品店,在各大電影院裡熱映起了題為"玉米魔法師"的影片,一些晚會的舞臺上也出現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唱起了關於玉米的歌曲,甚至把列寧提出的"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也改成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玉米化"。

然而,儘管蘇聯全國上下的"玉米熱情"十分高漲,但現實卻是殘酷的:許多地方非但沒有實現先前預言的高產和穩產,不少地方播種的玉米還在減產,甚至一無所獲,尤其是1963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中的62%顆粒無收。這不僅無法為牲畜提供充足的飼料,而且由於玉米的種植擠掉了小麥等其他農作物,導致人的口糧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毫無疑問,在無情的事實面前,這場玉米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1964年,"玉米熱潮"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逐漸冷卻。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赫魯曉夫大力推廣的"玉米運動"會以失敗而收場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赫魯曉夫是衝破傳統阻力的勇士,但是他忽略了一條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實事求是、結合實際。

蘇聯大部分地區的地理條件並不具備美國那樣的"玉米帶",在推廣玉米種植的過程中,赫魯曉夫忘記了最基本的東西,即玉米生長的自然環境。蘇聯地域遼闊,氣候差異較大,適合在烏克蘭種植的玉米難以在西伯利亞的冰原生長,而蘇聯1955年後在擴大的播種面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適於種玉米的,這些地區的夏季總是氣溫偏低,而玉米生長需要足夠的熱量和水分,再加上在當時的農業科技水平下,蘇聯甚至連大量的農用化肥都供應不足,所種植的玉米大量減產甚至顆粒不收,實屬意料之中。

其次,赫魯曉夫在大種玉米運動中的激進主義、主觀主義、瞎指揮和行政命令的領導方法,同樣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消極作用。

赫魯曉夫

作為一個政治家、改革家,赫魯曉夫的確具有改革的膽識和魄力,但是,他卻同時犯了魯莽冒進的錯誤。雖然運動之初,他曾親自主持過大種玉米的試驗,試驗結果也表明,在遠離烏克蘭的莫斯科郊區,"玉米這種作物也可以長得很好",但赫魯曉夫的試驗時間短、規模小,缺乏嚴密的科學論證,在此基礎上輕率倡導大規模推廣玉米種植,試圖把個別經驗強行向全國推廣,甚至採取許多行政命令手段,也不肯接納他人意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這就難免會犯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的錯誤了。

到了1963年,赫魯曉夫本人也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農民們把這項工作搞得一塌糊塗","玉米運動"失敗了。"玉米運動"的失敗,不僅給蘇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危害,也使赫魯曉夫個人在蘇聯人民中間徹底喪失了威信,最終影響到了他的政治前途。

參考資料:

趙榮:《赫魯曉夫及其玉米運動》,《俄羅斯文化》,2010年第6期

李華:《赫魯曉夫與前蘇聯五六十年代的"玉米熱"》,《安徽師大學報》,1995年第3期

趙榮、常華進:《蘇聯農業改革之玉米運動》,《安徽農業科學》,2013年第32期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刺殺案":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被刺殺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