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合,“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自此之後“六王畢,四海一”。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不能滿足自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於是,便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合併為一個新的稱謂,創造了皇帝這一稱謂,自稱“始皇帝”,同時,秦始皇又別出心裁的將“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從此之後直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朕”一直是皇帝的專屬稱謂。在古代有“餘”、“吾”、“我”、“朕”等多個第一人稱代詞,秦始皇為什麼單單選擇了“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人稱代詞呢?

二、“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由來:

秦始皇像

東漢文學家蔡邕曾說過:“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由此可見,在先秦時期人人皆可稱朕。而“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最早見於甲骨文上。後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朕,我也”。《爾雅義疏》則說:“朕為通稱,上下不同”。《馬氏文通讀本》說:“朕以發語者自稱也,書經之用”。很顯然,在秦代之前,“朕”不僅是人人皆可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而且書面語人稱也常用,比如楚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就曾多次使用“朕”一詞,道家偉大的思想家莊子也曾多次使用“朕”一詞。例如《莊子·在宥》中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雲不知所求,朕又何知!’”可見“朕”的用處極多,秦始皇以它來作為自己獨有的第一人稱代詞,絕不是空穴來風,絕對有自己的考量的。

莊子畫像

三、“朕”作為皇帝自稱的考量:

首先,相對於“餘”、“我”、“臺”等詞起源更早,運用更為廣泛。“朕”一詞作為口語早在戰國末期就不再作為口語使用,,由於其他詞在口語中還在廣泛使用,所以不利於秦始皇單獨使用,有利於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獨一無二。而且使用“朕”作為皇帝自稱有利於老百姓避諱。

屈原

其次,我們看先秦文學史書就不難發現,古代自稱“朕”的人大多數不是王侯將相;就是位高權重的諸侯國君;部落首領。據《尚書》記載,古代部落聯盟首領堯舜就自稱“朕”。例如,“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等等。《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周天子封賞諸侯時經常說:“往踐乃職,無逆朕命”、“敬之哉,無廢朕命”。由此可知,雖然“朕”在先秦時期無論尊貴貧賤皆可使用,但是更受當權者的青睞,所以使用“朕”作為皇帝的自稱顯然更能體現出尊貴。

再次在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史》中曾說過:如果我們把古代象形文字的“朕”字拆開,就可知道它是由“舟”和“灷”組成。在上古時代,由於居住環境惡劣,人們往往臨水而居。那麼舟就成了生活的必須用具,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而火種主要有部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儲存,因為火種能夠保護人們安全的生活,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所以此後的三皇五帝周天子屈原等貴族都喜歡用“朕”來作為自己的代稱。正因如此,秦始皇才做了特殊規定,此後“朕”便成為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自稱之詞。史學家呂思勉先生也這麼認為。筆者覺得這雖是呂思勉先生的一家之言,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結語:

雖然秦朝十五載就滅亡了,但是秦始皇所創立的皇帝制度卻為後世所繼承下來。而“朕”作為皇帝自稱也一直為後世王朝所繼承。貫穿了兩千年封建社會所始終,不能不說,這也是秦對後世的一大貢獻吧。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小議抗戰時期出現眾多偽軍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