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近日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抽空瞅了兩眼,暫且不說這部劇如何,這裡只聊一聊秦國曆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李斯。

沒有李斯,就不會有後來的秦帝國。他不僅助秦始皇統一中國,還奠定了中華帝國長達兩千年的政治模式,至今仍發揮著影響。

然而,後世對李斯的評價並不高。司馬遷如是說: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

意思是:李斯在老皇帝死後,不考慮如何治理好國家,只想著保住權位,與趙高同流合汙,助紂為虐,自己也淪為了王朝的陪葬品。

漢朝以後的知識分子多為儒家信徒,他們對李斯的評價,總體上繼承了司馬遷的口徑,肯定他的才華,詬病他的為人。除此之外,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那筆舊賬,李斯身為謀劃之人,自然也免不了大夥兒的口誅筆伐。

李斯才華蓋世,前半生堪稱小人物逆襲的典範,晚年的命運卻急轉直下。其悲劇所揭示的,是集權政治一個殘酷的邏輯。

1/6 出身微賤

李斯是楚國人,年輕時是楚國上蔡縣的一名小吏。身為基層公務員,李斯過著安穩日子。

據說,改變他命運的,是一群老鼠。

有一次李斯上廁所,把一群老鼠給嚇跑了。看著它們四下逃竄,李斯的內心不免惆悵。

他見過米倉裡的老鼠,它們吃飽喝足,又懶又肥,根本不把人放眼裡。在李斯看來,這是環境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如果你是個窮人,你一輩子都會過得膽戰心驚,不時為各種瑣事發愁。相反,如果身處富貴之中,就能遠離痛苦和煩惱。

所以,貧窮是世間最可怕的事,唯有賺足夠多的錢,掌握足夠大的權力,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然而,想要鹹魚翻身,留在上蔡縣是不會有前途的,必須去一個能夠施展長才的地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個人發展得依託大的平臺。

如同今天的小鎮青年想去北上廣發展一樣,戰國末期,小鎮青年們心中的“北上廣”,就是秦國首都咸陽。在當時,秦國實力位居七國之首,土地最廣,人口最多,也吸引著各國的文化精英。

但在此之前,李斯先得用知識武裝自己。於是他投入荀子的門下,並與荀子的另一位高徒韓非結識。一晃七年過去,學成後的李斯今非昔比。

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有個特點,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大爭之世,各國求賢若渴,如同今天的企業招聘,雖說是金子就會發光。但在萬千士子中,真正能得到君王賞識,並授予高位的,其實寥寥無幾。

李斯的野心,是輔助君王統一天下,他甚至不甘心做個高官,他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早就看出了天下統一的趨勢,而秦國是唯一有資格完成這項大業的國家。不去秦國,就是辱沒了他的才華。

但秦國高手雲集,李斯一個無名小卒,如何脫穎而出?經人介紹,他投靠了相國呂不韋,成為了呂不韋門下的一位舍人。

當時呂不韋手下有三千多個“舍人”,李斯在他們中間毫無存在感。那麼,李斯是如何獲得呂不韋賞識的呢?史書上並無詳細的記載。

後人猜測,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就是在李斯的鼓動下編纂的。當然,具體如何已難以考證。不管怎麼說,藉著呂不韋這層關係,李斯得以面見秦王嬴政。正是這次見面,讓李斯的仕途從此高歌猛進。

2/6 與嬴政見面

出身平民的李斯,對成功有著強烈的渴望。他曾對嬴政說:“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意思是說,平庸的人只會等待機會,成大事者則懂得抓住時機並下狠心。

李斯初見嬴政時,秦王尚未親政,還是個少年,年紀跟現在的初中生差不多,李斯比他大了近二十歲。嬴政很欣賞李斯的才華,這位少年君主何嘗沒有一統天下之志,然而,擺在他面前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何時才能掌權。

當時,秦國政治主要由呂不韋為首的客卿,以及嬴政的母親趙太后把持。所謂客卿,就是來秦國做官的外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他本人很有才幹,還蓄養了眾多門客,在咸陽城的勢力盤根錯節。

趙太后與呂不韋是老相好,這在朝中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當年,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在趙國為人質時,曾得到過呂不韋的資助與保護,作為回報,呂不韋得相國之位,還被嬴政尊為仲父,凌駕於在公卿百僚之上。

為了取悅趙太后,呂不韋向太后覲獻了嫪毐,後者很快得到了太后的寵信,甚至還讓太后為他生了孩子。這就讓朝廷難堪了,堂堂大秦太后,竟公然給先王帶綠帽子,你讓列祖列宗的臉往哪兒擱?

幸運的是,這個嫪毐實在是不自量力。倘若他只是搞搞女人也就罷了,他居然發動政變,這就是找死了。

嫪毐影視形象

事實證明,他嚴重低估了嬴政的實力,政變被迅速鎮壓,嫪毐被殺,趙太后被幽禁,呂不韋也遭到牽連,被奪去相國之位,並於不久後自殺。

嫪毐之亂的平定,為嬴政剷除了執政的兩個最大障礙——呂不韋和趙太后。隨著呂不韋的去世,另一樁驚天陰謀也被公之於眾。

韓王曾派間諜鄭國來秦國修建水渠,美其名曰發展水利,實則是為了拖垮秦國的財政。計劃敗露後,鑑於呂不韋和鄭國的教訓,嬴政下了逐客令,驅逐所有在秦國工作的外國官員,李斯作為楚國人,自然也在被驅逐的名單中。

後來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了,李斯寫了千古名文《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已經被收進中學的語文課本。文中,李斯向嬴政總結了秦國的歷史,以及大秦帝國的強盛之源——廣納人才,不拘一格。

這篇文章讓嬴政取消了逐客令,但我們沒必要高估它的政治價值。秦國對外國人才的吸納,有著百餘年的傳統。嬴政下逐客令,固然是出於安全需要,但更有可能是出於一時的憤怒,並非長遠之策。

更重要的是,以李斯為代表的客卿集團,在秦國早已樹大根深,並掌握了大量機密。此時若貿然將他們趕走,等於給敵人送大禮,即便想殺,也殺不過來。何況如此一來,優秀人才以後就再也不敢來秦國了。以嬴政之英明,應該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3/6 善於把握“使用者視角”

取消逐客令後,李斯被任命為廷尉,也就是秦國的司法部長。要知道,大秦可是以法立國,這個職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同時,這也有利於李斯開展制度改革。往後,在李斯的輔佐下,嬴政成就了統一大業。

說到這,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李斯的成長軌跡。

前面說過,李斯極度渴望出人頭地。然而,在競爭激烈的戰國人才市場,光有野心是不夠的。李斯能取得成功,除了過人的才智,更在於他善於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並巧妙地與自身利益相結合。用今天的話講,李斯有意識地採用了“使用者視角”。

相傳,當年李斯在呂不韋門下時,曾向呂不韋提出過一個大膽的建議:把所有門客統統驅逐。

這個建議看似瘋狂,實則有很深的政治考量。李斯早就看出,呂不韋養了那麼多門客,等於向朝廷彰顯自己的實力,容易授人以柄。

為打消人們的顧慮,李斯建議呂不韋寫書,也就是後來的《呂氏春秋》,一方面可讓門客有事做,另一方面則透過著書立說,為自己博取一個好名聲。

李斯明白,呂不韋身為商人,必須向對方曉以利害,權衡利弊,給他一個有助於名利雙收的建議,方能取得對方的信任。若一上來就大談治國理政,堂堂相國,哪會把你放眼裡?

呂不韋影視形象

當然,以上僅僅是學者的猜測,並無確鑿證據。畢竟,《呂氏春秋》體現的是雜家思想,而李斯是法家的忠實踐行者。很難看出此書在內容上與李斯有何關聯。然而,李斯在嬴政面前的言行,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

面見少年嬴政時,李斯很懂得年輕人的心思,你有理想,我給你打雞血;你有願景,我給你畫藍圖;你需要鼓勵,我給你拍馬屁:“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掃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就這麼三下五除二,小秦王的心被俘獲了。

當秦王下了逐客令時,李斯換了個角度,他不說客卿被驅逐後對秦國產生的影響,而是先給嬴政講了一大堆故事,秦國何以強大?你看看秦國曆史上那些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多半來自外國啊。國家正值用人之際,現在你把客卿們統統趕跑,後果如何,不用我多說了吧。

做廣告的人都知道,打動人心的廣告,無非兩種。一種是製造焦慮,向你揭示一個煩惱或隱患,引發消費者的恐慌,然後花錢買單解決問題。一種是創造願景,想要更美的相貌嗎?想要更酷的體驗嗎?想要更好的人生嗎?掏錢吧,我們保你美夢成真!

對於呂不韋和嬴政,李斯巧妙運用了這兩種方法,他從不說:“我要如何如何····”,而是說:“你想要XXX嗎?就得如何如何·····”,正是透過“使用者視角”,李斯得以一步步接近大人物,從無名小吏,成長為天下最強帝國的頭號權臣。

4/6 天作之合

歷經變故,李斯總算在秦國站穩了腳跟。之後的幾十年裡,他成了嬴政創業的最佳拍檔。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一統。這一年,嬴政三十九歲,而李斯已接近六十。君臣用十二年時間統一了中國,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王朝。

對李斯而言,這是一座更大的舞臺,只有在這片統一的疆域上,他才能將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諸實現。

他首先做的,是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通俗的講,前者是加盟店,只需定時向中央交租,戰時提供兵源,平時自負盈虧。後者是直營店,中央委派官員進行管理,財政、軍事、人事任免都歸於中央,還要對官員定期進行績效考核。

李斯很清楚,分封制雖然能討好王侯與功臣,卻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周朝的命運就是前車之鑑。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前,就在國內實行了郡縣制,李斯把它推廣到全國,併為之後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這是李斯對中國政治最大的貢獻,而剩下的那些,比如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焚燬各家經典,以及由中央壟斷貨幣的鑄造權等等,都對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在中學時都讀過,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李斯影視形象

通常,我們把秦朝建立後對全國採取的統一措施,歸在秦始皇的名下。這固然沒錯,然而,李斯才是帝國的實際操盤手。不僅如此,他還是秦朝制度的總設計師,是中國兩千年集權政治的奠基者。正是嬴政的野心,為他搭建了這個平臺,讓自己名垂史冊。

晚年的嬴政越來越乖戾,脾氣也變得暴虐起來。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來追求長生不老。儘管成了天下人的皇帝,但他活得並不快樂,疆域前所未有的擴張,到處有虎視眈眈的眼睛盯著自己,想置他於死地。所以,這位始皇帝疑心病很重,動輒濫殺無辜,其名聲也是從這時候被搞臭的。

有意思的是,他與李斯卻相處地安然無恙。直到嬴政去世,李斯仍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這一方面與李斯的小心謹慎有關,他吸取了呂不韋的教訓,恪盡職守,不讓自己的勢力過度膨脹。另一方面,他與嬴政也堪稱天作之合,嬴政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他也堪稱嬴政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

嬴政的性格堅毅而冷酷,殺伐決斷不在話下。李斯心思縝密,有大局意識,也不乏心機與謀略。大爭之世,尤其在國家狂飆突進之時,始皇的膽略與李斯的縝密相得益彰。

而隨著秦始皇的逝世,屬於嬴政和李斯的時代也宣告結束。

5/5 悲慘下場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遊途中駕崩。臨終前,他決定傳位於長子扶蘇。但扶蘇此時在邊關,決定帝國命運的輪盤,轉到了李斯和趙高的手中。

扶蘇以賢德著稱,但無論李斯還是趙高,他們都不希望扶蘇繼位。因為扶蘇的背後,是支援他的軍隊,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兩人明白,若扶蘇登基,他們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趙高已經下定決心,不能讓扶蘇活著,因為他得罪過蒙恬,而蒙恬是扶蘇最信任的將領。

趙高影視形象

而李斯卻在猶豫,他與扶蘇無冤無仇,若此刻與趙高結盟,風險肯定是有的。更何況,趙高要違背秦始皇的意願,立小兒子胡亥為皇帝,這是對先帝的背叛,李斯良心上有些過意不去。

但最終,對權力的貪戀矇蔽了李斯的雙眼。趙高讓他相信,一旦扶蘇上臺,他這個丞相的位置就得拱手讓人。經過一番深思之後,李斯選擇與趙高站在一起,逼死了扶蘇與蒙恬,也為大秦帝國開啟了死亡倒計時。

胡亥胸無大志,完全受控於趙高。李斯痛苦地發現,自己很快就被邊緣化了。更可怕的是,趙高還不斷在皇帝耳邊吹風,意思是李斯年紀大了,該讓老人家退休了。

胡亥影視形象

這就加劇了李斯與趙高之間的矛盾,李斯原本就看不起趙高,如今看到皇帝被這個太監玩弄於鼓掌,李斯更是恨得牙癢癢。他屢次進諫,卻把胡亥搞得越來越不耐煩。君臣間的溝壑,從一開始就無法填補。

胡亥上臺後沒多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暴動很快蔓延全國,趙高解決不力,卻把屎盆子扣在李斯頭上。他對皇帝說,李斯的兒子李由,在三川郡做郡守,叛軍路過三川郡的時候,李由沒有開門迎敵,明顯是心懷鬼胎,望皇上火速查辦。

趙高想置李斯於死地,因為李斯是他假傳聖旨的共謀者。李斯死了,天下除了趙高和胡亥,再也沒有人知道這一陰謀。

另外,李斯對他的權力也構成了實質威脅。李斯的背後是功臣集團,他們都痛恨趙高弄權,這些人猶如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隨地可能爆炸。

遺憾的是,李斯居然沒意識到這一點。在官場上搏殺了那麼久,他終究看錯了人。胡亥絕非明主,至於趙高,則遠比他想象的要恐怖。

最後,李斯被捕入獄,理由是參與謀反。在受盡折磨之後,李斯屈打成招,直到最後,他仍寄希望胡亥能回心轉意,但這一天他再也等不到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斬於咸陽,臨終前,他對兒子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肺腑之言:“我想和你再去上蔡東門打獵逐兔,還有這個可能嗎?”

6/6 總結

若非死到臨頭,李斯絕不會對兒子說出那樣的話。這似乎不符合他的人生哲學,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李斯一路狂奔,不曾疲倦。即便昏君在位,他也毫不鬆懈,盡職盡責。他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為大秦帝國而奔忙。

李斯有經天緯地之才,論治國理政,從戰國末期到秦漢之交,恐怕沒有人的成就能超越他。此外,李斯也很有政治手段,無論對他的上級,還是競爭對手,李斯都極懂得洞察人心,透過贏取信任為自己鋪路。

李斯是個狠角色,對威脅自己權力的人,他毫不留情。當年,他的師兄韓非入秦,韓非能言善辯,嬴政即刻被他的才華所傾倒。這對李斯可不是啥好事,何況韓非與他政見不合。於是,李斯痛下殺手,逼韓非在獄中自盡了。

李斯能一步步爬到丞相的位置,是才智與權謀相輔相成的結果。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竟然晚節不保,原因何在?

表面看,是李斯貪戀權力,為保住丞相之位,與趙高勾結,最終玩火自焚,賠上了身家性命。

往深層次看,李斯的悲劇,卻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李斯本質上是個君子,他的理想是治國安邦。他成長的年代,儘管兵連禍結,但多少殘存了周朝的遺風。

春秋戰國,統治階層多為貴族,無論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雖有爾虞我詐,但仍舊崇尚獨立人格,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那個年代裡,以貴族為代表計程車大夫,即便相互競爭,彼此之間還是得講究禮儀,把你當做值得尊敬的對手。

大家都是君子,那就以君子的方式辦事,遵循君子的遊戲規則。從呂不韋到韓非,甚至早期的秦王嬴政,他們不是君子,就是準君子。李斯面對這樣的上司和對手,不必用下三濫的手段,踐踏做人的底線。

但胡亥與趙高這一代就不同了,他們是秦帝國建立時成長起來的。前者生於深宮之中,不曾受過戰爭的洗禮。後者則早早地混跡於權力中心,習得了一套察言觀色之術。

在趙高眼裡,成功是陰謀詭詐的代名詞,根本不需要講什麼君子禮儀。為達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用盡一切辦法搞垮對手。像“指鹿為馬”這種事,只有趙高做得出來。李斯之所以鬥不過趙高,原因很簡單,李斯不是無賴,而趙高卻是。

後來的中國歷史,類似趙高這樣的角色層出不窮。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貴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自秦以後,中國開啟了漫長的集權統治時代,打那時候起,貴族逐漸凋零。

春秋戰國的政治,乃君主與士大夫共治。但自秦始皇以後,社會精英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踐上,都只是皇帝的奴才。貴族在身份上被降格,手段上也趨近小人,中國政治生態裡的“醬缸”文化,慢慢成形併發酵。

在一個權力不受約束的體系中,君子不可能如魚得水。當權力不需要底線時,那些放棄底線以討好權力的人,反而會活得更好。李斯的悲劇,僅僅是一個開始。

3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備最信任的將領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