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1日早上,身患肺結核、臥床已久的咸豐帝,傳了一道鴨丁粳米粥做早膳。到了中午,咸豐又傳了羊肉片、白菜燴牛肚、炒豆腐、羊肉絲、炒豆芽這幾個菜,看來食慾尚佳。
但剛過午後,咸豐帝就突然昏迷不醒。
見此情形,在宮中承值的各位大臣都不敢離去,一種不祥的氣氛瀰漫在他們中間。
天黑後,咸豐帝悠悠甦醒。大約在深夜11:40,內庭突然傳旨,宣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入內。
諸位大臣呼啦啦跪倒在咸豐臥榻之前,年僅30歲的皇帝自知來日無多,掙扎著下了一道諭旨:“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
咸豐皇帝奕詝
緊接著,他又下了一道內容極為重要的諭旨:“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這道諭旨決定了大清國未來的政治走向,“顧命八大臣”開始執掌帝國。
因為這道諭旨內容太過重要,因此肅順等人請求咸豐皇帝“硃筆親寫”。
但此時皇帝身體已經虛弱到不能執筆,遂改由顧命王大臣執筆,所以正式的御旨中有“承寫”字樣。
這個細節後來成為奕忻誅殺八位顧命大臣的罪狀之一,後續的文章裡我會詳細寫,在此不多贅述。
做完這一切,已經是次日凌晨。
這時御膳房接到諭旨,“上傳冰糖燕窩”。但是這碗冰糖燕窩還沒來得及呈上,咸豐就已經駕崩於寢宮“煙波致爽”。
咸豐立儲詔書
咸豐帝臨終前,將一切政務都交給了“顧命八大臣”,但這八位大臣卻都是清一色的“肅黨”——以咸豐最信任的大臣肅順為核心。權力實際上是交給了肅順。
這個政治佈局,把遠在京師的恭親王奕忻給排除在外。
在咸豐執政後期,大清國最高權力機構其實被分成了兩部分:以咸豐為首的決策層在熱河行宮;以恭親王奕忻為首的執行機構(主要是和洋人打交道)以及全體文官都留守京師。
就像一個人,腦袋在熱河,但雙手雙腳卻在北京城,這為日後的政局風雲激盪埋下了伏筆。
恭親王府
咸豐駕崩第二天,恭親王奕訢就得到了訊息,並且知道了“贊襄政務大臣”中,沒有自己的名字。
一股寒意掠過他的心頭。
高層摸爬滾打這些年,他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也十分清楚權臣喪失權力的結果。一個潛藏已久的念頭,又慢慢浮上心頭。
一場震動大清國高層的權力鬥爭,開始慢慢發酵。
“鬼子六”奕訢
其實,對於自己身後帝國權力的分配問題,咸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皇子載淳年僅六歲,生母那拉氏有政治野心;後宮之首鈕祜祿氏沒有子嗣,也沒有任何政治經驗;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肅順雖然一向忠心耿耿,但畢竟是外人;六弟恭親王奕訢跟自己從小一起長大,感情甚篤也年輕有為,但咸豐並不願看到本朝再出現第二個多爾袞。
仔細權衡、反覆思量之後,咸豐做出了他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權力制衡方案。
首先,政務由“贊襄政務王大臣”主持,也就是讓肅順等八位大臣行使皇權,代閱奏摺,代擬聖旨。
但為了防止顧命大臣們擅權弄勢,咸豐皇帝又準備了兩方印章來制衡。
一方印章名為“御賞”,由皇后執掌;另一方印章名為“同道堂”,本應由皇子執掌,但皇子年幼,由其母那拉氏代管。
“御賞”和“同道堂”
咸豐交代,任何一道贊襄政務大臣所擬的聖旨,都必須在起首加蓋“御賞”之印,末尾加蓋“同道堂”之印後方可生效。
咸豐是想讓皇后鈕祜祿氏、皇子生母那拉氏共同監督“贊襄政務大臣”,起到一種政治平衡的作用。
在他死後第二天,他的這一政治遺囑便以御旨的名義昭告天下。
咸豐的這一套設計,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皇位能夠平穩過渡到他的兒子載淳手中。但這個看似完美的設計,沒過多久就出了問題。
問題就出在兩位執掌印章的太后身上。
兩宮太后的鈐印
肅順主張,奏摺由八位大臣共同閱看,諭旨也由八位大臣共同擬定,之後再請兩位皇太后分別蓋“御賞”和“同道堂”之印,而且一旦蓋印,皇太后就不能再修改諭旨。
這個方案遭到了兩宮皇太后的堅決反對,她們堅持要閱看奏摺。
閱看奏摺,本是皇權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但只能皇帝一人完成,而且是個技術活。
首先,你得通曉文言文,其次你要能看得懂奏章背後豐富的政治資訊,最後,你得有足夠的精力,小山一樣的奏摺鋪天蓋地而來,沒有個好身體,是接不了這個活兒的。
清代奏摺內文
咸豐的皇后鈕祜祿氏幾乎看不懂奏摺,但此時卻意志堅定的堅持“閱看奏摺”,原因很簡單,皇后雖然看不懂,但她的盟友慈禧可以。
有野史記載,咸豐帝經常讓那拉氏代閱奏摺,但是否可信,就見仁見智了。
閱看奏摺是皇帝的專權,如果那拉氏真的獲准代閱奏摺,那實際上就已經是在分享皇權了,這是嚴重的違制行為。
倦怠政務的咸豐,即使真的讓那拉氏參與處理過奏摺,皇帝自然不會對外說,那拉氏也不敢說,史料更不可能有確切的記載,這本是死無對證的事。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分析,依靠邏輯獲取蛛絲馬跡,儘量接近歷史的真實。
我們知道,咸豐皇帝身體一直不好,這是有據可查的,而清代皇帝的工作量卻非常大。
皇權到了清代已經高度集中,既然大權獨攬,那活也就只能皇帝自己幹。
每天大量的奏摺送到案前,只能皇帝本人親拆親閱。勞累的皇帝這時候讓最心愛的妃子代拆代閱,或者讀出奏摺梗概,對皇帝來說,是有可能的。
那拉氏
再來看那拉氏。
那拉氏雖然自小讀過經史著作,會寫字,但文化水平並不能算太高,這一點從她掌權後,前期經常寫錯別字可見一斑。儘管如此,她能寫應該就能讀懂。
奏摺使用的是一種比較直白的文言文,沒有標點,即使能斷句通讀一遍也需要功力。
滿清旗籍女子普遍文化水平較低,那拉氏如果真能閱讀奏章,那它很有可能是後宮中唯一有此能力的女子。
咸豐留給兩宮之印
身為皇后,賢惠堪稱國母的鈕祜祿氏,史料記載是無法斷句閱讀奏摺的。
那麼那拉氏在咸豐在位時,究竟是否經常閱讀奏摺呢?極有可能。
第一、那拉氏當政之後,面對呈送上來的奏摺,她也習慣性的採用劃痕、折角的手法。這本是歷代皇帝經常使用,軍機大臣們心神領會的一種技巧語言,但誰也不會明說。如果沒有真的閱看過奏摺,並得到皇帝傳授,她是不太可能掌握這些技巧的。
第二,咸豐皇帝剛死,那拉氏就主動要求閱看奏摺,把手伸向最高權力,如果之前從來沒有看過,想必沒有如此膽量。
所以,咸豐帝讓那拉氏代拆、代閱奏摺是極有可能的,閱看奏摺對那拉氏來說,毫無技術難度。她和皇后堅決拒絕了肅順的提議。
“御賞”和“同道堂”
客觀的看肅順等人提出的公文處理流程,也許更符合咸豐帝的臨終遺願。
皇帝雖然發下兩顆印章,但僅僅是希望鈕祜祿氏、那拉氏在涉及皇位安危的重大決策時出面干涉,起一個震懾的作用。至於日常政務,咸豐還是希望交給自己信任的肅順等人。
兩宮皇太后此時要求閱看日常奏摺,這其實就是要干政。
在八大臣和兩宮的第一次正面衝突中,24歲的鈕祜祿氏和26歲的那拉氏,行動一致,態度堅決。
老佛爺
精明一世的肅順,此時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妥協了。
肅順同意了兩宮閱看奏摺的要求。
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兩宮口口聲聲以小皇帝的名義出頭,他也不太好阻擋;但更重要的是,這位風頭正健的政壇核心人物,在心底裡不太看得起這兩個年輕的女人。
女流之輩能看懂奏摺嗎?既然要看就讓你們看!過不了幾天,奏摺會鋪天蓋地而來,會把你們活活累死,到那時你們自然會知難而退。
在肅順心中,真正的敵人是遠在北京的奕訢。
這位控制著京城和滿朝文武大臣的今日皇叔,才是他最先要解決的問題。
肅順不知道,正是他的大意輕敵,為兩宮和奕訢的結盟創造了條件。“肅黨”日後被斬盡殺絕的命運,在此時就已經註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