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一場戰役震驚全國,也極大的影響了曹魏的軍事格局。那就是襄樊之戰。在此戰中,關羽利用氣候,將於禁的七軍全部水淹,這就已經夠讓人震驚的了,但更令人瞠目結舌的還是曹魏的鐵桿忠臣于禁投敵了!
一,于禁投敵為什麼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當時,于禁已經官至左將軍,相當於現在中央一個大兵種的司令,也是軍委排名第二的班子成員,可以說位高權重。同時他也擁有著假節鉞的權利,甚至可以先斬後奏,足見曹操對其的重視。雖然三國時期叛變的武將不少,但像于禁這種君主尚在、而且級別之高的還屬於頭一次。立時在曹魏朝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二,于禁投敵背後可能存在的真正政治原因。
從公元210年開始,曹操在經歷赤壁之敗後,就深刻的明白,可能統一大業不是一代人能夠實現的,進而開始尋找自己的接班人。眾所周知公子曹丕、曹植是最有力的人選。縱觀歷史各朝代的奪嫡之戰都不會僅僅是公子幕僚幾個人的爭鬥,而是整個朝野,甚至是家族勢力在背後推動。那,在這場奪嫡之戰中,于禁有沒有站隊呢?我認為答案絕對是有。而且他支援的絕對是公子曹植。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部分功臣在曹丕朝的待遇:
賈詡:太尉,位居三公,絕對的名譽稱號(須知賈詡品行不佳,甚至這項任命遭到了孫權的恥笑),不過賈詡支援曹丕已經是公開的事情了。
荀攸:曹操時期的謀主,最重要的戰爭策劃者,在曹丕時期竟然未被追封為侯(不少人得到追封,而且荀攸和荀彧不同,他是積極支援魏國王室的,所以不存在什麼心存漢室)
朱靈:曹魏時期的名將,做到了後將軍,和于禁大體類似,但此人在奪嫡之戰時期被曹操罷免,同時去罷免他的人,正是于禁。而且朱靈在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卻以名將身份配享太廟(懷疑是被曹操抹去了記載的功績)朱靈可以說是落馬了。但對於這樣一個落馬犯錯的人,曹丕上位之後給他封侯,甚至他不滿封地還為他改易了一次(這還是我認識的刻薄的曹丕嗎?)。
張遼:平調中央,任前將軍。
臧霸:升調中央,任九卿
此二人是當年東部軍區的首將。給予褒獎,禮遇,但不中用。可見東部戰區很猶豫,始終沒有堅定的站隊。
張郃:接替于禁,任左將軍
徐晃:接替樂進,任右將軍
這兩人是西部戰區的首將。看明白了吧,西部戰區是曹丕的鐵桿支持者。
曹仁:升調中央,但任車騎將軍,位於曹洪之下(這裡有利用曹洪的可能性,因為曹洪不久落馬,猜測曹洪一開始支援曹植,曹丕即魏王后又示好,幫助迫使獻帝退位。)後任大司馬。
文聘:接替朱靈,出任後將軍。
南部軍區大機率也是支援曹丕的人。
于禁:被曹丕譏諷而死。這樣看來,于禁投敵的時候,彼時大局已定,他極有可能是擔憂之後會遭到政治迫害,所以選擇投敵。但沒想到還是被送了回去。
三,寫在最後。
說一些陰謀論的話,我甚至認為于禁在襄樊之戰中可能存在假打的嫌疑,投降才是他真正的目的。縱觀歷史長河,封建王朝的鬥爭是在所難免的,只不過于禁也成了其中的一個犧牲品罷了。
後記:如此可見我認為
曹丕的支持者:曹仁,賈詡,朱靈
曹植的支持者:曹洪,荀攸,于禁
論內政,三國都亂,但比起魏國,蜀吳都是與地方豪強的爭鬥,而魏國面對的其實恰恰是在全國具有具體影響力的世族。
我是煮酒談古今,我們下期繼續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