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世紀,也就是公元1700年1月1日至公元1799年12月31日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英、法、俄、土耳其等帝國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開始了瘋狂野蠻的掠奪、極不公平的欺騙性貿易和罪惡深重的黑奴販賣等行為。
而在這些殖民國家最後的擴張視窗下,中國抓住機會使版圖擴張了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包括了喀爾喀蒙古、西藏、青海、西域(新疆)等廣大地區,從而使中國進入了以多地域、多民族、多元化為主體,以君主專制為主要制度的鼎盛繁榮的封建社會時期。
18世紀的一百年,中國主要在大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裡,整體社會相對安定,經濟得到穩定的發展,人口開始迅速的增長,疆域也開拓得非常遼闊,從而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史稱“康乾盛世”。從康熙開始,清朝開始拓展疆域,收復明朝以前被分裂出去的地區。
喀爾喀蒙古又稱外蒙古,是漠北四個蒙古族部落的統稱。清朝建立初期,喀爾喀蒙古即和清政府建立了聯絡。除致書通好外,每年還上貢白駝白馬等。清政府還授予八個蒙古人頭領以“扎薩克”的爵位。
後來,喀爾喀各部之間發生紛爭,附近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趁機插手其事務,後又大舉進攻,喀爾喀戰敗。經部族首領商議,喀爾喀蒙古各部全部投降清朝。
康熙三十年,康熙與內外蒙古各首領會盟與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期間梳理了喀爾喀的行政體系,確立了新的封號和官爵制度,加強了對喀爾喀各部的管轄。
自此,外蒙古就成為了清朝的一部分。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公元1716年),準噶爾蒙古出兵攻佔了西藏,在西藏告急情況下,康熙派軍隊遠征西藏。初時由於清軍對敵方兵力判斷錯誤,被包圍與西藏那曲,經過慘烈的戰鬥,幾乎全軍覆沒,僅存的五百多人被準噶爾俘虜。
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妥善的準備,康熙帝第二次出動了數萬人的遠征軍前往西藏,在遠征軍三路大軍的夾擊下,準噶爾軍大敗,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戰鬥,殘兵敗將逃出了西藏。
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立噶倫制度,組建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倫是一種官職,由功勞卓著的藏人擔任,受西藏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清朝政府的駐藏大臣節制。從此,西藏得到了中央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雍正元年(公元1722年),青海的和碩特部勾結蒙古的準噶爾部,集結了二十萬人馬,對青海各部展開了攻擊,燒殺掠奪無惡不作。1722年十月,雍正帝委任年羹堯和嶽鍾琪率軍征討。經過了幾次戰鬥並追擊,最後在柴達木地區大破敵軍,殲滅俘虜甚多。
雍正帝對青海實行了優撫措施,治理上採用比較開明的政策,從此大清王朝鞏固了對青海地區的統治。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軍在阿穆爾薩那之戰中,徹底擊潰準噶爾的力量,滅了準噶爾汗國,在這場邊疆的軍事博弈中獲得了勝利,也掃清了平復新疆的障礙。
之後,乾隆發兵攻佔了新疆的伊犁地區。這觸動了盤踞在新疆的大小和卓(和卓為新疆的宗教領袖)的利益。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先後起兵與清兵對峙。乾隆帝派遣數萬清兵攻擊大小和卓,把和卓軍隊趕到了巴達克山(今阿富汗)附近,大小和卓被殺,新疆自漢代以後,又一次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從此,大清王朝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的格局,無論在軍事上還是人口經濟上,都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達到了極盛。
18世紀是一個列強崛起,弱肉強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亞、非、拉等地的許多國家都逐漸淪為殖民地,忍受著列強的欺辱,遭受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
在東方,18世紀的大清帝國,則在全世介面前展現了一個軍事強國的形象。由於大清帝國收復了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這些摧枯拉朽的過程中,向各國展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捍衛領土的決心,在這個世紀,覬覦中國領土的列強,比如俄國等,都在數次的較量中落於下風,後來也不敢再明目張膽入侵。
大清帝國所開拓的國土面積,僅次於元朝時期。由於國土遼闊縱深,而利於抵禦外敵,加之中央集權可以做到政令統一,和平穩定的局面開始出現,經濟、軍事、人口等都得到很大的發展,從而成就了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