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楊震(?——124年),字伯起,號“關西孔子”、“關西夫子”、“四知先生”,東漢弘農華陰人,後遷居弘農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歷任襄城(今河北省襄城縣)令、荊州((治所江陵,即今湖北省荊州市))刺史、東萊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太守、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涿縣)太守、太僕、太常、司徒、太尉等職。

楊震出身名門,八世祖楊喜,在漢高祖劉邦時因誅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高祖楊敞,漢昭帝劉弗陵時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親楊寶因對歐陽生的《今文尚書》有獨到見解而成為當時名儒。楊震早年,家境貧寒,靠租種田地為生。有一次,楊震在地裡栽植木蘭,刨坑、點水、插秧,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親朋好友見狀上前幫忙,卻被楊震以非常不友好的做法所拒絕——將眾人栽植的木蘭苗拔掉,而後自己重新栽上。問其原因,楊震說:我有力量養活我和母親。你們這樣做不是幫我自強,而是要我懶惰起來。楊震的勤勞、見識和孝心,鄉鄰無不交口稱讚。

楊震“常客居於湖(即弘農郡湖縣,隋改閿鄉縣,今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在此校書授徒數十年,從學者如市。年屆五十,很多人認為楊震年紀大了,勸說其出去做官,但楊震不改初衷,因而後漢書載“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繼續從事自己心愛的教書育人事業。在此期間,有鸛雀銜三條鱣魚,飛棲在講堂前,都講(學館設定的專門負責提問的人,目的是使聽眾容易理解文義)拿著鱣魚對楊震闡發說:“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標誌;三是三臺(星宿名,共六星,兩兩排列,從文昌星開始,排列到太微垣。有人將其稱作天柱,是三公的職位。人間叫三公,天上叫三臺,掌管開拓德行宣揚政令的職能。西邊靠近文昌的兩顆星,叫上臺,是司命,掌管壽命;接下來的兩顆星叫中臺,是司中,掌管宗族家室;東邊的兩顆星叫下臺,是司祿,掌管軍隊)的意思,先生不久就要高升了。”楊震不以為然,但也覺得這是一個祥瑞之兆,於是將學館命名為“三鱣堂”,後人將其稱作“校書堂”或“三鱣書堂”。楊震收授弟子超過3000人,可以同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盛況相媲美。所以,人們尊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震從青年時起,與母親居住在湖縣,研習儒學,設館授徒三十年。《邵國志》記“虢州有楊震宅”,宅西有“藏書窟”。豫靈鎮楊家村現有其講學的“三鱔書堂”和“洗筆池”。唐代史學家李肇曾感嘆說:“楊氏自楊震號為‘關西孔子’,葬於潼亭,至今七百年,子孫猶在閿故宅。天下一家而已”)。楊震教授的學生,英賢甚多,其中不少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如虞放(漢桓帝時司空)、陳翼就出自楊震門下。

楊震一生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講的是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趁深夜無人之機,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從此,“四知拒金”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除了“四知”外,最令人感動的還有一件事,就是楊震過洞庭湖感動天神的故事。洞庭湖縱橫八百里,傳說常有河神水妖作怪。人們過洞庭湖,有一句古話:“鬥米過洞庭,石米也是過洞庭”,即是說,凡是要過洞庭湖的人,不論祭禮厚薄,總得有一番祀儀表示,才能平安航行,不然必有風險。有一次,楊震與邴氏夫人同乘船到洞庭湖,行至半途果然風浪大作,巨浪滔天,有覆舟的險情。駕船的人說是河神在作怪了,請求楊震拿出金錢投向河中,祈求平安。楊震說:“我兩袖清風,哪裡有錢?”駕船的人苦苦哀求,楊震無奈,只好說:“我拿不出錢來,就寫四句詩敬獻給河神吧。”楊震寫道:楊震為官一身清,哪有金錢祭河神?平生不做虧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而後命隨行的差役將詩稿焚化,並撒入湖中。邴氏夫人為了表示虔誠,揹著楊震私拔頭釵,投棄湖中,並默默唸道:楊震無錢祭穹蒼,手拿頭釵當豬羊。天若有情天不厭,清官太平到長江。頃刻間,風平浪靜,船隻安全過了洞庭湖。楊震等及至抵達官署,佈置住宿停當,邴氏夫人吩咐廚師:“今天大家過江,受了驚恐,明天須買些魚肉和菜,置酒壓驚。”第二天早晨,廚師從市上購回一條大魚,在烹製過程中,見魚腹中有一頭釵,上刻有邴氏夫人的名字,不勝驚駭。待將酒菜捧上給楊震夫婦用餐的時候,乃上前說道:“恭喜大人,賀喜大人,大人有喜!”楊震因問:“喜從何來?”廚師即將頭釵獻上,稟報得釵經過。楊震問其故,邴氏夫人又將在船上遇險時,私拔頭釵投向湖中的原委奉告。後來楊震晉京,將此事本末詳奏聖上,聖上連連誇讚楊震是位真正的清官。

楊震前後多次上書,言詞誠懇,且切中時弊。對此,漢安帝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還產生了厭煩不滿情緒。樊豐等人見狀,更加肆無忌憚,對楊震側目而視,恨之人骨。但因楊震是當世名儒,而不敢加害。

這一年,河間郡(治樂城,即今河北省獻縣)有一個名叫趙騰的人到京師上書,批評朝政。安帝看罷上書後怒不可遏,遂下詔將趙騰收捕人獄,以誣惘皇上的罪名判斬刑。楊震聽聞此事,當即上書漢安帝為趙騰說情。楊震說:“臣聽說:堯舜時代,在議事大廳上置放用於直諫的鼓,樹立與人等高的誹諦木,以鼓勵官吏和百姓給君主提批評意見。殷周時代的英明君主,特別注意傾聽百姓的怨憤謾罵和不滿,用以修正自己治國中的缺點和錯誤。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下情盡數上達,讓最下層的人無所忌諱地把意見講出來。趙騰雖因言語激烈批評朝政而獲罪,但與那些殺人放火的人還是有明顯差別的,臣請陛下減免趙騰的罪名,保全其性命,同時還要廣開言路,鼓勵最下層的百姓坦率直言,以便從中獲取教益。” 漢安帝不聽楊震勸奏,執意將趙騰市斬首。延光三年(124年)春天,漢安帝巡遊泰山,樊豐等人乘機競相修建宅第。楊震的掾屬高舒召調將作大匠官署的令史稽查這件事,獲得樊豐等人偽造的假詔書。於是楊震寫好奏章,等漢安帝巡遊回京後上奏此事。樊豐等人獲悉這個訊息後惶恐萬狀。這時,恰好發生太白犯昴的星象變化,太史官說這種星象昭示人臣有悖逆犯上行為。樊豐等人乘機將此星象變化歸罪到楊震身上,並派人在漢安帝前誣陷楊震說:“楊震本是鄧氏家族的門生故吏,對陛下一直存有不臣之心。”三月,漢安帝東行歸來,連夜派使者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印綬。楊震不能辯白,於是緊閉大門,謝絕一切賓客來訪。即便如此,樊豐等人還覺得不夠解恨,又鼓弄大將軍耿寶上書,誣陷楊震對收繳印綬心懷怨恨。於是,漢安帝下詔遣送楊震迴歸故里。楊震接詔後,立即動身返鄉,在途經洛陽城西幾陽亭時,慷慨悲憤地對兒子和門人說:“死是人不可避免的尋常之事。我蒙聖上恩典,官居太尉,今生已經滿足了。所痛恨的是奸臣狡猾而沒能誅殺,奸邪的女人禍亂朝綱而未能匡正,我還有什麼臉面苟活於人世。我死之後,以雜木做棺板,以粗布做壽衣,既不要送我回歸祖塋,也不要立祠祭祀。”說完,服飲毒酒而亡,終年七十多歲。弘農太守移良奉樊豐等人的指令,派人在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截住了楊震的棺木,將其擺放在道旁,一任日晒雨淋。楊震的幾個兒子則被罰做苦役,代替郵差往來送信,當地百姓看見這種慘景後,無不為之落淚。

永建元年(125年),漢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被誅,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上書漢順帝,為楊震洗怨。此時,上至朝廷官吏,下到平民百姓,一致稱讚楊震正直忠烈,於是,漢順帝下詔任命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官,贈錢百萬,並以隆重的禮儀禮改葬楊震於華陰潼亭。改葬這天,遠近的民眾都趕來參加葬禮。

在改葬楊震的前十幾天,有一大鳥,高一丈多,在楊震的墓地俯仰悲鳴,淚流溼地,葬禮結束後,大鳥才依依不捨地飛去。弘農郡守將這一情況連同其他災異現象上報朝廷。漢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於是下詔為楊震平反說:楊震正直剛烈,盡心盡力輔佐朝廷,但因小人構陷蒙冤而死,以致上天降威,災害頻發。我不能察其中冤情,真是昏庸之至。山嶽崩塌,棟樑折斷,令人不勝唏噓惋惜。現在著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時只用羊、豕二牲)祭祀。於是,人們立石鳥像於墓前,來紀念楊震。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將陳賡敢於直諫毛澤東 卻緣何一生懼怕彭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