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這樣一位人物,他不僅是北周第二位皇帝宇文毓的老丈人,而且還是隋、唐兩代開國之君的老丈人,他的七個兒子也都位列公侯,其家族也見證了整個隋唐的興衰,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獨孤信。
一、封侯美少年
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獨孤信在雲中郡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出生。武川鎮是北魏前期為保證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和防止北方柔然入侵而設定的六個軍鎮之一,初時多鮮卑族人,其也有著濃厚的部落色彩。
獨孤一族源自匈奴,後為鮮卑屠各部,"屠各"漢譯過來就是"獨孤",魏晉南北朝時期,獨孤部隨同北魏皇族拓跋氏共同興起,稱得上是北魏的嫡系,獨孤信的祖父俟尼便是以良家子的身份駐守武川並在此紮下了獨孤氏的根基。
生於這樣的背景,按照平常人的想象獨孤信可能是一個五大三粗的草原漢子,可事實上獨孤信長相俊美,還習得一身騎射之術。史書中也稱其"風度弘雅,有奇謀大略",即使是在之後的征戰中,獨孤信也十分注意自己的儀表衣著,在軍中被成為"獨孤郎",簡直是文武雙全,還長得帥,非常符合青年女子的審美標準。
獨孤信出生於北魏遷都後不久,此時的武川鎮還並未衰落,但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北魏的政治經濟重心都已經向中原地區移動,包括武川鎮在內的北方六鎮從軍事重鎮淪為流放犯人奴隸的場所,吏治也十分腐敗,終於爆發了六鎮起義。
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場起義對於北魏而言是末日的開始,但對於獨孤信來說卻是雄鷹高飛的時刻。獨孤信與當時武川鎮的軍事主官賀拔度及和八月等人斬殺了武川鎮起義軍將領衛可孤,從此名揚北方邊鎮。起初投奔葛榮,但在相州滏口之戰中被爾朱榮擊敗,因此歸入爾朱榮手下成為一員別部將領。
之後獨孤信屢立戰功,在爾朱榮征討韓婁的過程中,獨孤信單槍匹馬生擒賊將漁陽王袁肆周,被拜為員外散騎侍郎,不久又被任命為驍騎將軍成為鎮守滏口(今河北省邯鄲市境內)的軍事主官。在北魏宗室大臣元顥攻入洛陽擅自改元建號後,獨孤信又奉命作為先鋒在河北大破元顥所部,也因為此番功勞,獨孤信被拜為安南將軍,受封縣侯,踏入高階軍事將領的行列。
二、忠臣良將建明初年,獨孤信受命先後擔任新野、南鄉兩地的郡守,政績斐然。恰逢驃騎大將軍南道大行臺賀拔勝出鎮荊州,就表奏獨孤信為大都督,隨軍征伐南梁,因功升任武衛將軍。西魏建立後,獨孤信又成為整個荊州地區的軍事主官,雖然當時荊州還在東魏治下,但百姓卻眷戀西魏,獨孤信的上任就是為了招撫荊州流亡百姓。
上任之路並不容易,時任東魏弘農太守的田八能率領荊楚蠻人部落正面抵抗獨孤信,又派手下都督張齊民率領輕騎三千迂迴繞後,企圖斷絕獨孤信退路。獨孤信隨是都督三荊州諸軍事,但來上任本就是招撫流民並未率大軍前來,面對前後夾擊之勢獨孤信異常冷靜地對部下分析道:當下我軍士卒不滿千人且腹背受敵,若是回頭攻擊繞後部隊,必然會讓正面的敵人認為我們要逃跑,不如一鼓作氣向前,田八能若潰敗,危機自解。
果然戰場局勢如獨孤信預料的一般,田八能所部被擊敗後,獨孤信乘勝奔襲荊州,由於之前在荊州任職的良好政績,獨孤信在荊州百姓中聲望卓著,平民士子紛紛感念其往日恩德,這使得東魏在荊州地區的統治逐漸崩潰。東魏刺史辛纂試圖率兵迎戰獨孤信,大敗後向城中逃去結果還未來得及關上城門就被獨孤信部下追上斬首,荊楚之地遂告平定。
獨孤信因平定荊楚之地而升任車騎大將軍,但隨著朝廷的獎賞一起到來的是東魏的報復,東魏派侯景等將率軍突襲荊州,此時剛剛平定荊州的獨孤信尚未站穩腳跟,與來敵對抗毫無勝算,於是被迫率領部下逃亡南梁。
梁武帝對這位西魏名將自然樂於收留,在南梁停滯三年後,獨孤信上報梁武帝要求重返西魏,並言明"事君無二",梁武帝深感其忠義賜其厚禮,禮送出境。
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漂泊南梁三年的獨孤信返回長安,自覺有損國威,上表請求朝廷治罪。朝廷上下都認為獨孤信當年在荊州連敗東魏文武,只可惜大功夭折,但畢竟孤軍陷於荊州,前有強敵後無增援,"借道"南梁實屬無奈之舉,且心念朝廷,如果因此降罪只會讓大臣寒心,於是轉授獨孤信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餘官爵照舊。
三、最強岳父隨後,獨孤信跟隨已經是丞相的宇文泰收復關中、洛陽,關東多地也歸附西魏,國力日盛。大統六年(公元540年),投降東魏的侯景出兵進犯荊州失敗後,獨孤信再次受命鎮撫荊州,不久又被調往西線隴右地區,擔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在秦州的獨孤信繼續發揚其在荊州時的優良政風,教化百姓、勸農助耕,僅僅數年關中重現富饒,在外流民聽聞獨孤信在關中政績,紛紛前來歸附,讓關中重回往日繁盛。不久獨孤信又平定岷州叛亂加封太子太保,大統十四年(公元548年)獨孤信正式進位為柱國大將軍,又遷尚書令、大司馬等職,受封國公食邑萬戶。一時間獨孤氏之顯赫地位無人可出其右。
獨孤信的發小宇文泰如今已經是一國之君,這漫漫帝王路讓宇文泰深知若想完成統一大業,依靠關中這個胡漢雜居之地建立的政權,必須在代表鮮卑貴族利益的同時兼顧漢族地主階級的利益,如此放能安內進而平外。於是,關隴集團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治勢力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以獨孤信為首的獨孤氏家族也是在這其中逐漸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
從上文中可以看到,念及老友從徵數載的宇文泰對於獨孤信的封賞不可謂不豐厚。不僅如此,獨孤信的兒子們也因為自己老子的功勞紛紛受封縣侯等爵位。賞了兒子自然不能對女兒厚此薄彼,況且政治聯姻從魏晉以來就是門閥士族保證政治地位的有力途徑,獨孤信自己的老婆就出生於清河崔氏,乃是有名的望族,於是,獨孤信的幾位女兒嫁的不可謂不風光,要嫁就嫁的門當戶對。
作為多年的老兄弟,再攀上一份親家的關係自然是錦上添花,於是獨孤信的大女兒就嫁給了老哥們宇文泰的兒子宇文毓,宇文毓便是北周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大女兒自然也就成了日後的皇后,獨孤信就成了北周的國丈。
皇帝的兒子有了著落,剩下的兩個女兒總不能也要成為太子妃,於是就得找和獨孤信門當戶對的人家了。
獨孤信自己身為八大柱國之一,剩下的女婿裡自然找個也是柱國家世出身的最好,於是四女兒就嫁給了同為八柱國之一的李虎的兒子李昞,之後她生了個兒子叫做李淵,仔細算算,唐太宗李世民也要尊稱獨孤信一聲太姥爺才是。
皇家嫁了一個,武將家嫁了一個,文臣方面自然也要找一個配得上的高門顯貴,於是七女兒獨孤伽羅便嫁給了弘農楊氏子弟楊堅,也就是之後的隋文帝。
於是獨孤信就白白撿了一個唐朝的國丈和一個隋朝的國丈頭銜,北周、隋、唐,三朝國丈,最強老丈人非其莫屬了。
四、塵歸塵土歸土獨孤信的皇后女兒中,以七女兒獨孤伽羅最為出彩。在楊堅建立隋朝後僅僅三天,獨孤伽羅便被冊封為皇后,從此夫妻二人為了這份國家基業嘔心瀝血,獨孤皇后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對君主和一國朝政保持長久影響的後宮之主。
隋文帝每次上朝,獨孤皇后也必會同行及時匡正,下朝後兩人一起回宮,活脫脫一副恩愛夫妻一起上下班的幸福生活的樣子,朝廷文武每天必吃兩人狗糧。
隋文帝即位之初能夠迅速穩定政局,可以說離不開獨孤皇后的幫助輔佐。隋文帝時期的重臣高穎曾經為獨孤信賓客,其才能品格不僅受到獨孤信的肯定,獨孤皇后自然也瞭然於胸。隋文帝即位後在全國推行改革,北破突厥南平陳朝,改革官制,修訂律法,經濟文化事業日漸繁榮都離不開以高穎為首的一批重臣輔佐,而高穎之所以能夠施展抱負與獨孤皇后的支援自然分不開。
所以隋朝"開皇之治"的軍功章裡,註定應當有皇后的一半。
孝閔元年(公元557年),獨孤信因為牽連到一宗謀反案件中而被逼自殺,次年嫁給宇文毓的長女北周明敬皇后也撒手人寰,獨孤家在北周的皇家憑藉也因此消亡,一代豪門從此銷聲匿跡。
直到隋朝建立後,獨孤家才憑藉外戚身份重返朝堂,進而綿延至有唐一代,可最終還是與眾多其他士族門閥一樣,泯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