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是可以探討一番的。個人的意見是,如果呂后被除,漢朝不會發生大的變動。呂后沒有被除,她只是“亂政”,並未“亂國”,她很好地執行了丈夫“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呂后如果被除,劉盈雖是仁弱之主,蕭何、曹參卻是老成謀國之臣,漢初基本的政治格局不會改變。呂后若在,諸侯王勢力,功臣勢力,後宮勢力三足鼎立;如果呂后被除,諸侯王勢力和功臣勢力會提前進入角逐。參照明朝初年,七國之亂會提前爆發,而推手不是蕭何與曹參,而是周勃與陳平。
劉邦和呂后劇照
一、劉邦為什麼留著呂后,還要防著呂后?歷史的很多結論局外人看起來明白,深處其中就又犯迷糊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劉徹臨終的時候找了一個藉口,殺了昭帝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司馬遷不解。劉徹恨恨地解釋說:“子少母壯,必亂天下。呂后的教訓難道還不深刻嗎?”劉徹留下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個輔政大臣,依然對後宮干政忌諱非常,這又是為何呢?因為當時漢昭帝還非常小,要知道,皇帝的政令都是需要玉璽蓋章的,如果皇帝年幼,無法理政,玉璽便掌握在太后手裡,她就有權力號令群臣,一意孤行,這種情況漢武帝是堅決不允許的。
相信漢武帝臨終前,諸呂之亂還時時浮現在他的腦海。說到這裡,大家會問,漢初劉邦為何不殺呂后?他難道就沒有看到呂后爭權的一面嗎?看到了,而且看的非常清楚。但是為什麼他不殺呂后呢?
呂后從來不忌諱在劉邦面前弄權。陳豨與韓信相約叛亂時,正是呂后和蕭何密謀,將韓信騙到長樂宮殺掉。而後面有人誣陷彭越造反,劉邦將他放逐,而在路上卻被呂后截住,她表面答應幫彭越說情,背地裡卻慫恿劉邦將彭越殺害。種種事情,皆可見呂后智謀深遠,手段狠毒。劉邦之所以預設呂后弄權,也是因為剪除藩王也是符合他的意願,但他不便且不忍罷了。而劉邦臨崩,呂后之所以沒有被劉邦賜死,是因為他們有利益交叉點,這個點就是漢惠帝劉盈。讓劉盈能夠坐穩江山,是他們夫妻倆共同的心願。
劉邦駕崩,劉盈才十六歲,內有權臣環伺,外有諸侯王鎮守,劉邦心情複雜,思來想去,留下呂后,漢朝江山可能會更平穩一點。另外一點,因為張良和呂后關係交好,劉邦去世前,張良還活著,呂后對張良十分尊重,不可能一意孤行。第二,劉邦去世前已經安排了丞相候選人,蕭何和曹參都是劉邦早年起義的班底,對劉邦忠心耿耿,但即使如此,把呂后留著,對他們也是一種制約。朝中兩股勢力均衡,劉盈的皇位才穩定,劉邦的思慮非常清楚。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源於呂后與他的夫妻情深。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劉邦的種種表現都深刻地揭示出他是一個戀舊的人。他怕韓信功高震主,劉邦將其從楚王降為淮陰侯,最初並未想殺他;劉邦心裡知道彭越被誣造反,所以留他一條生路;即使面對英布叛亂,劉邦都要問一句:“為何要造反?”這種毫無意義的話。呂后剪除功臣,幫劉邦做了不少他不忍心做的事情,為他們的兒子掃除了障礙,他從內心是感謝和認可呂后的。呂后為他生了一子一女,早年也是聚少離多,何況呂后辛勞侍奉劉太公,劉邦當然不會忘記。再者,呂后雖然專權,但卻不亂權,呂后做事之沉穩致慮,不讓劉邦。
劉邦相信即使他死後,呂后還是會維護兒子的皇位。呂后是在自己的兒子病逝之後,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鞏固政權,才不得已分封自己的侄子為王。她無法交出權力,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維持現狀,只能打破“非劉氏不能王”的訓誡。
二、如果沒有呂后,有蕭何,曹參在此,漢朝也亂不起來。如果劉邦把呂后殺了,漢朝也不會亂。因為中央有張良、蕭何、曹參一幫老臣在此,他們都是早年跟隨漢王打天下的,深深知道秦朝滅亡的道理,一定仍舊會延續劉邦“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而且他們也無意觸動藩王的利益。漢初天下剛剛穩定,削藩是不利的。同樣,藩王也不會反對中央的班底,對他們也沒有好處。這樣算起來,劉盈沒有了呂后的高壓統治,壽命可能還會長一些,但是也會更辛苦一些。劉盈一向是一個從諫如流的皇帝,所以如果呂后不在,漢朝同樣會發展得很好,更不會有“人彘”之禍。惠帝的在位世間會更長,也會留下子嗣,文帝一脈就不太可能會入主大寶。
三、周勃和陳平可能會提前鼓動削藩,七國之亂提前上演。漢朝會提前進入瓶頸期和穩定期。在蕭何曹參死後,周勃和陳平可能會鼓動惠帝削藩。陳平是一個深謀遠慮之人,但是劉邦已經有定論: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丞相),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為何說陳平不能決斷大事?可能是陳平的政治立場相對不穩定,計謀第一,但是戰略眼光不夠。我覺得,蕭何和曹參死後,朝中以陳平為首的文臣派與以周勃為首的軍壯派會開始慢慢著手削藩事宜。七國之亂可能提前爆發。
所以我的結論是,呂后的存亡與否對西漢初期的政治影響並不大。但是鉤弋夫人卻必須要死,一是她與朝中的大臣沒有交往,彼此無法形成有效制約;二是鉤弋夫人非常年輕,謀略手段難及呂后,留著只能亂政亂國。漢朝的穩定,劉邦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