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舉國上下可謂是戮力同心、積極進取,成功把戰國第一的桂冠從魏國手上奪走了。昭襄王繼位之後,重用範睢、白起等大才,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蠶食了臨近的三晉和楚國大量土地,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夯實了基礎。然而,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贏異人,正是在這個時候被派到趙國當"質子"。
"質子"實際就是"人質",一般情況下,只有弱者才會派出"質子",為何身為強者的秦國會讓贏異人去趙國當"質子"呢?
贏異人關係圖
一、互換"質子"的傳統1、"質子"制度的起源
"質子"實際上是一種關係發展的產物,國與國、君主與諸侯,都可以用"質子"來增加雙方的"安全感"。商朝末年,西邊的周部族日益昌盛。商紂王擔心周部族製造動亂,時任周部族首領的姬昌也擔心商紂王集中力量對其進行深度打擊。
於是,姬昌便聽從紂王的令旨,讓自己的嫡長子到朝歌為"質"。此舉一定程度上為周部族贏得了"滅商"的準備時間。周朝建立之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實行了分封和周禮制度,各諸侯國和周天子都能夠在一套穩定的體系內發展。
商朝末年形勢圖
當週天子的實力與權威持續走低後,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就開始加劇了。昏庸的周幽王為了自己的心頭所好,竟然把周天子已經不多的威信拿來戲弄諸侯,導致西周滅亡。平王不得不借助鄭、晉等諸侯之力,將都城遷到洛邑,其中鄭國出力最多,功勞也最大。由此,鄭國成功和周天子綁在了一起。周天子依靠鄭國的力量鞏固自己的權威,鄭國藉助周天子的名頭髮展自己的勢力。
這種"共生關係"在短期內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時間一長就必然是靠不住的,平王為了削弱鄭國的影響力,就大力增強虢國的實力,結果因此惹惱了時任鄭國君主的鄭莊公。就在雙方矛盾要爆發時,平王急忙將自己的兒子派到鄭國當"質子",平王此舉可謂是給了鄭莊公一個臺階下。鄭莊公也不敢太過放肆,以免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也把自己的兒子派到王畿當"質子",史稱"周鄭互質"。
西周形勢圖
2、戰國時期的"質子"互換
"周鄭互質"之後,周與鄭之間確實實現了一段時間的政治互信,一直到周桓王繼位,這種局面才被打破。桓王和平王相比,差了點政治智慧,他糾集一些小國,意圖給鄭莊公上一堂生動的"禮儀課" ,結果不僅"課"沒上成,還反被鄭莊公教訓一通,直接導致"建藩屏周" 的體系走向崩潰,各諸侯國都想打著周天子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勢力,天下進入了"尊王攘夷"的局面。
諸侯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效仿"周鄭互質",不管是為了結盟,還是為了求援,都會向其它諸侯國派出"質子",但是這個時期多是單向派"質子",主要集中在齊、晉、楚等強國,原因在於強國都有一顆"爭霸"的心,戰爭頻率會遠遠大於一般的弱小諸侯國。
春秋初期形勢圖
當諸侯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周天子直接就淪為擺設,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率越來越高,戰爭烈度越來越大,"質子"也就出現得愈發頻繁。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不同於早前的單方面派"質子",往往是雙方互派"質子",因為各諸侯國之間的信任基礎更顯薄弱了,單靠盟誓,或者單方面派"質子",都很難維持雙方的關係。
久而久之,就算是強國打敗了弱國,一旦雙方達成和議,強國也會給弱國派出"質子"。一般情況下,各諸侯國為了增加"質子"的籌碼,會讓太子出質,但是強勢的一方往往只會給弱勢的一方派出地位一般的王子、王孫。
春秋後期 形勢圖
二、贏異人的地位1、母親不得寵
秦昭王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六年,而當時的各種條件都比較落後,人們的平均壽命比較短,很多人的壽命都沒有他在位的時間長,其中包括他的長子。秦昭王在位早期依然沿用其父定下的"遠交近攻"之國策,主動與距離較遠的燕、齊等國搞好關係,然後蠶食鄰近的趙、韓、魏和楚國之地,就連他自己曾經也被其父派到燕國當"質子"。
待到秦國成為巨無霸後,六國在秦國眼裡就沒有了遠近之分,都是一視同仁,都能夠"戰",也都能夠"和"。當時關東六國中最強的是楚國,楚國多次組織合縱來對抗秦國。秦昭王為了削弱楚國和瓦解合縱聯盟,就把自己的長子(史書中的悼太子)和次子贏柱(贏異人的父親)分別派到魏國和趙國當"質子"。
戰國後期形勢圖
據史書所載,秦昭王就兩個兒子,悼太子還病逝在了魏國,那麼次子贏柱就不能再留在趙國了。畢竟楚國已然趴下,趙國就成為了秦國的最強敵手,二者之間必然會是龍爭虎鬥的局面,一旦趙國拿贏柱開刀,秦昭王就會很被動。
然而,秦國當時一心圖謀韓國的上黨地區,如果貿然召回贏柱的話,必然會引起趙國的不滿,屆時趙國出兵援韓,秦國也會很被動。故而,秦昭王就決定從贏柱諸子之中挑選"質子"。贏異人因為其母不得寵,朝中也沒有支持者,就成功入選了。要知道秦趙之間即將開啟大戰模式,這個時候到趙國當"質子",絕對不是一件好差事。
長平之戰形勢圖
2、奇貨可居
韓國深知秦國對上黨地區覬覦已久,也知道單憑韓國之力,是斷難在秦國兵鋒之下保住上黨的,弄不好還會有亡國之虞。韓國就來了一招"禍水東引",將上黨地區送給了趙國。雖然趙國上下也有不少人能夠看出韓國的心思,但是更多的人都難以拒絕這塊到手的"肥肉"。
秦國本就對趙國有些忌憚,現在韓趙之間還來了這麼一出,秦國哪裡能忍得住?果不其然,秦國大軍針對上黨地區對趙國發動了"長平之戰"。身為"質子"的贏異人在趙國可謂是難過的很,趙國君臣把對秦國的怨恨都發洩在了他身上。
華陽夫人和安國君贏柱
天可憐見,讓異人遇到了呂不韋,呂不韋出身富商家庭,一心想光耀門楣,就決定幫助落魄的異人登上秦國的王位。呂不韋一方面花費巨金資助異人拓展人脈,一方面親身到秦國遊說深受贏柱寵愛的華陽夫人,讓異人由"配角"成功地變成了"主角"。
贏柱多次向趙國提出放還異人的要求,但是趙國剛剛經歷長平之敗,害怕秦國沒有了掣肘後對趙國更是肆無忌憚,就一直沒有同意。最後還是得益於呂不韋的幫助和支援,異人才成功逃回了秦國,並在贏柱繼位後,被贏柱立為太子。
秦滅六國形勢圖
結語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缺乏足夠的信任基礎,"質子"制度也就應運而生。贏異人只是眾多"質子"中的一員,他的父親和伯父也都當過"質子",這不是取決於他們願不願意,而是取決於秦國的發展。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六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正確的外交方針。
戰場上得不到的一些東西,秦國都在外交場上得到了。什麼時候需要派"質子"?"質子"需要派到哪裡?秦國在對待這兩個外交問題上,都處理得相當不錯,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參考文獻:
《左傳》
《戰國策》
《東周列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