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
三藩之亂那一場漢人最後的復興戰爭
說起明清之交的故事,怕是說上三天三夜,寫上百萬字,耗盡數十年時光都不夠。從那萬曆皇帝薩爾滸之戰未能戰勝女真就已經註定;從那遼東之地,數百萬漢人淪陷就已經昭明;從那李自成大亂關中,崇禎皇帝無奈自盡於煤山上就已經讓人哀悼。
而此時的南明依舊內鬥不止,依舊為了皇位的正統與否而相互傾軋。直到北方中原與兩河之地完全丟掉,最後連南宋都局面都成不了。但最悲哀的是親手為大清開啟入關之門的還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又親手為清朝征服了南明,勒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長江以南形成了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首的三藩統治。
在整個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將軍替清朝打下了南方。而清朝皇室也答應吳三桂冊封他們為藩王。可是當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繼位之後,三藩統治的弊端就逐漸呈現了出來。清朝每年稅收的2/3都要送給三藩來當做朝廷對他們的賞賜。這讓清朝皇室的壓力越來越大,內部許多人都要求裁撤三藩。
在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還沒有動手之前。吳三桂就已經殺掉康熙皇帝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宣佈在南方起義,任命自己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並喊出了復興明朝,討伐東虜的口號。而這次三藩之亂在明朝滅亡之後的影響力可以稱得上是首屈一指,只差一點就成功的消滅了清朝。
為了子孫後代斷送了最後的希望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形勢一片大好,清朝後方的蒙古部落也趁機起義,因為八旗精銳都被拿來對付吳三桂了,而吳三桂當年受封的時候就對滿清很不放心,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企圖養寇自重,又因為吳三桂的門生故吏滿天下,有許多人都駐守要地,吳三桂一反,整個天下都反了。
南方的耿精忠,尚可喜也隨著起義,就連臺灣的鄭經也登陸福建響應吳三桂。而清朝八旗則是節節敗退,一時間,雲南、四川、廣西、貴州、福建、廣東、陝西、湖南等地都成為了吳三桂的地盤。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吳三桂已經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如果康熙皇帝不及時調整策略,或者吳三桂繼續銳意進取,攻打清朝,那清朝的滅亡是指日可待的,可惜的是如此好的形勢,自崇禎滅亡以後三十年所未有的反清局面卻因為吳三桂的一個錯誤決定而毀於一旦。
原來當時的吳三桂造反之後,不僅南方一片糜爛,陝西的總兵王輔臣因為和吳三桂關係要好,也跟著造反了,北方的蒙古察哈爾部則是乘著清朝京城空虛不斷進攻,康熙統治下的大清已經到了四面漏風的地步,朝廷之中許多人都開始做起了遷都盛京的打算。
但就是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卻駐馬長江停止不前,準備和康熙議和,原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都在康熙手裡,吳三桂害怕把康熙逼得太急殺掉了他的長子和孫子,就希望以長江為線和康熙劃江而治,以此來換回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結果康熙皇帝知道以後直接處決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以示自己絕不後退,死戰到底的決心。吳三桂知道訊息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吳軍進攻清軍,可這個時候的清軍已經平息了蒙古之亂,能夠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吳三桂,再加上耿精忠和臺灣的鄭經為了爭奪福建自己先內亂了起來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就這樣在陷入絕望之地後吳三桂自己為了圓皇帝夢稱帝,國號大周,定都衡陽,這種做法更是違背了他起兵之前說要復興大明的初衷,使得自己失去了民心,最後只能陷入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