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斯諾曾說:"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也曾說:"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徵,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長征:"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新中國軍史的一次偉大成就,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只有真正參與其中的人,才知道在這一次偉大的壯舉之後有著怎樣的艱辛和血淚。鄧逸凡將軍便是有著深刻體會的人之一。
一、盡職盡責,建立報告制度說起鄧逸凡將軍的從軍之路,真是十分坎坷。鄧逸凡將軍自幼就是一個有主意的人,對於中國之未來一直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早在學校讀書的時候,鄧逸凡將軍跟從自己的意願,加入了共青團。
1929年的一天,鄧逸凡聽到國民革命軍在徵兵便前去報名。鄧逸凡將軍從軍之後,一直盡職盡責,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快便受到了上級賞識。但是,一次戰鬥,鄧逸凡將軍發現自己的對手竟然是紅軍。這和將軍的理想相違背,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成為了一名共產黨人。
但是,因為將軍之前的經歷,到了紅軍隊伍,就被取消了勤務員、運輸員的工作,從是宣傳科調任去做軍事統計工作。
一般人,這樣的經歷心中總是會有些想法和不滿的。但是,鄧逸凡將軍不同,他十分理解上級的做法,並沒有產生什麼牴觸的情緒。到了新的崗位之後,鄧逸凡將軍做事情依然是像以往一樣,沒有什麼變化,努力的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過了一段時間,鄧逸凡將軍發現統計工作很繁瑣。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沒有做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份工作的辛苦。難得的是將軍的態度,既然是自己的工作便盡力去完成就好了。
紅軍長征途中的統計工作十分複雜,當然更為辛苦。
只要涉及到和人打交道,就沒有容易的事情。長征很辛苦,在整個過程當中,有的人因為一些原因掉隊了,有受不了這份苦中途找機會逃跑的,有在參加戰鬥的過程當中受傷的,這些都需要統計好,然後上報上去。不僅僅是人,還有物資也要統計,丟失了什麼東西,又需要補充什麼東西,全部都要登記好,報上去,上級心中有數才可以更好的統一調配。但是,做這份工作的人往往比其他的人要辛勞一些。比如說:晚上八點鐘的樣子,大家到達了宿營的地方,按理來說,是應該休息了,但是別人可以睡,做統計工作的人不可以,要統計人數,進行核實和計算,而且動作好快,不然會打擾到別人休息。大家都累了一天了,誰都想早點睡下。做好了這些工作之後,第二天天一亮便要交給首長。
當時,鄧逸凡將軍便是如此。長征的時候,最開始一天報一次,後來五天報一次,再後來十天報一次。隨著長征時間越來越長,人數也越來越少了。這是不爭的事實。鄧逸凡將軍便在一天又一天的統計工作當中逐漸總結出了規律,形成了一套簡潔又明瞭的統計制度,同時還規範了統計的表格,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報告制度。
這樣不僅方便了統計人員的工作,同時也給上級領導帶來了便利。鄧逸凡將軍做的這些事情,受到了當時的軍團長林彪的表揚。
一個人,如果擁有寵辱不驚的品格,這個人一定是個十分厲害的人。鄧逸凡將軍便是如此,雖然他來自"舊部隊"的經歷讓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非議。但是,優秀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是優秀的。無論在怎樣的工作崗位都會發光。鄧逸凡將軍做著繁瑣的統計工作,不僅僅不抱怨還做得十分漂亮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熱愛著的人,才會有創造力。長征途中有多辛苦,相信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鄧逸凡將軍還能如此,真是不易。
二、負重前行,精神十足鄧逸凡將軍跟著部隊到了雲南。當時,將軍依然擔任統計員的工作。理所當然,整個相關的資料都得他自己揹著。同時,將軍還要揹著一杆長槍。這讓身體瘦弱的將軍有一些吃不消了。鄧逸凡將軍便向上級申請:不背槍,只背資料。這一申請一出,就引起了誤會。長征的是十分艱苦的,許多人受不了這一份苦,便選擇悄悄逃跑。鄧逸凡申請不背槍,也讓別人誤會他想要逃跑。畢竟,槍是軍人的第二條生命,槍在人在,槍毀人亡。現在居然不背槍?!肯定是想跑!
因為有了這樣的猜測,領導便派出一個人專門監視鄧逸凡,因為他的身上還有許多資料,如果他帶著資料跑了,後果不堪設想。
結果過了金沙江的某一天,領導開始清點人數,猛然發現:監視鄧逸凡的特派員早就逃之夭夭了,而被監視的鄧逸凡居然依然負重前行,精神氣十足。默默的,一步一步地跟在部隊之後,大家對鄧逸凡這股意志力都刮目相看。
為何鄧逸凡要不背槍?因為作為統計員守好資料對鄧逸凡將軍而言是頭等大事,自己身體本身就弱,不能同時完成兩個任務,只能選擇重要的事情來做。正因為這份執著,才有了後來將軍的大成就。擇一事終一生,這是將軍不變的信條。守好資料,不掉隊。這便是將軍給自己定的目標。最後的結果也證明將軍的選擇沒有錯,大家也解除了對將軍的誤會。
長征途中還有一事,讓鄧逸凡將軍印象深刻。
舒同同志有一次畫了一幅宣傳的漫畫。這幅畫是舒同費了大心思琢磨出來的東西,因為要搞宣傳,必須要印出來,便囑託鄧逸凡刻蠟版油印。將軍一看畫作,心生喜愛,看到有幾個地方加上幾筆會更加出彩,便自作主張添了幾筆在畫作之上。結果,好心辦了壞事。印出來之後,反而模糊不清。舒同知道後,非常不高興,嚴厲批評道:"鄧逸凡同志,你這是對革命不負責任。"
這讓將軍十分羞愧,無地自容。確實是舒同同志的畫作,自己未經他同意便做了修改,最後導致油印出了問題,這讓將軍一直把這件事情記在心上,並時時警醒自己:要對革命負責任。將軍也常說:"這個批評,一輩子都記得。"
那個時代真好,那些人真棒。做錯了事情一旦也忸怩,把革命看得比什麼都高尚。只要是對革命有利的事情,都會記在心間。長征很艱難,但是卻有著無數像鄧逸凡將軍這樣的人,一心一意幹革命,儘自己的全力把革命工作做好、做實。所以,長征能夠成功,大概正是因為如此吧?
三、紅軍長征損失近萬人,將軍直言:其實不止戰鬥總是伴隨著犧牲的,但是長征犧牲尤其巨大。軍史記載:"中央紅軍前部隊和機關人員約八萬人,長征到達陝北僅萬餘人左右,損失近八萬人。"
這個數字是如此的讓人心驚,也就是說,接近百分九十的人都犧牲了。僅僅這個數字都讓人咋舌,鄧逸凡將軍卻說:"其實,遠遠不止!"
將軍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二師。出發的時候有七千來人,在長征的途中還會和其他部隊合併,人數會發生變化。同時,肯定會有作戰的情況,戰鬥會有一些俘虜補充進來,人數會增加。還要算上招兵的人,人數只會更多。因為當時長征中途招兵,一招就是幾千人,這樣子零零總總加起來,二師大約補充了三萬多人。這樣子,二師的總人數大概是三萬七千多人,遠遠高於出發時候的七千人。但是,這支部隊,到達陝北的時候僅僅只剩下了七百多人,損失了三萬六千多人。
也就是說,到了最後,真正能夠活下來的人不到百分之二。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啊。更可怕的是,長征的部隊當中,二師的這個情況並不是特例,其他紅軍部隊大都都是這樣的情況。
軍史記載的多麼溫和,根本沒有算上途中的補充。僅僅是這樣都讓人觸目驚心。鄧逸凡將軍道出的長征實情只會讓人更加沉痛。在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後,又是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父親?紅軍長征在巨大成功的背後是許多人的巨大犧牲,是許多家庭的哀鳴,和許多人沉默。
今日之中國,許多人都說:"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願做中國人。"相信在這背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知道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之下,有著黑色的熱血,有著萬千忠魂,和數不清的中國脊樑。歷史從來就應該被忘記,它應該有著我們當代人的溫度,方不負當年之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