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1 :二戰的起源因地而異
入江昭教授(1934—)是當代美國傑出的歷史學家,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1982年入選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作為一名日裔學者,入江昭教授於1988年當選美國曆史學會主席,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出任此職務的非美裔學者。他的學術地位和成就,就可想而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1987年出版的入江昭教授針對一般讀者所寫的著作。透過跨國別、跨文化以及國際史的宏大目光,入江昭教授一開始就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出發來探討二戰在亞太地區的起源。在這本書中,他以史家深邃的目光,以及對美國史、日本史和國際關係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別出心裁地提出二戰在亞太地區的起源,實乃由於日本外交決策的一再誤判和日本政客的節節失誤,正是源於此最終使日本走上同美國背水一戰的不歸路。
說起一戰,我們都知道一個明確的起點,就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但是說到二戰,它的起點卻是因地而異、因囯而異的。在歐洲,二戰開始的標誌是1939年希特勒進攻波蘭,這個沒問題;但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二戰的起點卻是1941年12月的珍珠港遇襲,二戰可說是被日本人炸進來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一舉把美國人拉進戰爭,美國人的二戰因此載入史冊,並從此把美國人變成我們中國人的重要盟友。而對於中國人或日本人來說,二戰如果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可說是十五年戰爭。如果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算起,則為八年戰爭。
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二場戰爭組成:一場在歐洲和大西洋,一場在亞洲和太平洋。大體上,這兩個戰區彼此迥異;一個戰區進行的戰鬥與轟炸,同另一個戰區幾乎沒有聯絡。然而,儘管完全可以在討論歐洲戰爭的起源時不必太多考慮亞洲因素,但反之則不然。歐洲列強深深地捲入了亞洲太平洋地區,在將中日衝突轉化為多國衝突中起了重要作用。再者,和歐戰的直接起因也無甚關聯的美國,逐步成長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大國,因此其立場就直接影響著中日戰爭的程序。
入江昭教授在書中想回答的問題是:從1931年9月18日開啟的中日兩個亞洲國家間的戰爭,如何演變成了一場日本一國對抗美國、英國、中國、荷蘭多國同盟的戰爭?為何西方列強在1931年日本軍隊蹂躪中國東北時袖手旁觀,卻最終在十年後冒著與日本開戰的風險幫助中國?在1931年,亞太地區也許看起來與世隔絕,而日本似乎也能行侵略之舉而無他國集體報復之憂,那麼,為何它在20世紀30年代之初能這麼做,而十年之後卻將對抗多國同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