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禮縣有一種說法:西和以前是我們禮縣的!同樣,在西和也有一種說法:禮縣以前是我們西和的。

這兩種說法聽著可笑,但卻都有一定的道理。

西和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縣名。西漢時於洛峪(今洛峪鎮)置武都郡,兩晉時為仇池國,北魏於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時改稱成州,後經多次變革,南宋時改岷州為西和州,明洪武年間西和州降州為縣。如今的西和縣下轄16鎮、4鄉,幅員面積1861平方公里,總人口43.7633萬人。

唐宋時期,禮縣和西和都歸岷州管轄,而長道縣便是此時設定,但長道縣治所為“李店”也就是禮縣。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於長道縣白石鎮(今西和縣城北部)。1142年,宋金議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的名諱,遂將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為和州。後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將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區別,故名西和州。此後政局域界歷經變遷,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如果以現在的縣名來看,西和縣要早於禮縣,但這也不意味著禮縣以前就是歸西和管轄。

下面我們看看禮縣的歷史發展。

秦:禮縣屬隴西郡之西縣

兩漢:其地分屬西縣武都縣

三國:仍為武都西縣轄地。

西晉:西縣改始昌,屬天水郡

東晉:禮縣大部分地屬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漢陽郡,治所在蘭倉(今禮縣石橋鎮漢陽村);西魏改漢陽郡為漢陽縣,屬長道郡

唐朝:時禮縣地分屬長道縣治李店)、大潭二縣。

宋仍之。

元朝:代設李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後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禮”字代替,初隸王相府,後屬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禮店千戶所,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始置禮縣,設縣城於所城西(今禮縣城穿城門以東為所城),領於秦州而屬鞏昌府

清朝:順治十六年裁衛所,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十百戶並歸禮縣。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隸蘭州布政司,禮縣仍為所屬

由此可見,“禮縣以前是西和的”這樣的說法明顯不符合歷史。同樣,“西和以前是禮縣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為什麼是“不準確”而不是“錯誤”呢?

其一,古今禮縣西和地域不同,在歷史上,西和有些地方屬於禮縣,禮縣有些地方屬於西和,如“長道”一直以來就是禮縣西和的樞紐,如今歸西和。如今在歷史上屬於禮縣的地方劃分到了西和,一些歷史上屬於西和的地方劃分到了禮縣,由此便得出結論說:西和以前是禮縣的或者禮縣以前是西和的,這樣的說法明顯不準確。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那麼西亞和歐洲多少地方應該是屬於中國的?畢竟我們的成吉思汗大王佔領了那些地方啊!

其二,禮縣西和合並的原因。1958年8月13日,甘肅省決定:撤銷玉門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玉門市。二、撤銷西和縣、禮縣,將兩縣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西禮縣。三、撤銷徽縣、成縣,將兩縣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徽成縣。

禮縣西和合並後稱作“西禮縣”,雖然西和的“西”在前面,但縣政府在禮縣,由於種種原因,合併僅3年便撤銷該縣。但就是因為治所在禮縣,所以很多人認為西和就是從禮縣劃分出去的,其實沒合併之前西和已經有了它完整的一套體系。

正是因為治所在禮縣,所以很多禮縣人認為西和是禮縣的。而因為“西和州”,很多西和人又認為禮縣是西和的。作為一名禮縣人,我不認同西和是禮縣的,當然,我更反對西和人認為禮縣是西和的說法。

迴歸本題:西和怎麼來的?

西漢時,在今西和南部的洛峪鄉設定了武都郡,包括了很多禮縣地區和今武都康縣成縣等縣的地方。但在北部,西和大部分地區跟禮縣一樣歸西縣管轄。

隋唐時期,北部置長道縣,屬秦州,南部先後置上祿、漢祿縣,屬成州(今成縣)。

北宋,置長道縣,並改為岷州所轄。

南宋時期,因南宋懦弱,岷州遷移,“和州”出現,又因安徽已經有了和州,所以就在遷移後的和州前面加上“西”字,故稱“西和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移治於今城,“西和縣”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因此西和便是這樣來的。

如今,西和縣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隴南市某些方面甚者走在了武都前面。重視本地文化,也是西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乞巧節。現在一提起乞巧節大家馬上想到西和乞巧節,然而乞巧節和“巧娘娘”是發源於禮縣鹽官、祁山、永興和西和長道的民俗。

前幾天,西和某人講“八盤梨”申請為了西和地理標誌。然而八盤梨是從永興開始種植起來,從而走向隴南大地的一種水果。所以有人就說:再過兩年,“西和熱麵皮”、“西和秦文化”、“西和春倌”都要問世了。

說實話,我知道“申請”和“申遺”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和發展這項專案,所以並不是說西和人將八盤梨申請為西和地理標誌之後我們禮縣就不能賣八盤梨了,而是西和人為了保護八盤梨。

雖然我知道申請為地理標誌是為了保護和發展八盤梨,但看到新聞也著實不爽。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明王朝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