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歷史名人廟宇的鮮明對比。
豪華的陵墓是清代平南敬親王尚可喜的墓葬。整個陵園由王陵、祖陵、陵門陳列室等組成。佔地面積約11,400平方米。
另一位洪承疇的紀念園也無需在此贅筆,其紀念園極盡奢華之至,在開園的時候,諸多專家各界人士還前去捧場,寫的祝詞讓人看了掉雞皮疙瘩,不瞭解的還以為是給岳飛建紀念館呢。
其中兩個一位是投降了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清軍開路,大肆搶掠燒殺,並製造了廣州大屠殺的尚可喜,另一位則是投靠清軍後,不僅獻計獻策,還充當開路先鋒,為此連他的母親都不願意見他的洪承疇。
這兩位雖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們的品行顯然連他們的主公都覺得不可崇尚,因此在修訂清史的時候,特地打入另冊,在《貳臣傳》中榜上有名。
圖中破落不堪的廟宇,坐落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中,這是一生堅持抗清的鐵血忠魂的李定國。
因為他生前多年在此征戰,當地百姓感念他愛民如子的功德,自發為其修廟。
他起初參加的是反明起義軍,後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與南明盡釋前嫌,共同合力抵抗清軍。
在他的睿智的指揮下,兩蹶名王,取得數次大捷,設計將努爾哈赤的孫子尼堪中伏身亡,清統治者滿朝為之震動。
他曾多次嚴辭回絕了清軍的高官厚祿利誘,風餐露宿,艱苦抗戰。面對清軍鐵蹄錚錚大舉南下的嚴峻形勢,他多次告誡部下,現在的情形就是宋朝末年的態勢,我們要為民族危亡而戰,絕不投降。
長年累月的征戰,讓他疲憊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僅僅四十幾歲,他就重病染身。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然不忘盯住自己的養子,無論任何情況下絕不投降清軍。
只可惜這個養子沒有多久,就放下了武器,討得了一官半職。
魯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然而殘酷的現實讓我們看到,民族英雄往往或遭人陷害身死,或歷經磨難。而那些為榮華富貴,將民族大義國家危亡視若鴻毛者,卻往往能左右逢源,雨露均霑,閱盡人間春色。
如今,即使身後廟宇,也讓人看見了世態炎涼,人間冷暖。他們當時所追求的人生信條,究竟孰對孰錯?
假如是你,在面前有這麼兩條路,你跟他們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