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租借法案對於蘇聯能夠最終戰勝德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供的物資主要透過三條路線進入蘇聯:北極航線、太平洋航線與波斯走廊。
其中的太平洋航線,包括穿過白令海進入北冰洋的部分,也是運輸物資最多的路線。在整個戰爭期間,有50%的輸送物資從這裡被送到蘇聯手中。
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資數量及運輸路線
太平洋航線二戰中的美國援蘇太平洋航線
1941年7月,莫洛托夫在訪問美國期間提出了開闢太平洋航線的建議,並獲得羅斯福總統的同意。於是,這條航線便在美國加入二戰前的1941年10月開通。等到美日在12月底進入交戰狀態,船員們便開始全部懸掛蘇聯國旗。
航線上的貨船大都是屬於遠東國家海運公司。在戰爭初期,他們擁有85艘船隻和5艘油輪。到了1942年11月,由於盟軍拒絕那些航速過慢的蘇聯船隻加入北極船隊,公司的規模才開始獲得擴張。在整個戰爭期間,總共有39艘船舶從其它蘇聯輪船公司轉移進來。美國也在1942年就租借了一些老舊船隻,到第二年1月起又允許自由輪被交給蘇聯使用。另有4艘高速貨輪參與了太平洋航線,大約獨自運輸了50萬噸物資。
準備踏上太平洋航線的美國貨輪
第一艘加入太平洋航線的自由輪 Krasnogvardeets號
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船舶,大都聚集在阿留申群島的聚集的烏納拉斯卡。每年夏季,有一部分船隻在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下,向北到達普羅維登斯灣。然後經過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到西伯利亞地區河流入海口處的城市卸貨。這部分物資大約有45,2393噸,其中不少都是為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準備的飛機油料。
剩下的船隻會向西航行,繞過科曼爾多群島,然後沿著堪察加半島南下。通常在夏季,那些攜帶非軍事物資的船會直接穿過宗谷海峽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到了冬季,這些船隻又會南下繞過九州島,從對馬海峽北上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至於裝載軍事物資的船隻,他們必須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解除安裝掉一部分貨物。然後經過鄂霍次克海,在這裡又有部分船隻北上在馬加丹卸貨。剩餘的則穿過薩哈林島與大陸之間的韃靼海峽,向南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貨輪將貨物解除安裝在廟街港。然後將貨物裝載在阿穆爾河上的貨輪上,逆流而上到達共青城和伯力。總之,最後這些物資將透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到蘇聯東部。期間,彼得羅巴夫羅斯克的港口規模也得到了擴大。
在戰爭中,海參崴港轉運了高達1000萬噸的物資,其中79%是進口的物資。一共有3,2000次的貨輪停靠在此,透過西伯利亞大鐵路轉運了40,0000輛汽車。可能那張華沙城中的威利斯吉普就是透過這種方式運送到蘇聯的。
華沙城中的蘇聯將領和美國吉普車
至於轉運速度問題。海參崴距離舊金山5250英里,距離蘇聯西部6350英里,貨輪一般需要20天才能完成一次運輸。加上透過鐵路運輸的10天,完成一次運輸總共需要一個月。
當然,這條航線也談不上100%安全。在1941-1945年間,日本總共截停了蘇聯貨船178次,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個月不等。而著名的科曼爾多海戰就發生在航線周圍。事實上,在整個二戰中,太平洋運輸船隊總共有23艘船隻損毀。其中有9艘因暴風雪而擱淺,被浮冰壓碎或者誤入了蘇聯的雷區。另外14艘嘛是被敵軍或者友軍火力擊沉的,包括6艘被美軍潛艇誤傷擊沉。
有關租借法案的宣傳海報
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隸屬於太平洋航線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
除海上的運輸以外,在空中也有著一條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戰爭期間,美國向蘇聯交付了數量眾多的飛機,其中的7983架是透過這裡運輸的。大部分是貝爾公司的P-39和P-63戰鬥機、道格拉斯公司的A-20攻擊機和B-25中型轟炸機。運輸機則主要是C-47承擔,她們會飛往阿拉斯加州的費爾班克斯附近的拉德空軍基地。
蘇聯則派專人將這些飛機開往本土。這些飛行員被分成了五隊,第一隊負責駕駛飛機從費爾班克斯飛越白令海峽到達烏爾卡爾,第二隊接力飛往謝伊姆昌,第三隊繼續接力到達雅庫茨克,第四隊則飛達基廉斯克。最後是第五隊則負責飛向最終的終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那裡有蘇聯的飛行員訓練設施。
蘇軍曾大量裝備美國生產的P39戰機
1941年7月,以米哈伊爾·葛羅莫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飛抵阿拉斯加的諾姆進行秘密實地考察。而後又經阿拉斯加科迪亞克抵達西雅圖與美方阿拉斯加防區司令巴克納將軍舉行會談。
經過一系列考察和磋商,雙方在合作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分歧依然存在。由於蘇聯不願過多的讓美國介入西伯利亞及遠東的事物,所以拒絕美方飛行員將透過該通道運送到蘇聯境內。最終,美國放棄了要求美軍飛行員運送飛機進入蘇聯境內的要求。同時,美軍也是不得不放棄在遠東部署戰略轟炸機的設想。計劃於1942年8月實施,雖然處在寒冷地區,然而由於嚴格的檢查標準,只有133架飛機因為天氣原因或者是飛行員操作失誤而失蹤。
位於阿拉斯加航線飛行員的紀念碑
這條空中走廊還具有聯絡莫斯科和華盛頓的外交通道之作用。1942年秋季,溫德爾-威爾基以羅斯福總統特使身份對非洲、中東、蘇聯和中國進行了訪問。他積極支援美國實施租借法案,對法案在美國國會的獲得有巨大作用。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美國副總統亨利-華萊士都曾經由此通道完成外交使命。
其中,後者的代表團在1944年5月開始訪問蘇聯的遠東區和中國。隨行人員就包括美國漢學家、蒙古學家,也是蔣介石的政治顧問歐文-拉鐵摩爾。這個美國代表團從阿拉斯加透過阿西空廊首先抵達馬加丹地區,受到當地高規格的接待。蘇聯官員瑟爾格·戈格利茲和伊凡-尼基少夫中將會見了他們。由於刻意掩飾了馬加丹和科雷馬等地的勞改營實況,因而給美國代表團留下這樣的印象:所有促進西伯利亞地區發展的工作都是由“志願者”完成的!
總而言之,不同於北極航線運送的大部分都是軍事物資,太平洋航線運送的物資主要是石油製品,食品、機械裝置(包括大量蘇聯無法自產的高階機床)、軌道交通裝置、化學制品等補齊蘇聯工農業短板的物資。以石油製品為例,租借法案提供的高辛烷值汽油佔到了蘇聯戰鬥機和轟炸機消耗燃料的40%,同時戰時蘇聯生產的航空燃料有2/3依賴租借法案提供的高辛烷值配料。而這些物資大部分都是透過太平洋航線運輸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蘇日中立條約》,日本人無法攻擊懸掛蘇聯旗幟的貨船。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美國向蘇聯輸血而毫無作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德日的同盟是多麼的缺乏溝通和不可靠,讓太平洋航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蘇聯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