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

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由此可見,太宗李世民與魏徵還真是千古君臣關係融洽的典範。不光如此,李世民感念魏徵的大功,還曾想將女兒衡山公主下嫁給魏徵的兒子。

不過,這對堪稱君臣關係的典範很快就破裂了。魏徵下葬沒多久,李世民就下令刨了魏徵的陵墓,還推倒了自己親手書寫的刻碑。為什麼這對君臣友誼的小船這麼快就翻了?這得從魏徵這個人說起。

魏徵早期的經歷頗為坎坷,曾經被迫換過多次主子,比如李密、竇建德、隱太子李建成等等都曾做過魏徵的主子,可是這些人不識魏徵大才,對他的計謀認為是書生之見、不堪大用。所以魏徵的早年很是鬱悶,活在“言不聽計不從,滿身抱負難以實現的窘境中”。

他的人生轉折點發生在武德九年那場血腥的玄武門之變中。

武德九年,李世民踩著兄弟們的鮮血、坐上了大唐皇位,而身為太子洗馬的魏徵,自然成了叛黨同謀。

李世民聽說魏徵曾給太子上過要除掉自己的諫言,於是惡狠狠地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不過讓李世民沒想到的是,面對死亡的魏徵毫無懼色,竟然不卑不亢的回到:“只可惜太子不納忠言,否則也沒有今日之禍了”。

這針尖對麥芒的回答恰恰救了魏徵一命,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不僅沒有殺他,反而重用了魏徵。

魏徵也沒辜負太宗的期望,直言敢諫終身如此,給太宗李世民匡正了很多治政得失,算得上有大功於貞觀之治了。可魏徵也屢次觸犯天子威嚴,氣得李世民幾次想殺他。

比如有一次太宗下朝後,回到後宮惡狠狠地說道:“朕遲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而鄉巴佬正是指魏徵。

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宗李世民非常懷念,因此專門建了一座層觀,方便眺望皇后的昭陵,還時常讓大臣們陪同自己悼念皇后。

一次魏徵與太宗同登層觀臺,一同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哪想魏徵故意裝傻潑冷水:臣以為陛下是觀望高祖獻陵,原來是觀皇后昭陵呀。

這是赤裸裸的諷刺太宗不孝!玄武門之變後,高祖李淵雖然升級成太上皇,但大家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尤其是貞觀元年兩次謀反都打著迎立太上皇復位的旗號之後,李世民對於太上皇的監管更嚴密了,高祖李淵病逝後,李世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悲痛。

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可敢如此大張旗鼓諷刺李世民的,恐怕也只有魏徵一人了。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虛懷若谷的帝王,但他也喜歡聽奉承之言。對於魏徵在他看來,確實有利於自己匡正得失、治理天下,李世民也曾多次誇讚魏徵的直言敢諫,但魏徵一點面子都不留,讓李世民從心底裡不喜歡這個人。

因此,魏徵死後不久,他們之間“和諧的關係”就破滅了,事情得從魏徵留給學生褚遂良的一本小冊子說起。

魏徵臨終前,將自己畢生諫言都寫在一本小冊子中,而且交給了褚遂良讓他記錄到史書中。

李世民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些諫言倒是可以幫魏徵揚名千古,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自己的執政錯誤。更重要的是,魏徵曾經極力推薦的兩人,侯君集和杜正倫都被魏徵誇成了一朵花,可就是這兩人,竟然鼓動太子李承乾謀害自己。

對此,李世民感到這個鄉巴佬到死還要羞辱自己,一生氣就下令扒了魏徵的墳。

當然,李世民也沒有真正將魏徵挫骨揚灰,只是推倒了魏徵的墳,取消了公主和魏家的聯姻。

要說李世民為什麼如此憤怒,其實在歷史君看來這是多年積載的結果。早年的大唐國力不強、危機四起,而李世民重要魏徵,一方面確實可以輔助治理朝政,另一方面更是把他當作標杆,顯示李世民的虛懷若谷。

但是到了貞觀後期,經過太宗李世民的勤政,大唐已經是天朝上國,高高在上的“天可汗”怎能再受這等羞辱!

不過,太宗李世民在扒了魏徵的墳後,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貞觀十九年,興致高昂的唐太宗在親征高句麗失敗後,曾感嘆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要說李世民總得來說還是一位知錯就改的帝王,在此之後,又命人重新為魏徵立碑修墳,可惜經過這麼一番折騰,魏家也漸漸落敗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靖康之恥有多屈辱?宋國三千後宮有身孕者全部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