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堂和柯東海》:“ 先後勳名百歲周,周堂耿耿夜光寒。片言已奪丹遼氣,萬世猶聞四諫官。殄虜機籌餘膽壯,佐時忠亮更胸蟠。不因品藻公輿論,得與前賢一樣看。”
趙宋王朝留給世人的印象,有文章詩詞的婉約,青白瓷的清雅,文士的俊逸風雅。而很少有人知道,經濟文化繁榮的北宋,亦曾創造出一個古代社會輿論巔峰。說起“輿論”,大家定然毫不陌生。現代社會中,從時事政治,到娛樂新聞,無不是社會輿論在發揮作用。
那北宋的社會輿論又是怎麼樣的呢?實際上,北宋一朝的輿論作用在朝廷內部極其重要,統治者及朝廷官員皆十分重視,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輿論”新聞釋出程式與相應的具有法規性質的“輿論”檢察機制。幾百年前,北宋的朝廷的“輿論”發展情況如何?朝廷又設定了怎樣的檢察機制?這些對當時的官場政治有何影響呢?
北宋朝廷的官方“新聞釋出”現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新聞時政的傳播載體已經無處不有網際網路的影子。那在沒有網際網路的北宋時期,朝廷是如何傳播控制“輿論”的呢?與民間的“謠傳”與“流言”不同,北宋朝廷設定有專門的官方“新聞釋出”機構——設定進奏院,按月發行“邸報”。
北宋進奏院自宋朝建立初年就已經存在,是當時統治者及中央朝廷瞭解全國各地緊急政務的官方機構,具有一定的機密性質與實效性,類似於今天的時事政治新聞釋出機構。進奏院負責全國各類公文的驛站傳遞工作,並且要求公文要有登記、封裝的保密措施。同時,為保證中央政令的及時下達,朝廷對進奏院處理文書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即根據公文的緊急程度和機密成都分為三個等級:步遞、馬遞和急腳遞。
而對於進奏院公文中既非機密、也非緊要, ,更沒有機會透過採用較高級別的驛遞方式來趕超朝廷文書,經常成為皇帝詔旨除命未至而邸報先達的“輿論”題材。也可以說,進奏院的邸報就是當時朝廷內部的輿論內容,與時事新聞一樣,具有很強的實效性以及準確性。神宗時期,進奏院的邸報還增加了監察官員的輿論效用。
北宋對“輿論”的監察與管理法規宋神宗熙寧四年,為了達到監督官員的政治目的,神宗下詔:“應朝廷擢用才能、賞功罰罪, 事可懲勸者,中書、樞密院各專令檢、檢詳官一員月以事狀送進奏院,便下諸路。”《宋史·神宗本紀二》也曾記述此事:“十一月壬午朔,詔凡賞功罰罪,事可懲勸者,月頒之天下。”
也就是說,進奏院每月都會刊發有關朝廷及地方官員的“政治報告”,傳遞“遷授、降黜、示賞功、罰罪”等資訊,以達到統治者“勉勵天下之為吏者”的目的,為官場創造了一個豐富且時效的輿論環境。而宋王朝的統治者可以透過這種輿論掌控天下政務之事,瞭解京師官員的政務動態。實際上,進奏院的邸報的輿論內容不僅是時事政治,亦有皇室個人私事以及朝廷官員的個人私事及風評。這些事關個人的“新聞”,極大地推進以邸報作為輿論載體的發展。
北宋朝廷為了加強對“輿論”的監察,設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約束“輿論”發展。諸如,對於漏洩潛謀討襲及收捕謀反之類的大事,要判處絞刑。不是“大事”的則判處一年牢獄,而“轉傳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勿論”。如果“造祅書襖言”,即自造書籍涉及鬼神之言,妄說吉凶,判處絞刑,以言論惑眾者流放三千里。
官場“輿論”帶來的彈劾與採諫北宋中央有御史臺、諫院, 諸路有監司作為監察機構,各州有通判廳。御史臺掌糾彈百官之職,諫院領諷諫君主之責。而諫院官員的資訊來源渠道主要有出巡採訪、風聞言事、公文關報、取索公事、臺參辭謝等。可掌天下時事政治的進奏院的邸報,就成為臺諫官員的重要資訊來源。因此,北宋朝堂之上,常常有很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是輿論引起的進諫與爭論。的確,不少良策會被皇帝採納。
不僅如此,彈劾所形成的官場輿論也影響到了北宋整個士大夫階層,特別是在官員風評以及黨爭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有利的輿論自然成為主張自己一方勢力的助推器,若是負面輿論,自然成為對手重傷自己的利器。因此,在輿論的影響下,北宋官員十分注重“尚德”的官場輿論,並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風氣轉向注重個人德行、操守與輿論風評。
邸報刊登的不僅僅是時事新聞, 還有皇帝的起居、詔命, 皇室成員的生死,戰事情況等。正因如此,北宋統治者對邸報新聞傳播上的輿論期許,不只是“勉勵天下之為吏者”也希望官員對政策的認同,同時帝王正面形象。而負面輿論,則由皇城司來管理輿情偵伺於執政者或朝廷不利的、有可能成為潛在輿論的流言或觀點的信源,呈交給皇帝或有關部門處理
參考資料:
《宋會要輯稿》
《北宋政府時政輿論管理研究》
《宋代臺諫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