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黎明。
對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來說,這是她生命中的至暗時刻。她正被喪夫的風暴折磨著,經受著前所未有的痛苦,努爾哈赤的這群子侄們,也就是她名義上的子侄們,竟闖將進來,逼她自殺,為死去的努爾哈赤殉葬。
丈夫昨日在渾河之上剛剛撒手而去。現在,他屍骨未寒,子侄們竟聯手行動,使出如此陰毒的一招,這是她做夢也不曾想到的。
她不願就這般死去。窗外的晨曦如此生動,林中的鳥兒猶在歌唱。
她不忍就這樣離開人世。三個兒子形如幼犢,她多想看著他們在母愛中、在陽光下一天天長大。
然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等諸王貝勒有板有眼地對她說,大汗努爾哈赤留有遺言:我死時,一定要大妃阿巴亥為我殉葬。
阿巴亥聽了驚恐不已,心慌意亂,支支吾吾,不願自殺殉葬。
但她一時找不到堂皇的理由。
女真人以及早期滿洲社會中,流行為丈夫、為主子殉葬的習俗。夫死之後,妻子、小妾就用弓弦將自己勒死,伴隨丈夫走上黃泉路。主子死後,手下親信臣屬、愛將殉葬,為進入陰界的主子繼續效犬馬之勞。
《寧古塔志》載:夫死,必有一妾從殉。當殉者必於生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當殉者不哭,豔妝坐炕上,主婦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時,以弓弦釦環而殞之。倘不肯殉,則群起而扼之死矣。
但到了努爾哈赤時代,這一習俗已有所變化。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被明軍誤殺後,他的妻子哈達納喇氏並沒有殉葬。建州、海西女真的葉赫布寨、烏拉滿泰、常住、金臺石四位貝勒,或死於戰陣,或死於起來造反的屬民之手,或被擒後死去,他們的妻妾都沒有殉葬。尤其是膝下尚有幼子的婦人,通常可以免於殉葬。
阿巴亥
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最小的多鐸年僅十二週歲,第二子多爾袞年僅十四周歲,大兒子阿濟格也才二十出頭。撫育幼子之責未盡,按理說阿巴亥不必為夫殉葬。隨後進入的皇太極時代,妻妾為丈夫殉葬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必須膝下沒有幼子。
因此,確切說來,丈夫死後,妻妾是否為其自殺殉葬,關鍵要看丈夫是否留有此類遺命,如果沒有,就要看本人是否有這份心願了。
對阿巴亥來說,相親相愛的丈夫昨日成了永別,悲痛萬分,肝腸寸斷,但這並不意味著她非要以死殉夫。丈夫要她殉葬的遺命,只是聽這些子侄們紅口白齒嚼出來的,她壓根兒就沒聽說過。生命如此美麗,幼兒尚需撫育,她有太多的理由活下去,活在這陽光燦爛的天地間。
但是,這世上就是這樣,往往想說的話往往不能直言。試圖尋找別的什麼話來替代吧,其結果必然拐彎抹角,詞不達意。在場諸王貝勒根本不理會她想活下去的那番理由。他們冷冷地說:“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此刻,他們的目光陰冷陰冷的,如同環伺獵物的狼群。阿巴亥孤獨無助。這些子侄們,這些手握軍政大權的旗主貝勒們,眾口一詞,口口聲聲稱,傳達的是至高無上的大汗遺命,他們以汗諭的忠實執行者自居。三人成虎,沒有人懷疑這道汗諭的真實性。阿巴亥想活下去的理由縱有千條萬條,反倒成了荒唐之詞。大金國的先汗對你阿巴亥如此寵愛,他要你殉葬,是對你的青睞和厚愛,你有什麼理由拒絕?
這是一個應該詛咒的黎明。阿巴亥明白,這晨曦,這家園,這森林如海、鳥鳴泉吟的白山黑水,這世上充滿生機活力的一切可愛的東西,將不再屬於她了。她只有死路一條。這條路的盡頭,是冰冷的墓碑。繼續為生命抗辯,已成多餘。強暴面前無理可說。
在擁抱死亡之前,阿巴亥作了人生最後一次梳妝打扮。她將自己最喜愛的禮服取出來,端端正正、妥妥帖帖穿在身上。然後,坐在梳妝檯前。面對大金國最上乘的銅鏡,阿巴亥最後一次端詳了自己顏容。如今,這張雪水浸潤、清風洗滌三十七年的臉龐,依然光彩照人。她將先汗所賜的珠寶傾囊而出,一件件插在冠冕上,別在禮服上,精緻地,恰到好處地,為她這一輩子的粉妝作最完美的總結。
逼令她殉葬的子侄們沒有看到結局不會離去。
阿巴亥的美貌一定屬於令人心驚肉跳的那一種。以至記述人物面貌極其吝嗇的早期滿洲史家,仍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省出筆墨記錄了阿巴亥的美麗。儘管,這一筆墨僅僅三個字:“饒丰姿”。因其簡略,益顯空靈。這三個字所勾勒的美好形容,如同中國山水畫中若隱若現、飄逸如仙的美人,給人以美妙的遐思;又如生長在雲霧迷濛中的空谷幽蘭,其香氤氳,其形飄逸,令人魂牽神迷,欲尋不得。
這群在血腥征戰、權壇角逐中成長起來的子侄們,早已鐵石心腸。只要需要,他們不會對美的毀滅和死的哀傷眨一眨眼。
現在,一根弓弦輕盈無聲地飄落在阿巴亥面前。這是女真人及早期滿洲人通用的死亡請柬。
阿巴亥知道,她若不接受這份死亡請柬,這幫虎狼子侄就會按照通行的死亡規則,一擁而上,將她活活掐死,幫她完成生殉的壯舉。
臨終之際,阿巴亥說:“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這番臨終遺言,與她剛才支支吾吾不肯從命,完全判若兩人。好像她此刻是百分之百自願殉葬似的。這番遺言載入《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但可以斷定,要麼這番話是被嚴重篡改過的,要麼就是阿巴亥面對強暴言不由衷——橫豎是死,不如說得體面一些。
在子侄們陰鷙的目光下,阿巴亥哀求他們善待她的兩個幼子:“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她方彎腰去撿腳下的弓弦。
一根弓弦,輕盈得幾乎沒有重量可言。而要撿起這根弓弦,阿巴亥得使出平生所有力氣。
從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努爾哈赤駕崩,到十二日辛亥辰時阿巴亥被迫從殉,前後才十六七小時。下一個時辰,即巳時,阿巴亥的遺體已被裝入努爾哈赤的靈柩,在一片哭泣哀號聲中,被抬往瀋陽城內西北角的臨時墓地。 由此可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等諸王貝勒,對阿巴亥的追命奪魂,可謂迅雷不及掩耳。
那麼,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等諸王貝勒,為何要迫不及待地逼令阿巴亥自殺殉葬呢?
請看“是被人陷害?還是咎由自取?揭秘清朝首位皇后身死之謎(二)”
多爾袞
參考資料:《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寧古塔志》《殺機》(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