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迫使清政府簽下《北京條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增開天津為商埠”。自此,天津登上了近現代史舞臺中央。
自清末以降,一百多年來天津的地位雖然有起落,但始終位居北方大城、全國重要城市之列。民國時期自不用多說,“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的遠東兩大城市的鎏金美傳言猶在耳。天津甚至在1912年至1928年超越上海,領全國之先。
改革開放初期,天津GDP僅次於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後來隨著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有所落後。但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並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天津再次起飛:2010年,濱海新區經濟總量首超浦東新區;2014年底,濱海新區獲批自貿區,成為北方第一個自貿區。天津取代廣州成為京滬之後第三城的討論甚囂塵上。
高潮在2016年來臨,當年濱海新區以10002.31億元GDP成績單,成為全國首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國家級新區,不僅大幅領先上海浦東新區,還被認為“創造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神話”。
2018年,當浦東姍姍來遲宣佈站上萬億GDP臺階之時,濱海新區的潮水卻已經褪去:在更改統計口徑(註冊改為在地)、擠掉水分後,濱海新區2016年的萬億GDP調整為6654億,整整擠掉了三分之一。網友調侃,“濱海新區變賓每新區。”更尷尬的是,擠掉水分之後,天津似乎還是很虛弱,2018年GDP增速僅為3.6%,排名全國倒數第一;2019年GDP增速4.8%,總量再次擠水分後為14104.28億元。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百餘年來天津的至暗時刻也來臨。上半年,由於武漢作為疫情中心城市,增速為負增長近20%,掉出前十,因此雖然天津被南京超越,但仍能據守全國第十的位置。但是,隨著疫後武漢憑藉著厚實的底子和國家的支援王者歸來,前三季度GDP 10519.7億元,將天津首次擠出了前十榜單。
從當年與上海並駕齊驅的遠東兩大城市,到今日連前十都排不上,天津的墜落令人唏噓。然而,當我們更認真地審視這份榜單,除了對天津墜落的惋惜,一個事實更加令人不安,除了北京,全國前十大城市居然都是南方城市!
從東西部失衡到東北衰落,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南北差距正在不斷擴大。
如果上面這份榜單還不夠明顯,那將南北方前十的城市分別列出來對比,就可以觀察到差距是多麼的明顯,每一個南方城市都領先對應的北方城市1到2個甚至2個以上段位!考慮到中國城市的龐大體量,2倍已是一個很懸殊的差距。
導致南北失衡的原因眾說紛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氣候、河道等自然地理因素。氣候方面,南方的雨熱資源更為豐富,氣候也更宜居;河道方面,長江被譽為黃金水道,黃河則無法通航;此外,北方由於歷史開發較久遠,黃土高原等自然條件不佳。
二、資本增量差異巨大。北方的產業結構主要為採礦業、重化工業等,屬於受調控的週期過剩行業,收縮期內自然投資意願低下;南方的高階製造業、資訊科技產業則吸引了大量新增投資。
三、經濟體制改革滯後。當北方的城市依賴於資源“坐吃山空”之時,南方的溫州、泉州、東莞、佛山等普通城市已經靠著中國入世的紅利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步落後,步步落後。至今北方在對外開放程度、市場活力、民營經濟等方面依然遠遠弱後於南方。
四、營商環境、營商文化、研發投入、基礎設施等方面,南方也存在比較優勢。近幾年較為亮眼的“騰籠換鳥”、“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等改革措施,均出自南方。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資源配置的結果,要尊重市場。但是,作為一個大國,作為半壁江山的北方,如果南北失衡加劇,則肯定不利於國土空間佈局的最佳化。所以,北方的城市特別是天津、鄭州、濟南、青島、西安、大連等領頭城市,該奮起直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