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上週剛過大雪,氣溫chua~斷崖般下降、直接秋褲加厚加絨穿兩條!可讓我們好奇的是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幾千年來古人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呢?咱們就專門從穿的用的住的講起!

北方天氣更冷,我會拿個雙層保溫杯,泡點枸杞、茶葉、菊花啥的。其實,對於古人來說並不算稀奇, 因為戰國時期,就有人懂得采用中空保溫泡保健茶啦!就是前些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隻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晉國晚期的陶器,這個罐形陶杯為細泥黑灰色陶質,呈半棗核形狀,外套一個平折肩陶罐,陶杯與陶罐之間中空,明顯具有保溫的效能。

為了泡水方便,咱們現代人可能還會用到暖水瓶,熱水燒開了以後可以放到暖水瓶裡備用。熱水瓶或者叫暖水瓶十之八九小夥伴會認為這是西方出現的東西,被髮明出來的也比較晚,實際上大家錯了!據考證,我國最早的暖水瓶出現於北宋後期。這種暖水瓶也稱之為“暖水釜”。兩宋商品經濟異常繁榮,它做多的是用在餐飲業中,大冬天,小二是“提瓶賣茶”生意好的嘞!

越國時期取暖器

暖水釜長啥樣呢?構造基本是用玻璃為膽,水銀為裹,其基本樣式為:寬口、長頸、長腹、瓶口安有開啟的瓶蓋,還有把手。

聽到這不用太吃驚, 900多年前,古人已經用上玻璃了!兩宋對外貿易頻繁,咱們的的瓷器、茶葉賣到海外,也將國外的玻璃製品引進了宋朝!沒什麼稀奇的!整日看,宋朝的暖水瓶和現代的沒有太大差距。宋人使用暖水瓶很普遍!

古人生活品質是不低的,還有其他能讓水或者食物保溫的器皿,這樣吃喝都熱乎乎渾身舒坦。

早在戰國時期的古人就發明了一種既能保溫又能儲冰的容器,他就是曾乙墓出土的最古老的銅鑑缶,挺大的一個傢伙,青銅造的,重達170多斤,兩部分組成,它的最外面的部分稱之為鑑,置一尊一種大肚子小口的一個盛酒的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相當於把小盆套在大盆裡,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暖”酒了!

銅鑑缶

等到了宋朝有一種叫做溫盤的東西,更加的高階,長什麼樣呢?就是一種雙層的碗,它是由上下兩層的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的。在這個盤幫頂側穿1~2個圓孔,小孔幹嘛的?就是注熱水用的注水口,這熱水有孔注入,冬天不想冷湯冷水的,可以使得盛放到淺盤的食物保溫,不會冰涼涼吃了拉稀,所以,宋人也把溫盤稱之為暖盤。這是咱們國家歷史上一種獨具才智的飲食器皿,值的驕傲!

古人,讓自個大冬天舒舒服服的寶貝,就這幾樣?怎麼可能!

暖手爐

再給各位介紹幾件古代的保暖神器開開眼。

咱們有暖寶,人家有小手爐。跟紫砂壺差不多大,銅製的,有圓有方,內放燃炭,上下一盒住,以產生熱氣,古人都好穿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手手好暖暖。

據說是隋煬帝楊廣當年南巡時為了不受寒涼,特令工匠打造的。但也有專家認為是春秋楚國人所發明!喜歡把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祛溼潮!

宋代溫盤

除了手腳冷也不怕!古代有腳婆,婆就是一種戲稱,就是指陪伴人睡眠的一種功能。

銅質的扁扁的圓壺,上方開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旋好螺帽,再塞到一個相似大小的布袋中踩在腳上,不一會如沐春風!或者是放在被窩裡,又成了熱水袋!

室內去年花樣也多,也得分三流九等,富人常用的炭火取暖,家裡搞不好還會設定屏風,室內還會放置燻爐和火盆。縫製取暖的衣物,常見的有狐、貂、豹所制的裘衣等等。窮人在取暖方面相對貧乏一些了,多用木材,稻草火盆中取暖,穿著夾層用葦草、雞毛啥填充的袍或襖就行了!

不過您發現沒,火盆似乎下至百姓上至達官顯貴,都最喜歡使用呢!火盆最早起源於黑龍江地區,古人原本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可火坑很坑,傳熱不行,有時炕燒得紅滾滾,還是冷,於是逼得人們發明了火盆。最早是用泥製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點是傳熱慢但保暖效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鐵、銅製成的火盆,傳到今天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火盆使用的還是比較多的,現在可能還剩下一些個農村地區還在使用。

火盆

早年曾有民間的歌謠,把整天守著火盆的人形容為有福之人歌謠,不知道各位聽過沒有,叫老太太小媳婦,一個有福人不做飯不淘米,坐在炕上烤火盆,怎麼來說,當時物質極度匱乏,嚴冬時節,窗外風雪呼呼響,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守著火盆,講故事、嘮嗑、剪窗花納鞋底,烤個地瓜、爆米紅薯什麼的,火盆就是一家人幸福相守的記憶!

當然,貴族們的需求欲無止境!

明朝後期能工巧手匠竟然在故宮中設計了非常先進的地暖系統匠人們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再挖有火道,用加熱的煙透過管道加熱地磚,然後達到取暖的目的,老百姓呢,也有法,直接上土炕!

轉音訊、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龍城飛將不是衛青和李廣——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實故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