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他們不符合龍城飛將的含義
我們上一回講到:李建成的輝煌軍事成就,被一位詩人寫進了詩歌中。這個詩人就是王昌齡,這首詩就是《出塞》。
這首詩被有些人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本詩令人熱血沸騰,歌頌的“龍城飛將”具有極大的魅力。他是誰?通常人們爭論,是李廣和衛青。但很明顯,這兩個都不是。《出塞》寫的龍城飛將,是把他作為,華夏抗擊胡人的代表,有能力“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有這個能力嗎?差得遠呢。他的抗胡戰績很一般,他曾經打敗仗、被匈奴俘虜,更沒有任何重大的勝利。他是因為,史書對他的描寫有很強的傳奇性、故事性,所以膾炙人口。華夏曆史上,抗擊胡人戰績超過李廣的,太多太多了。《出塞》不可能選他作為代表。
飛將或者飛將軍,不是李廣的獨有稱呼,史書中有飛將稱呼的,至少有八個人,包括呂布。誰是驍勇善戰、行軍迅速,你就可以稱呼他是飛將軍。如同“美女”的稱呼,你覺得誰美,你就可以稱呼她美女。(作者李永航)
衛青,抗胡的戰績比較高,但不會與龍城合稱。古代把一個地名與人名合稱,有兩種情況:
1)這個地方是他的籍貫。例如:烽火戲諸侯的褒姒(讀音:似),這個美女來自褒國。還有常山趙子龍、金兀朮(他不是姓金,是姓完顏)、李合肥(他的名字不是合肥,是鴻章)。衛青是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平陽沒有“龍城”的別稱。
2)他在這個地方任職。例如:柳宗元,曾經擔任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衛青從來沒有在“龍城”任職。
支援衛青論者的理由是,衛青曾經進攻到了龍城,所以《出塞》把龍城與他合稱。這是拍腦袋空想。華夏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韓信最著名的戰役是井陘之戰,就是背水一戰,有沒有人稱呼他“井陘韓信”?謝玄最著名的戰役是淝水之戰,有沒有人稱呼他“淝水謝玄”?都沒有。
也許你會說,詩人是推陳出新,不墨守陳規,創造了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用戰役來襯托衛青的偉大。
這麼說好像也有道理。但就算是這樣,詩人也不會拿出龍城之戰啊。因為,龍城之戰是一個小戰役,僅僅斬首、俘虜了七百個匈奴,沒有多大的意義,《史記》和《漢書》的漢武帝本紀、衛青傳記根本都不談,只是在匈奴傳記中簡單記錄了一句。在後來兩千多年,從來都沒有人重視過龍城戰役。忽略不計。詩人又怎麼會拿出來呢?只是在近幾年,有人去深挖了一下,才挖出了這個戰役,加以烘炒拔高。衛青的輝煌戰役是漠南之戰,藉此被封為大將軍。如果《出塞》要用戰役來襯托衛青的話,也應該是漠南飛將,不是龍城飛將。
第二節 你度陰山就斬你
後人的理解走入誤區。因為詩的第一句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所以“龍城飛將”就限定在李廣和衛青的身上嗎?詩人寫秦漢,不過是藝術表達而已,顯得更有氣勢,更有歷史的厚重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難道就限定,淑女和君子是,在河洲上約會,並且還有幾隻雎鳩在圍觀嗎?
而且按照這樣的理解,總會自相矛盾。一句話寫了兩個朝代,你選了秦朝的人,就不符合漢朝,你選漢朝的人,就不符合秦朝。這個理解明顯是錯誤。
詩人是生活在盛唐。唐朝就有許多抗胡英雄,詩人何必捨近求遠呢?而且,唐初的抗胡戰績,比秦漢更輝煌。秦漢抗擊匈奴,打了幾百年,都沒有滅匈奴。匈奴遺存下來,掀起五胡亂華,到唐初還入侵華夏,被李建成滅了。東突厥帝國,“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在短短几年內,也被建成滅了。建成,是華夏抗擊胡人戰績最高的英雄,被尊奉為戰神毗沙門。
假如你是王昌齡,你肯定是想到建成。(作者李永航)
建成是隴西成紀人,位於甘肅天水市。成紀,古稱龍城。唐朝發跡於太原,所以唐朝人稱之為“龍城”。建成隨父親在太原起兵,他多次抗擊突厥也是在太原。無論哪個角度,他都和龍城有重大關係,足以作為他的代表。
只有李建成,才全部符合《出塞》的含義。
第三節 東突厥的虛弱
如果,你對建成抗胡的戰績,尚不確信的話,那麼,我再給出一個證據,也是李世民親口說的話。參見《資治通鑑•唐紀七》:
前文講到:公元626年上半年,頡利帶突厥入侵,但只剩下老弱病殘,唐朝都不用派太子、秦王出征,只是排普通將領,就將其打敗,幾個人都可以打敗一千多突厥兵。但李世民殺兄篡位後,他馬上又來入侵。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到達便橋的西北岸,東南岸就是長安。
唐太宗(八月初九日他即皇帝位)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幾人出城求和,給了突厥大量錢財,才讓突厥退兵。史稱便橋之盟。
大臣蕭瑀(讀音:雨)問唐太宗:為什麼不打退突厥,要送錢求和?李世民解釋:“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賄是求,當其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達官皆來謁我。”
這說得太明白了。
突厥是由一個主體部落,控制許多附屬部落。人數雖然看起來很多,但都不是統一嚴整地部署。附屬部落的酋長們(達官),都不再受頡利的控制了,他們居然甩開頡利,自行前來與李世民聯絡,索取錢財。(作者李永航)
前文談了,頡利的二哥處羅可汗,鐵勒部落僅僅是抱怨了幾句,還沒有做什麼行動,他就殺了鐵勒的一百多個酋長,而鐵勒部落都不敢還手,只能逃跑到西突厥。可見東突厥的權威是何等強大。
但僅僅過了六七年,東突厥的附屬部落,居然毫不畏懼頡利,做出實際行動,去與敵國勾通。而頡利居然也不制止,東突厥的權威蕩然無存,虛弱瓦解的狀況一覽無遺。東突厥的主體部落,已經被建成消滅殆盡。
頡利是因為,看到大唐的戰神遇害,豬對手上臺,所以想抓住良機,忽悠附屬部落,再去搏一把。但他搏失敗了,看到附屬部落分崩離析的樣子,慌了,趕緊撈一筆錢撤退,否則恐有不測。不要說他殺別人,別人沒有殺他,就是很給面子了。
看到這,也許你會產生一個新的疑惑:看過那麼多的史料後,我確信東突厥已經非常虛弱,但既然如此,他怎麼還能打到長安城外、迫使李世民求和呢?
這個問題,也是提得很好,說明讀者用心思考了。但這個問題的提出,又戳穿了李世民的另一個謊言。什麼謊言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