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絕大多數國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領土範圍僅限於東亞,在海外沒有一寸領地。但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離中國本土3000多公里的北冰洋上,卻有一塊非常特殊的土地,在這裡中國不僅獲利無數,而是可以自由出入,儼然是我們的“海外領地”。這個不為大多數人熟知的地方,便是斯瓦爾巴群島。

斯瓦爾巴群島,又稱斯瓦爾巴特、斯匹次卑爾根,意為“寒冷的海岸”,位於挪威本土與北極點之間,被北冰洋、巴倫支海、格陵蘭海包圍,總面積約6.2萬平方公里,居民約3000人,首府為朗伊爾。在行政區劃上,斯瓦爾巴群島獨立於挪威本土的19個郡,為一塊特殊的非建制地區,由挪威派駐的總督進行治理。

​根據《冰島編年史》記載,挪威漁民最早於1194年發現斯瓦爾巴群島,但此後長達數百年時間裡,一直沒有人在此定居。1596年6月,荷蘭探險家巴倫支、海姆斯凱爾克重新發現該群島,但並未實施佔領。從1611年起,斯瓦爾巴群島豐富的漁業資源逐漸引起周邊國家的興趣,包括荷、英、法、丹、挪、俄等國在內的捕鯨船相繼來到這裡,從事捕鯨作業。

由於遊弋在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船隻越來越多,各國之間為爭奪捕鯨權難免會發生糾紛。經過漫長的談判,最終各方達成妥協,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由此結束衝突。而通過談判來共享斯瓦爾巴群島資源的模式,也為後來的《斯瓦爾巴條約》的簽訂提供了“模板”。

​從1800年開始,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捕鯨業開始衰退,而島上蘊藏的大量煤、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等資源逐漸引起周邊國家的興趣。到20世紀初,包括美、英、挪、荷、俄、瑞典在內的多國公司,已經在開始勘測煤藏量並競相爭奪礦產所有權。與此同時,作為對北極進行探索的前沿基地,斯瓦爾巴群島的科科考價值,也逐漸引起世界各大國的濃厚興趣。

為此,在1920年2月9日,包括英、美、法、荷、日等在內的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依據條約規定,挪威政府對斯瓦爾巴群島擁有主權,但在遵守該國法律的情況下,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由出入該群島,以從事正當的工礦業生產、商業以及科考活動。換句話說,只要是該條約的締約國,其公民來往斯瓦爾巴群島將享受免籤待遇,並可共享當地各種資源。

​為了擴大條約的國際影響力,使其得到更廣泛的遵守,所以在1924-1925年間,法國多次向中國發出加入該條約的邀請。雖然此時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當中,北洋政府根本無力遠涉萬里,到斯瓦爾巴群島去從事生產、商業以及科考活動,但在臨時執政(相當於大總統)段祺瑞看來,簽署該條約不僅可以增強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而且將來中國走向安定後,該群島必將會給中國帶來難以估量的價值。

正因如此,段祺瑞最終接受了法國的邀請,派前外交總長顧維鈞前往巴黎,與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一起,在1925年7月同時簽字加入《斯瓦爾巴條約》,正式成為該條約的成員,享有跟英、美、法等國平等的權益。但非常可惜的是,中國雖然簽署該條約,但在此後近80年時間裡,由於戰亂等原因,一直沒有享受應得的權益,甚至於連該條約的存在都不知情。

​轉機出現在1991年,當時中國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葉新的邀請,參加了由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聯合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從而看到了《斯瓦爾巴條約》的英文版,此時方才得知中國原來也是簽約國。回國後,高登義向有關部門彙報情況,由此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

1999年、2003年,中國政府組織了兩次北極科考活動,獲得大量的資料資料,由此開始在世界極地考察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隨著北極科考價值的愈發重要,中國政府深切感受到建立固定科考站的重要性。正因如此,經過深入的考察和準備後,中國在2004年7月在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鬆建立北極黃河站,這也是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後,中國建立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

​由於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可燃冰資源,並具有極重要的航運價值,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斯瓦爾巴條約》簽約國一起合力開發、利用北極資源和航道,減輕現有的能源負擔,將成為未來中國重點研究的話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段祺瑞當年的舉動實在無比明智。

最新評論
  • 1 #

    也就是國家慢慢強大了,契約精神,那是強者的約定~~你要換個弱國試試,看看什麼待遇~

  • 2 #

    段祺瑞是一位有遠見的統治者,更說明西方國家高素質講信用遵守規則,尊重各國合法權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理解智者移民歐美的眼光。

  • 3 #

    這姓段的總算還做了點人事

  • 4 #

    安徽省人段祺瑞偉大吧

  • 5 #

    真的假的。雜個近代沒有呢,

  • 6 #

    段祺瑞,顧維鈞名垂青史

  • 7 #

    那名中國探險家也是值得讚揚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殘缺的徽州府:遊離於安徽江西之間的婺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