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家鄉。這天他來到父母的墳前,看著父母墳頭的照片,主席傷感地說道:“孃老子,爹老子,石三伢子來看你們了。頓時淚流滿面,在場的陪同人員無不動容。
雖然父母在他青年時期就相繼離世了,但是父母對毛澤東的影響卻深深的影響了他。毛澤東曾經在給朋友鄒蘊真的信中說起過自己的母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還有損己而利他人的,而自己的母親就是這第三種。”
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因為在同族姐妹中排名第七,所以也喚作“文七妹”。孃家在湘鄉縣唐家託,和韶山沖只有10餘里的路程,文家雖然也是以務農為業,但是家境小康,同族的讀書人也很多,這對日後毛澤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文素勤18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毛順生,頭兩胎都早早的夭折了,生下毛澤東的時候又怕不能帶大,就一個人抱著毛澤東到孃家的一座觀音廟,叩拜一塊巨石,並且認作乾孃,這也是毛澤東小名“石三伢子”的由來。
文素勤雖然是普通地農村婦女,沒有讀過什麼書,但是非常明事理。待人寬容儉讓,淳樸善良,極富有同情心。在那個兵荒馬亂地年代,鬧災荒的日子很多,經常有很多流民到處“討米”,文素勤每次都揹著丈夫送米給那些人。她平時都虔誠的燒香拜佛,相信“積德行善”,“因果報應”。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讓毛澤東從小就同情貧弱,樂於助人。
有一次父親安排他外出去收米賬,回來的路上看見逃荒的人,毛澤東出於同情心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施捨出去,回到家捱了父親好一頓罵,
毛順生說道:“你同情他們,你好不好同情你老子?老子在外面掙點錢容易嘛!”
就當父親要動手打的時候,被母親攔住了,口裡還唸叨著:“錢都已經給出去了,就當是積德了。”
還有一次,一個農民收了定金把豬賣給毛順生,當毛澤東上門去趕豬的時候,豬肉價格漲了,農民唉聲嘆氣,說自己運氣不好,這多出來的幾塊錢對於窮人來說是筆大錢啊。毛澤東聽了農民的話之後,就把這筆生意就給退了,這次又是把父親氣個半死。
毛澤東學習到了母親身上優良的品質並且一生都在奉獻付出。他心裡始終裝著國家,裝著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像母親一樣做事損己利人。當他還只是一個普通老師的時候,他就敢帶著長沙的泥瓦工人罷工,要求漲工價,全然不顧及自己的安危跟當時的政府對著幹。當他成為國家主席的時候,依然關心身邊的人,把自己每個月的工資和稿費除去自己的開銷之外,全部給了湖南的親戚,烈士的家屬,身邊需要的人。毛主席去世的時候,所有的積蓄還只有500塊錢。
相比於母親,毛澤東跟父親的關係疏遠很多,並且從小就不喜歡父親的做事風格,尤其是父親對他的高壓手段管教。
年輕時苦過來的毛順生,17歲就開始當家,那時候家裡負債,被迫外出當兵,錢也積累了點,關鍵是增長了見識。回到家,贖回了之前典當出去的土地,還買了一些,慢慢地有了二十幾畝。之後又專心做起了販米,賣牛的營生。在他的精明經營下,毛家慢慢富裕了起來,在韶山可算是一個財東了,曾經還發行過一種“毛義順堂”的流通紙幣。
在毛順生的眼裡,自己的兒子就應該子承父業,毛澤東從六歲開始就要從事一些農活,識字後就開始記賬,做得不好就會被打罵。毛澤東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對他地嚴厲,就像一個監工一樣時刻地盯著他,。這樣地高壓管教,讓毛澤東從你內心開始反抗他的父親。
在1960年冬天,毛家在招待客人,毛順生讓十三歲的毛澤東招待客人,毛澤東不願意。毛順生頓時就氣了,大罵他又懶又沒用,為子不孝。這一次毛澤東反抗了,當著所有的客人反駁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有“子孝”。”聽到這裡的毛順生更是怒火中燒,舉手就要打,毛澤東立刻跑到家門口的池塘邊,說要跳下去。最終在母親的調節下,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在毛澤東眼裡父親有點不近人情,不光對自己嚴厲,對其他親人也是一樣。曾經在堂弟毛菊生最為困難的時候,買斷了堂弟賴以活命的七畝地,毛澤東和母親強烈反對,勸說毛順生應該幫助堂弟度過難關,而不是乘機買他的田產。而毛順生聽不進去,認為這買賣天經地義。
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毛順生似乎有點“自私”,“專斷”“刻薄”,但是這是片面的。毛順生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一個普通但又不平凡的一個農民。他在沒有成年的時候就擔起了整個家,他精明能幹,意志堅定,克勤克儉,能夠排除萬難,一往直前。這些優秀的品質對於毛澤東性格和觀念的形成有了很大的影響。從小對毛澤東這麼嚴苛,也是出於父愛,希望兒子也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而毛澤東也確實是培養出了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畏艱難的精神。在之後的革命道路中,正是由於這些優良品質才使他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而期間又有多少像張國燾這樣,信念不堅定,背叛了革命。
老話說“三歲定八十”,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太大了。文素勤教會了毛澤東“仁心”,毛順生教會了毛澤東“意志”。才有了後面為國為人民,革命拼搏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