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劉伯承元帥的一生,是持刀向陽的一生。從投筆從戎到南昌起義,從大別山到淮海戰役,劉伯承元帥用自己的一生闡述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責任與擔當、忠誠與踐行。其中,最被後世所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劉鄧”之間的戰友之情。

1972年,劉伯承元帥因長期眼疾導致雙目幾近失明,出行成了一個大問題,時時刻刻需要拐杖陪在自己身邊,生活需要他人的照顧,就連最簡單的吃飯喝水都成了元帥的難題,所以長期都需要在醫院接受治療。長期的疾病侵蝕著劉伯承元帥的身體,1973年,劉伯承元帥喪失了思維能力,直到1975年,劉伯承元帥徹底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24小時都離不開人。

在劉伯承元帥思維能力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期間,華來看望劉伯承,兩個人說了很多,但具身邊的醫護人員後來回憶,劉伯承元帥在意識不太清晰之際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我時候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一定要鄧小平主持追悼會,否則絕對不進八寶山,讓我兒子直接把我的屍體扔到荒郊野外算了。”短短一句話,包含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劉鄧”二人的戰友情。

在劉伯承元帥住院直至去世的這段時間,鄧小平只要有時間,就一定會來醫院看望自己的老戰友,每每想起二人之間曾經的戎馬生涯,就會長時間的陷入沉思,1982年8月6日,在鄧小平的極力倡議和支援下,在第十一屆七中全會上,大會通過了《給劉伯承同志的致敬信》,也算是給劉伯承元帥一生的功績進行了肯定。

1986年10月7日17時40分,劉伯承元帥與世長辭,走完了他94年的輝煌旅程。10月14日,中央在京西萬壽路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禮堂前廳舉行劉伯承元帥遺體告別儀式。在遺體告別儀式上,現場還沒有收拾好,鄧小平就帶著全家第一個來到了現場,他們抱頭痛哭,思念著這位戰友、親人。鄧小平的兒子的名字就是劉伯承元帥所取,此刻,也許只有沉默才是最好的狀態。

10月16日,劉伯承元帥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按照劉伯承元帥的遺願,鄧小平為他的老戰友、老夥計主持了追悼會。我們無法想象在主持追悼會時心裡在想什麼,但我們可以想象這對經歷了大半輩子的戰友之間的感情一定是難以分別的,這種生離死別的感受,一定是傷心、痛苦的。

就像追悼詞中寫的那樣:“人們習慣地把‘劉鄧’連在一起,在我們兩人心裡,也覺得彼此難以分開。”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蔣介石八大金剛的結局如何?7人逃亡臺灣,1人則留在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