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被大量記載的“箕子朝鮮”,韓國人不想承認但又越不過這段歷史

箕子名胥宇(公元前1173—公元前1080年),因封國於箕 (今山西太谷縣東北 ) ,爵為子 ,故稱箕子。

從先秦到漢代的儒家經典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武王滅商建周後,他不願做周的順民,便帶著一幫人,東渡到朝鮮。

《劍橋中國秦漢史》裡相信箕子朝鮮的存在——“他逃到朝鮮 , 並將若干中國生活方式的特徵帶到了那裡!”

在李朝鮮時代,箕子被推崇,世宗大王十年,修建了箕子廟。

但是到了現代,當韓國人開始重視本國曆史文化、民族塑造的時候,卻不想承認這段歷史。

他們認可中國歷史上存在著這樣一個人物,但是出於政治需要,他們對“箕子朝鮮”持存疑態度。

韓國西江大學校史學部教授金翰奎認為,韓國對箕子的尊重,是在當時政治文化關係達到高潮的情況下展開的 , 他本人並不認為箕子朝鮮有可信的歷史根據。

為證明本國民族的延續性,刻意混淆“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

韓國,在英語當中被稱為“Korea”,是“高麗”的譯音。

但這個“高麗”,跟我國古代一個地方政權“高句麗”並不是所謂的繼承關係,可以認為高句麗不是韓國曆史的一部分。

我們簡單來說說高句麗的歷史。

公元前194年,漢高帝所封的燕王盧給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自立為王,這就是“衛氏朝鮮”。

但是,在公元前108年,被漢武帝給滅了。於是就有了“漢四郡”,高句麗被歸屬到四郡之一的玄菟郡。

後來,逐漸形成高句麗王國,跟百濟、新羅形成對立關係。

因為日本開始覬覦朝鮮半島,它是支援百濟和高句麗的,而唐朝支援新羅。

公元663年,中日發生了第一次戰爭。唐軍燒燬了日本400餘艘船,滅了百濟,也讓日本900多年不敢踏足朝鮮半島。

到公元668年,薛仁貴再滅高句麗,遺民被遷至江淮以南、河南等地。高句麗漸漸漢化,最後跟其他民族融合到了一起。從此,史書上再無“高句麗”的存在。

值得提醒的是,高句麗被滅亡250年後,王氏高麗才誕生(後來被李氏朝鮮取代)。

高句麗VS高麗:95%的領土不重疊,語言不通,歷史跨度更是超200年之久。

如此談不上延續性的兩個政權,韓國人卻窮追猛打,非要把高句麗納入到韓國曆史中。

甚至在《紐約時報》打廣告:毫無疑問,高句麗是韓國曆史的一部分 “中國政府應承認這一事實!”

後續的小動作,還包括弱化了明朝時中國出兵幫助他們抗擊豐臣秀吉侵略的歷史。

歷史上對中國朝貢積極,被退貢耿耿於懷

大家要明確一個觀念,那就是朝貢和殖民,是不一樣的。

雖然在現在來說,這兩個,都是不平等的。

我們眼裡的朝貢,是國力強大的體現,不為佔有、侵略為目的,追求的是一種優越感。

但現在的韓國人,卻認為那是他們的一段屈辱歷史。

可是,古韓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

從李成桂當王開始,他就積極參與了對明朝的朝貢,半年遣使來華9次!並請求朱元璋賜國號。

後來,他遵循了朱元璋旨意,定國號“朝鮮”,意為“朝日鮮明”。

朱元璋承認了朝鮮,並明確承認不去直接干涉朝鮮:“我中國綱常所在 ,列聖相傳 ,守而不失 。(王氏)高麗 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

此後,朝鮮開始了多年的進貢。

朱棣繼位後,朝鮮太宗李遠芳親自來朝見永樂帝,這讓後者十分開心,於是賞賜了不少寶物。

《李朝實錄》第二冊:“獨朝鮮遣上相進賀,帝嘉其忠誠,是以厚之。”於是,賞賜朝鮮國王花銀一萬兩,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

朝鮮一直都是積極進貢,但並不是每一次都會被明朝的皇帝接納。

也會有被退貢的時候。

洪武六年,朝鮮貢馬五十匹,但在路上死了兩匹。到了地方之後,卻拿了兩匹普通馬來充數。

被發現,“帝惡其不誠 ”,於是被退了!

到了第二年,又因為貢書上寫送到“太府監”,但這個機構是元朝才有的,明朝根本不存在!

又是不夠誠意,遂又被退!

根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在28年裡,被拒入貢的國家共有4個,共計6次,朝鮮就佔了2次!

明明歷史就記載得很詳細,也有據可查,為什麼現代的韓國人卻總是有意識地選擇性敘述呢?

這背後,就是半島性格形成下,韓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既強烈又過激的反應。

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無法擺脫大國的依附、依賴,就會導致他們對民族的首創性和獨立性,越發地偏執!

這種偏執的背後,就是“瘋”和“狂”!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