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風雲,能人輩出,多少英雄人物讓人心生敬畏。要論千古以來爭論最多的當屬曹操,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有人稱之為奸雄,心胸狹隘,寧可他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他;也有人說他是梟雄,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基本統一北方地區。然他到底在這亂世中扮演怎樣的絕色?
官宦出生,初入朝堂曹操出生於宦官世家,年輕時也有些許小叛逆,放蕩不羈,不修品性,不勤學業,當真是個叛逆少年,見他這般任性妄為,人們都不認為他將來能成就什麼大事,他的隨機應變不過是孩子家的小聰明而已。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將來是可平定天下的將才。
曹操雖不愛看之乎者也,但對兵法武藝尤其忠愛,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反覆琢磨閱讀《孫子兵法》等傳世經典兵書,這也為他後來的軍事政治生涯打下穩定基礎。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管理洛陽治安,洛陽王親貴族聚集,那些貴族佔著自己背後的靠山勢力任意妄為,目無王法,當值管理的官員也不敢得罪他們,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他們犯了事也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曹操到任後看不慣這樣的風氣,嚴厲奉行朝廷律法,將大棒懸於衙門左右,並下命有犯禁者,皆棒殺之。但貴族們根本不將這位新官放在眼中,恰巧以為權貴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也算是殺雞儆猴,將他處死。此事過後“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他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但是礙於他養父的關係,將他明升暗降。
南征北戰光和三年(180年),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整肅朝綱,重振大漢,無奈訊息被宦官所知反被其害。曹操上書為他們求情,二人皆是大漢忠臣良將,朝堂上多是奸邪之徒,忠勇之人不得重用,社稷難以長安。言辭真切,句句肺腑之言。但漢靈帝沒有采納,之後他又多次上書勸諫,但成效微弱,東漢日益腐敗,曹操也逐漸對朝廷寒心。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與皇甫嵩一同領兵鎮壓起義,熟讀兵法的曹操大敗起義軍,斬首數萬。雖然義軍被打壓難成大氣,但東漢末年政治及其黑暗,甚至有了賣官鬻爵,長此以往不加整頓江山必是要亡的。當朝皇帝撒手朝政不管不顧,曹操不肯於那些政黨同流合汙,於是稱病暫時隱居。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攝政,自稱為太師,專橫霸道,將朝政大權盡握手中,殘害忠良,打壓異己。見董卓這樣殘暴不仁,曹操不願與他合作,於是逃出洛陽,改名換姓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聯軍和董卓兵力懸殊,不是其敵手,死傷大半,不久之後也解散了。雖然此戰失敗,但董卓還是被王允和呂布所殺。
封王拜相此後曹操依舊為大漢南征北戰,現今看來,他還是一位心懷社稷,忠軍愛國之人。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登基,被封為司空,執掌大軍,百官總己以聽,號令大軍之後,他執著於收復大漢丟失的疆土,建安三年(198年),東征徐州,在他的攻勢之下,呂布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於是誅殺呂布,初步控制了徐州之地。
建安四年(199年),在他的指揮之下,把漢朝勢力擴張到了黃河以北,之後的官渡之戰他更是以少勝多,大破袁紹,基本統一北方。在他的南征北戰之下,平定幷州,攻破三郡烏桓肅清袁紹勢力。
但他也並不是戰無不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大敗,他不得不撤軍北還。勝敗乃兵家常事,他總結經驗,穩定內部,建安十六年(211年),他率領大軍親征關中,大獲全勝,之後又平定涼州,戰功赫赫,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
因其功勞顯著,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他為曹公,建立魏國,有兵有權有封底,此可謂是位極人臣,之後漢獻帝又將他分為魏王,他名義上是漢臣,但實際的權利已經是皇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這一代梟雄在洛陽病逝,終年六十六歲,他的一生都在征戰,不知是位大漢還是為他自己。根據他當時的勢力能力,早就可以取代漢朝自立為帝,讓他雖然位極人臣得封魏王,卻做了一世漢臣,讓人不得而解。
或許他心中對大漢還是有些許敬畏惋惜的,他的英雄謀略,梟雄本領,奸雄手段讓人看不清他本人所想,也分不清他是正是邪,後世評說不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曹操。
參考資料:
《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