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唐貞元十四年(798年)戊寅科狀元,是曾任大唐宰相的李揆之侄李隨。關於李隨的生平事蹟,史料所載甚少,姑且存目。

李隨有個同榜進士同學,值得介紹一下。此人名叫李翱,乃隴西成紀(故址在今甘肅天水市境內)人氏。

李翱自幼“勤於儒學,博雅好古”,二十四歲與韓愈相識。李翱十分推崇韓愈的文章見解,從此追隨韓愈左右,做了韓門大弟子併成為韓愈推行古文運動的得力幫手。不僅如此,愛屋及烏的李翱,還娶了韓愈的一個侄女,與韓愈建立起了師生、戰友加親戚的親密關係。

二十六歲時,在韓愈的宣傳推薦下,李翱得以金榜題名、進士及第。進入官場之後,李翱長期在校書郎、京兆府參軍、國史館修撰這類級別很低,且無實權的文官位置上打轉轉,久久得不到提拔重用。究其原因,問題主要出在李翱的性格上。

據有關史料記載,朝廷官員們雖然很佩服李翱的才學,但卻“惡其激訐”。也就是說,李翱性格過於耿直,耿直得近乎偏激。對於他來說,在遇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不管不顧出口傷人的事情也是經常發生的。因為具有這樣的性格,所以大家都很討厭李翱。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大家都很講究面子。一個人如果言辭過於尖銳,常常讓別人難堪,那這個人的人緣肯定不會好,即使他說的句句是真理。在官場上,人緣基本等同於官員的民意基礎。一個民意基礎很差的官員,除非他有很過硬的背景靠山,否則得不到提拔重用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官場上熬了二十多年,李翱才好不容易爬到副局級幹部的位置上(考功員外郎)。一個名叫李景儉的諫議大夫,是少有的幾個賞識李翱的官員,曾推薦他接替自己的職位。諫議大夫跟左右補闕、左右拾遺一樣,都是唐代門下省的專職諫官,但品級比後兩者要高。諫官的職責,是研究稽核國家的政策法規以及重要制度。認為不妥的,有權直接向皇帝規諫。唐代的諫議大夫和給事中,都被稱作侍臣。

李景儉也是個口無遮攔的主兒,這點跟李翱很像。有一次喝高了之後,李景儉去見王播等幾位宰相。藉著酒勁,李景儉不僅直呼幾位宰相的大名,還當面指責他們的種種過失,讓他們很下不來臺。這樣一來,李景儉就把老幾位給徹底得罪了。老謀深算的老幾位,當面倒沒說什麼,但背後一個小報告打上去,就讓皇帝也煩了李景儉。於是,李景儉就受到了貶官外放的處理。好不容易熬出頭的李翱,也跟著倒了黴,一同被貶官外放,出任朗州刺史。

感覺受了極大委屈的李翱,就跑到另一位宰相李逢吉那裡大倒苦水,並指責李逢吉手握重權卻只知道明哲保身,不敢主持公道,在原則問題上和稀泥。李翱還發牢騷說,自己既然報國無門,不能施展抱負,不如干脆辭職回家養病算了。李逢吉倒是比較有肚量,他不僅沒有計較李翱的冒失無禮,反而建議安排李翱改任廬州刺史。這個位置,相比朗州刺史應屬重用。

雖然把官帽前程看得比較重,但李翱還算是個能幹事也能幹成事的官員。比方說,他到廬州上任之後,正值當地遭遇比較嚴重的旱災。一些黑心的豪門大戶,趁火打劫,大肆低價兼併災民田產。兼併之後,又不及時向政府申報田產交易情況,致使失地災民還要承擔相應稅賦。根據這種情況,李翱下令清查豪門大戶田產,責令他們按實際佔有產業繳納稅賦,不得有所隱瞞。李翱的所作所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災民的負擔,使他們得以度過災荒。

在唐文宗年間,李翱又做過鄭州、桂州、潭州、襄州刺史,以及湖南觀察史等地方大員,還擔任過諫議大夫、知制誥、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等京官。李翱官終山南東道節度使,六十九歲時病故於任上。

作為韓愈的學生,李翱的文學思想受其影響很深。李翱一生極為推崇儒學,反對把佛學抬得過高。他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當符合儒家的“中道”標準。反映在文學創作上,李翱終生不懈地推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認為文章應當義、理、文三者並重,堅持“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

李翱一生著述頗豐,有《李文公集》傳世。李翱的文章和創作主張,對宋代散文和理學,均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2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紙幣上的名人(美國系列之六)——尤里西斯·格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