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熱播,越看越感覺大秦是個"大雜燴"國家,不管是朝堂還是後宮,都是如此。
大秦的後宮,楚國太太團與魏國太太團呂不韋讓嬴異人上位的關鍵人物是華陽夫人,沒有華陽夫人,嬴異人做不了秦王,呂不韋當不了宰相,可見華陽夫人的能量有多大!
(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出身楚國貴族,遠嫁秦國為嬴柱妃。嬴異人見華陽夫人時,穿著楚國的服裝,奏著楚國的樂器,高唱著楚國詩人屈原寫的《雲中君》,把華陽夫人都給唱哭了。
很多人說,華陽夫人的權勢來自於她的丈夫秦國太子嬴柱。如果這樣看,就一葉遮目,不見泰山了。其實,華陽夫人代表了秦國後宮中的楚系勢力,這股勢力相當大。包括嬴異人的生母夏姬,也是來自楚國,是華陽夫人治下的一份子。而以華陽夫人為代表的這一股楚系勢力,其源頭要追溯到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嬴駟與秦昭襄王嬴稷時期。
秦惠文王嬴駟迎娶了楚國公主羋月,羋月生了嬴稷,待秦惠文王死時,嬴稷即秦王位,當時嬴稷還小,羋月以太后身份攝政,於是羋月成為了秦國的主宰。羋月在位期間,不僅在後宮是老大,在秦國的朝堂,她也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這段歷史,在電視《羋月傳》中有比較全面的表現。
(秦宣太后羋月)
上述是大秦後宮中的楚系勢力。其實,大秦後宮,還有魏系勢力。
魏系勢力的代表人物為惠文後,惠文後是魏國貴族,也是嫁給了秦惠文王嬴駟為妃。惠文後因為生了兒子嬴蕩而得寵,其勢力日益壯大,在秦惠文王歸天、嬴蕩繼秦王位之後,惠文後在後宮勢力達到極盛,完全碾壓楚系。可惜好景不長,嬴蕩因為自恃武力,到洛陽舉鼎,絕臏而死。秦國大臣魏冉趁機立羋月之子嬴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惠文後不甘心在後宮失勢,於是又扶植公子壯奪位,結果失敗,惠文後憂鬱而死。魏系失勢。
楚系與魏系在秦國後宮的鬥爭,是真實而好看的宮鬥劇,也是秦國的一大特色。但這不等於大秦後宮只有楚、魏勢力,還有東道主秦國勢力,還有韓國勢力;還有趙國勢力……
總之,大秦後宮就像個聯合國,各國女子在此爭風吃醋,好不熱鬧!
只是讓人奇怪,在秦國的後宮內,秦國貴族的女子並無多大存在感,你說怪也不怪!
(羋月傳裡的太太團之一)
大秦的朝堂,各國才子競技大秦後宮如聯合國,大秦朝堂更是如此。
大秦宰相這一職位,似乎不是為秦人所設,而是專門給外國人的。
先縱向看:
秦孝公時代。秦孝公以厲行改革為己任,其核心團隊的核心人物為改革家商鞅。商鞅在秦國為相,卻是個衛國人,聽說秦國優待賢士,由衛入秦,主持變法,奠定了秦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
(商鞅)
秦孝公兒子秦惠文王時代。秦惠文王時期最為重要的人物是宰相張儀。張儀也非秦人,乃魏人,魏國貴族之後裔,他在秦國多次為相,大權在握,功勳卓著。當時,東方六國合縱攻秦之勢已成,張儀推進連橫之策,憑三寸不爛之舌,硬是將六國一一說服,退出合縱。張儀使得秦國在外交上出盡風頭,佔盡好處。
(張儀)
秦惠文王兒子秦昭襄王時代。先是魏冉為相,之後是范雎為相。
魏冉是宣太后羋月之弟,地地道道的楚國人;范雎是魏國芮城人氏,地地道道的魏人。這裡不說魏冉在對楚、對魏戰爭中攻城略地,單說范雎對秦國的貢獻。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方案,是秦一統天下的最優方案,從此,秦國走在了一統天下的正確道路上。范雎還為秦昭王消除內患,加強中央集權,蠶食與削弱六國作出了貢獻。
(范雎)
秦王贏政時代。先是呂不韋為相,後是昌平君熊啟為相。
呂不韋是衛國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開鑿鄭國渠,為秦關中地區增糧6倍;編寫《呂氏春秋》,儲存古代文化。昌平君熊啟乃楚考烈王之子 ,正宗楚國人,但後來反秦,兵敗被殺。
再從橫向看,朝堂之上,秦王在上,下面百官,來自各國的都有。
比如秦昭襄王后期,朝堂核心成員中,宰相范雎為魏國人;重要客卿蔡澤為燕國人;重要客卿胡陽為趙國人,將軍鄭安平為魏國人……
秦王嬴政時。宰相呂不韋為衛國商人;陽泉君為楚國貴族;昌平君熊啟為楚國貴族;李斯為楚國上蔡人;韓非子為韓國人……
夠了,可見,大秦盡得天下之才。
(呂不韋)
大秦後宮與朝堂打通,幾乎被外國佔領在很多時候,秦朝的後宮與朝堂是相通的,我說的是權力上的相通。也就是說,東方六國的某個國家,在某段時間,既統治了秦國的後宮,又掌握了秦國的朝堂。
比如楚系勢力。
宣太后當權時,後宮由宣太后說了算,朝堂也由宣太后說了算,宣太后在秦國朝堂培養了著名的"四貴",分別是:
宣太后大弟弟魏冉,當宰相,封穰侯;宣太后另一個弟弟羋戎,封華陽君,而且既是將軍,又是左丞相;宣太后除嬴稷外的另外兩個兒子:公子芾和公子悝,封為涇陽君和高陵君。
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此之謂"四貴"也。"四貴"權傾一時,與後宮宣太后遙相呼應,真的是把秦國變成了楚國。秦國多麼危險!
(羋月)
為何出現"聯合國"亂朝的局面,而秦國不倒?大量外國人才聚集秦國,使秦國成了"聯合國",這正是秦國興旺發達之因。
但誰都會想到一個問題:這些人才,為什麼一味地將才華與青春奉獻給秦國,而沒有起相反的作用?
原因很簡單。
首先,是因為秦國幾乎沒有出現昏庸無能的王者。
從秦孝公到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這些偉大的秦國國王,堅定東出統一六國的方向,堅決剷除秦國不利因素;一個比一個強橫,一個比一個雄才大略。在這樣的王者麾下做事,你敢有異心嗎?
至於秦國那幾個影響力不大的王:秦武王嬴蕩、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異人,此3人,只是統治時間短而已,沒有哪個是昏庸無能的。秦國何其幸運!
(嬴政)
其次,是因為秦國日益強大的國力影響。
在戰國末,七國的發展中,東方六國皆萎靡不振,秦國卻蒸蒸日上。大秦成為明日之星,成為未來天下主宰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供才子們施展才華的平臺,只要有足夠能力,功名利祿都可以從這裡獲得,才子們又何須顛覆此平臺另覓樂土呢?到了別處,或許你不會受到這樣的賞識!
三是秦宣太后的大局觀與她"從夫從子"思想的影響。
秦國最有可能被顛覆的時代是秦宣太后時代,如果宣太后有心,背秦向楚,即使不成功,也會讓秦國元氣大傷。可是秦宣太后難得的具有大局觀,具有一顆公心,雖為楚人,卻處處為秦國著想。宣太后這一大局觀,也可能是一種"從夫從子"思想的反映。因為她嫁入嬴姓,有了丈夫嬴駟與兒子嬴稷,就應當從夫從子,以嬴姓利益為重。或許有人說,三從四德思想是從漢朝開始盛行的,但此思想毫無疑問,在周朝就有了……
(秦孝公與他的團隊,為秦國搭建了傲視天下的平臺)
既然有此思想,那麼後宮裡妃子們鬧來鬧去,最終還不是都承認:她們是秦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