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誇張地說,強勢家電渠道零售商們,利用自身在市場上已經形成的強有力支配地位或者主導地位,強迫上游的家電品牌商們採取“二選一”的經營決擇,本質上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經營性壟斷。一旦上游供應商們不從,不是變相進行高額的商業剝削,就是隱蔽的品牌封殺和雪藏,非常可惡,必須打擊。
文劍||撰稿
強勢家電零售渠道商的“二選一”行為,對於家電行業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和事件。不過,2020年底國家突然出重手整治電商零售巨頭的“二選一”行為,而且採取了頗為少見的“劍指龍頭”的打擊策略,又能否真正根治或緩解這一經營惡習?又能否為經營壓力巨大的家電企業們釋放喘息的空間?
最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針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展開調查一事,再次引發了家電行業的熱議。因為,對於行業的所有主流家電企業來說,都有過類似的遭遇。從20年前的連鎖大賣場主導零售渠道變革的時代,再到如今電商巨頭主導的新零售時代,很多家電企業都遭遇過強勢零售商“二選一”的痛苦折磨和經驗,一直未能徹底根治並消失。
對於一個全面開放的家電市場經濟來說,由下游的家電零售商們所發明並掀起的“二選一”市場經營策略和商業行為,就是一場精緻的利己主義變革。本質上,就是利用零售商在流通環節的地位和話語權,迫使上游的品牌商們必須要選擇“站隊”經營,而不能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和市場經營需要同時選擇多個零售商來經銷和零售。
對於家電產業來說,由強勢的家電零售商們所採取的“二選一”經營策略,本質上就是一股商業的畸形和怪胎,更是一股可惡的經營壞勢力:
首先,其打破了市場公開、公平經營的秩序,利用自身的商業地位,粗暴地要求家電品牌商們“二選一”,讓很多家電企業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之中;其次,其損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權,讓很多消費者無法在不同的渠道進行公開比較性選購,很容易遭遇一些加價甚至不合理售價等情況;再者,這還傷害了整個產業和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讓家電企業和家電使用者陷入了不平等、不對等的對話關係之中,更會產生新的市場經營性“壟斷”,讓同行無法經營更多的家電品牌,贏得更多的使用者。
從當年國美與蘇寧爭奪家電連鎖大賣場話語權,到如今阿里與京東爭奪線上電商主動權,強勢的家電零售商們都會階段性地迫使上游的家電品牌商們必須“二選一”。這一策略的出發點,不是為了使用者的利益,也不是為了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只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渠道商在市場和使用者面前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家電零售商們為了自身利益的“壟斷性經營”。
從過去到現在,層出不窮的家電零售商們,一旦在下游零售市場上出現一定的規模和話語權,說白了就是那些“做大了”的家電零售商們,似乎忘記了發展的初心,更無視商業規則的邊界和底線,很快就會想到對上游家電品牌們採取“剝削式”、“壓迫式”的經營策略,逼著家電品牌商只能將有限的資源多給自己,少給或者不給同行。這看上去是商業競爭的一部分,卻是以侵害家電品牌商和使用者的利益為代價和前提。
近20年以來,強勢家電零售商的“二選一”經營策略,雖然時有發生,卻難看到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有力打擊,導致這一不正當經營策略的氣焰更加囂張。一方面,國家打擊家電零售商們的“二選一”經營行為,相關證據難以有效、精準地收集,面臨著很大的執行難度;另一方面,家電廠商圍繞“二選一”還存在著階段性的博弈,但最終都是從矛盾激烈、利益博弈,還是走向合作共贏,所以家電企業不願意對零售商們撕破臉,將矛盾公開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