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裡有個xxx的魚缸,請問用什麼過濾比較好?”
“我養了xxx魚,用什麼過濾比較好呢?”
“請問養xxx需要過濾嗎?什麼用哪種過濾價效比最高?”
好久沒跟大家聊魚缸過濾的問題了,是時候“舊情復燃”來跟大家聊聊魚缸過濾的選擇問題了。這篇文章主要解決新手魚友在選擇過濾上面的難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過濾,不知道實際上過濾效果如何,怕花了貴的錢買了不好用的過濾,這些都是問題,咱們來著重解決。
魚缸配過濾的核心作用是什麼?首先我們得知道,魚缸為什麼要配過濾,過濾具體是起到什麼作用?如果你認為魚缸過濾是過濾掉魚缸裡的魚糞還有食物殘渣而已,那麼我建議你認真看完這一小篇章,重新瞭解一下魚缸過濾的真正作用。
1、物理過濾
物理過濾就是我們肉眼能看到,也是魚缸過濾被大家最認可的一個作用,過濾掉魚糞和食物殘渣,這一層過濾很好理解,透過過濾裡的水泵抽水,帶動水流,進而把魚缸水體裡的魚糞和食物殘渣吸走。這一層面的過濾,我們管它叫物理過濾。
2、生化過濾
這一層面的過濾,一般是我們人的肉眼所看不見的。準確地說,並不是魚缸的過濾起的作用,而是魚缸過濾濾材裡面培養出來的硝化細菌等益生菌起的作用。硝化細菌主要生長在魚缸的濾材上面,透過過濾把水抽來和過濾的濾材接觸,然後讓硝化細菌對水裡面的有害物質(對觀賞魚而言)進行化學作用,處理成無害物質。由於這一層過濾需要經過化學反應,所以我們成為生化過濾。
3、造流
魚缸過濾的造流作用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可是對整個魚缸生態系統來說是很重要。前面的文章我們有提到過水的活性的重要性,而水體如果長時間不流動,或者不更換,容易形成死水。那麼魚缸過濾透過水泵抽水,以及過濾出水口的出水,就很好地幫我們自動地完成了魚缸的水體流動迴圈,極大地提高了魚缸水體的流動效率,也讓物理過濾和生化過濾得以高效地執行。
咱選擇魚缸過濾的核心法則在上面我們提到的魚缸過濾3種核心作用裡面,其中重中之重當屬生化過濾,這也是我們保持整個魚缸良好水質的關鍵點。而生化過濾則是依賴硝化細菌的作用,所以再推一步,我們需要想辦法增強生化過濾,則是想辦法增加硝化細菌的數量。那麼硝化細菌是生長在濾材上面的,我們得想辦法增加濾材的數量和可用面積,所以整個魚缸過濾的過濾槽空間是否物盡其用,以及想辦法增加過濾槽體積,則是我們提升生化過濾的關鍵點。
因此,選擇魚缸過濾的核心,就是看這魚缸過濾的過濾槽面積是否足夠大,能否容納足夠多的生化濾材。所以,無論是那種型別的過濾裝置,咱優先看它能容納多少生化濾材。順便再提一下,複習一下,生化濾材就是陶瓷環,生化環,細菌屋,以及那些新型的奈米石英石等呈現多孔結構且質地比較硬的濾材。
常見規格魚缸過濾裝置搭配建議40公分以下方形玻璃魚缸,建議搭配外掛式濾桶,外掛式濾桶是外掛式瀑布過濾的升級,外掛式不佔魚缸內部空間,而且濾桶的設計,讓濾材可以堆放得更多,提高生化過濾效率。一般這個規格的魚缸飼養的是小型熱帶魚,外掛式濾桶的過濾效果足矣。
40-80公分的魚缸可以用濾桶,這個尺寸的魚缸一般飼養中小型觀賞魚,所以建議升級成濾桶,能容納更大的生化濾材,進一步提升過濾效果。當然了,如果飼養的魚密度不是很大,使用外掛式濾桶也是沒問題。
80公分以上的魚缸一般就建議直接配套底櫃組合成底濾魚缸了,因為這個尺寸規格的魚缸一般飼養大型觀賞魚,餵食量和排洩量都比較大,所以需要利用底濾魚缸的大面積過濾槽來裝載更多生化濾材,才能保障魚缸水質的健康和良好。
特別說一下背濾和側濾魚缸,其實這兩種魚缸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也不是很推薦,看起來好像過濾槽和魚缸設計在一起,挺美觀的,可實際上過濾槽是佔用了魚缸原本的容量,讓觀賞魚活動的空間變小了。與其佔用觀賞魚的活動空間去變成過濾槽,那為什麼不直接用外掛式濾桶來得更加方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