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前幾年,“網際網路+”的東風吹來時,我們見證了一大批應運而生,打著“網際網路”家裝公司或平臺,各種資本運作、坑蒙忽悠,最終從誕生到死亡的全過程。

尤其是2018年開始,潮流褪去,資本環境惡化。故事講不動了,從而引發了幾百家“網際網路家裝”企業倒閉跑路潮。

真相只有一個:多數企業只是在網際網路的外衣之下,要麼進行資本運作的龐氏騙局;要麼是打著網際網路價效比的旗號做著傳統裝修行業原班人馬在做的事情,根本沒有改變任何行業特徵。

這種情況下,人們終於認識到了“網際網路家裝本就是個偽命題”。

一方面許多企業看中家裝這個幾千億市場的大蛋糕,另一方面無數資本和巨頭前赴後繼,全軍覆沒,大量投入始終未能折騰出一個浪花。

殊不知家裝雖然有千億大市場,但由於准入門檻太低,目前也還沒有哪一家企業真正跑出來,導致每個人都想躍躍欲試。尤其是對巨頭們來說,財力豐、資源廣,似乎沒有做不成的事。

結果從金螳螂家、到天貓E站,從海爾有住到X空間,統統真金白銀石沉大海。

事實證明,這些“網際網路家裝”在游擊隊和工長面前,不堪一擊。

為什麼會是這樣?

我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本質來進行深入分析。

例如,與傳統計程車相比,滴滴屬於網際網路出行平臺。

與傳統計程車尤其是火車站的計程車三大痛點讓人頭疼:1、繞路;2不打表;3投訴沒人管。

滴滴以網際網路企業的特質完美解決:1資訊價格透明;2客戶體驗好;評價評分系統。

也就是與傳統產品相比,網際網路企業有幾個特徵:1資訊價格透明;2信任機制(評價評分系統);3去中間化。

回到家裝,你會發現這個行業根本很難實現這些網際網路的價值觀。

1、資訊價格透明

家裝,不管是傳統還是套餐。靠的基本就是價格套路。

設計費、材料費、施工費,三大核心成本清晰可見,在激烈競爭之下,家裝公司往往無利可圖。

許多企業最大的贏利點是不透明的“增項”部分。

而套餐公司,有些根本就是套路公司。

這與網際網路標準化透明化的精神完全相悖。

2、信任機制

與購物、出行、外賣等高頻行業相比,家裝屬於低頻、甚至超低頻消費,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就裝一次房。傳統購物、外賣等由於高頻消費,消費者可以服務評分確保自身的利益(被差評的商家很難生存)。

但家裝作為低頻消費,許多企業都是帶著坑一次就結束的思維。

在低頻基礎上很難建立信任(評分評價)體系,更難產生價值。任何評分系統,必須要足夠的大資料作為支撐。

當你點了一份外賣,發現不滿意,差評,商家求饒。

當你選了個裝修公司,裝完發現不滿意,差評,對方鳥都不鳥你。

紛爭可能以後再不來往了,誰怕誰。

這種現狀很難讓網際網路模式的核心價值發揮。

3、去中間化

家裝公司是一座整合平臺。最終幹活的始終是工長旗下的民工。

披著騰訊、阿里馬甲的民工,跟游擊隊的民工,本質上區別只是一件衣服。

這也是為什麼游擊隊始終掌握家裝70%以上市場的原因。

客戶——工人。是最具去中間化的模式。

傳統公司客戶—公司—工長—工人,平白增加兩道成本。

網際網路家裝平臺則客戶—平臺—公司—工長—工人,平白增加三道成本。

網際網路本身代表著一種價效比,但現在增加幾道成本。

這又與網際網路本質的氣質相悖。

先天不足,決定了這個行業根本走不通。

加之當下,全國成品房/全裝修政策全面推進,5年後或許與國際接軌,沒有賴以生存的毛坯房了,更難談未來。

因此,當打著網際網路旗號忽悠過後,消費者發現行業沒有任何改變。依舊無法實現裝修過程中的質量與效率的把控,縱然心有不甘,也註定這個行業的最終結局。

其實家裝企業,真應該少些口號,多些務實。

踏踏實實把市場做好,工程幹好,多些匠心,少些忽悠。

畢竟消費者最終認可的是價格和質量,而非口號。

16
  • 秋天養茉莉,進入“衰弱期”,多曬少澆水,“保命”是第一!
  • 評小米系列一,小米空氣清淨機一代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