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該要做大掃除了。
每年春節前,都要動員全家專門花兩到三天做大掃除。倒不是迎合傳統的“掃年”習俗,而是,家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積攢了一年的吃穿用等生活物品,如果不做減法的話,那生活空間就該被滿屋子的物品“鳩佔鵲巢”了。
不同的生活空間,不同功能的生活物品,新的、舊的,便宜的、貴的,有用的,一年多沒用過的,有紀念性意義的......老人、伴侶,還有孩子,各有脾性,林林總總的東西,哪些東西該扔,哪些東西不該扔?
每一場大掃除都會掀起一場家庭風波。風波的背後,是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習性、消費觀念,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對待物品的價值觀。
其實,就是對“斷舍離”的認知和理解不同。
“斷舍離”最初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20年前提出的。概念推出以來,很多人都還停留在丟棄東西這一表層理解上。
山下英子倡導的“斷舍離”更像是一門生活哲學,物質和精神是相連通的,如果生活是一個有機體,那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讓人生煥然一新。透過物品的取捨,空間的整理這一日常行為,從而判斷自己的真實願望和真實訴求,達到“從物到人、從人再到物”的內心和外界的完整閉環。
從判斷、捨棄,再到分離。先判斷自己,確定邊界感;再合理科學的捨棄,讓生活得以呼吸;最後,從精神層面上保持自己的“極簡主義”。
透過“斷、舍、離”三部曲,讓生活輕盈呼吸。
斷:判斷自己,確定邊界感
判斷自己,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哪些東西是可以拋棄的”。
山下英子做過調查,通常居住空間裡的東西,80%是不會使用的,正在使用的只佔了20%。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思考,判斷自己的核心訴求,對自己來說什麼東西最重要。但是,可以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去參考。
比如說,參考這個座標系,透過“購物多、少”與“持有多、少”的橫座標和縱座標,判斷自己所處的座標點,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的背後是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拿我自己來說,我期望的是“簡約主義”“綠色主義”,那麼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方式,並努力做到從“購物多、持有多”的第一象限,轉變到“購物少、持有少”的第三象限。我將不會去囤積生活物品,捨棄懷舊的物品,會抵制垃圾食品,堅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
也許,這個定位會浮動變化,但是無妨,重要的是始終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物品為中心。不是去判斷這個東西好不好、壞沒壞、可惜不可惜,而是去問自己需不需要它。這時,也不用考慮其他家庭成員需不需要,朋友閨蜜需不需要,只問自己就可以。
明確了價值觀和定位,既是明確了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確定了生活方式,你對物品判斷取捨的邊界感就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舍:合理捨棄,讓生活呼吸
捨棄的環節最讓人有壓力,從“斷”到“舍”,就像從策劃到執行,這項實際的整理工作,需要你面對幾百上千件物品進行決策。
國際整理收納認證講師敬子,曾根據斷舍離和心動整理法的理論, 並結合自己上千小時的整理諮詢實踐,總結出五個方便操作的標準:
第一,一年沒用過。
在日常家庭生活用品中,以一年為期限,不管次數多少,你可能都使用過。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一年都沒被使用過呢?可能是一套放在餐具櫃頂裡層的餐具;可能是一件針織衫,每次出門都會被其它更心悅的針織衫取代;可能是學生時代的英漢大辭典,早已被遺忘在角落。
一年都沒用過的原因很多,也並不是說一年沒用過就一定要強迫扔掉。而是當成是一個訊號燈,預示著你的生活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動。比如說你已不再是青春年少,而是跨界轉行,成家立業了。以年為期限,藉此覺察到你的生活當中發生了什麼,並作為一個捨棄的標準,就會快速的斷定它是否是你在今年用過的日常用品。
第二,不需要。
不需要的東西,除了佔據你的空間之外,還會耗費你管理它的時間和精力。這裡的不需要,指的是對當下的你來說,用不上了。
當下,既不包括過去,也不包括未來。比如生孩子時朋友送的嬰兒服,但是當下已經不需要了。你會考慮未來會不會用上,這時,在時間上一定要立足當下來做判斷。問一問你自己,“我現在需要這個東西嗎?”
始終以自己為中心,不要以東西為中心。不是讓你判斷這個東西壞沒壞、好不好、可惜不可惜,而是讓你判斷你需不需要它。
第三,不舒服。
不要忍受或將就著不舒服,還堅持用損耗自己的東西。只要是讓你生理上或心理上感覺很彆扭和難受的,就要捨棄。
比如磨腳的鞋,太緊的褲子,穿著讓面板覺得刺癢的毛衣,背起來勒肩膀的包;或者是穿上以後覺得彆扭、糾結、害羞等,不能大方展示自己,或者你駕馭不了衣服。這些,都需要考慮進行處理。
第四,不合適。
不適合自己的狀況和條件。比如衣服不適合當前的年齡段,不適合自己的身材、體量、風格、膚色等等。還有與現在的生活形態、日常行為方式、生活場景是否匹配。比如,如果你常常出差,可能需要天天細心養護的花草,對你來說就是不太合適的。
第五,不心動。
一個東西還可以用,如果不心動就要扔,會不會太浪費?其實不然。雖然東西還沒壞,但是你對它以及無感甚至麻木,如果生活中出現更讓你心動的東西,你大抵不會選擇它,它擱在那裡也浪費了。這一個決策標準,會捨棄生活當中不心動、不喜歡、麻木無感的東西,同時也會讓你喜歡的東西時刻包圍著你,大大提升幸福感。
這五個選擇標準,如果互相沖突了怎麼辦?
比如一件東西雖然不合適,但是特別喜歡可怎麼辦?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拎出來放在一邊,整理不要中斷,最後斟酌時,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可以作為別的功能,或者保留它讓自己的心情變好,這也是一種選擇,但這樣的東西數量不宜多。
離:簡約生活,轉變視角
“斷舍離”之中的“斷”和“舍”,既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動,也可以說是一種狀態。不過,最後,要達到的是一種人與物品的關係,最好的關係,就是周圍的所有物品都能物盡其用。
當我們選擇一件物品進入生活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的享受,我們必然有一個時間要和它說再見,因為它已經不適合我們了。如果還抱有持有多的執念,那更好的東西就無法進來,再多的好的物品也會因為積壓的東西過多,而使得生活居住體驗和使用體驗下降。
“斷舍離”的最後一步,意味著一種長期堅持的理想的生活狀態,意味著一種“離”的境界。
這種“離”的境界要求我們轉變自己的視角。一個是“自我視角”,從看待東西是不是有價值,轉換為以自己為核心,看東西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用。這時,你才有可能改變處理東西、處理事情的指導思想,行動上才能有大變化。一個是以“未來視角”看問題,如果我們篤定在未來,永遠都不會用到它,一個東西再有價值,你保留它,都是不划算的。
還是莊子說的徹底:“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總之,懂得嚴選、善用物品、少買少丟、享受清爽、自在簡單,讓生活輕盈呼吸,應該就是斷舍離的理想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