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好、魚好,這就是最終結果,其他問題、理論、探討,說得再多,不達到這個結果,那和沒說一樣,難道不是嗎?
前些日子我發表了一些關於魚缸濾材的文章,因為文章篇幅有限,必定有所欠缺,一位魚友及時給予了一定的補充,再次表示真誠的感謝,具體敘述內容如下。
一、關於魚缸生化棉的一些問題,個人有個人獨到的講解,我們需要學習百家之長
我來替道哥再補充幾點。
第一,生化棉的使用
對於小缸子而言,過濾方式簡單,比如是瀑布過濾,這種過濾是沒有多餘地方放濾材的,生化棉就派上了大用場,把濾板撤掉,全部換上生化棉,又攔截糞便又培菌,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原缸水。
對於底濾這種強大培菌效果的過濾系統,生化棉可能就是個雞肋,我感覺它的攔截效果不如魔毯,羊絨棉。
培菌效果不如各種其他生化濾材,至於說透水性,可能不如堵水剋星。
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降噪了。
我個人的底濾倉,就用了一塊生化棉,用在下水口和濾材之間,就是為了降噪。
第二,濾材的擺放問題
我三個生化底濾倉,全部都是使用的大棒子,擺放也是特別隨意,橫擺豎擺,能多放一根是一根。
至於走水的問題,很簡單,放一塊底部隔板,既不會形成死水,又可以把濾材的殘渣沉澱到缸底。
二、關於濾材酸鹼度的問題
想要達到弱酸性水質,可以使用火山石,欖仁葉,沉木。
想要達到弱鹼性水質,就用珊瑚骨。
具體放多少,多測水質,靈活調節,這是酸鹼度的問題。
不過,很多觀賞魚的飼養,根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個酸鹼度的,我養的是南美缸,就放置了一根沉木,ph值是7.4~7.6,魚的狀態完全沒有問題。
前文說道,我的底濾魚缸,三個生化倉,全都是大黃棒子。
所謂的好濾材,其實不是功能多強大,多全面?
而是製作工藝的不同,粉化程度的不同,也就是使用年限的長短。
如何讓濾材使用得更久?
我認為首先一定要做好魚缸的物理過濾,很多人對生化濾材特別看重,願意花高價買濾材,往往忽視了魚缸的物理過濾,把物理過濾做好,不要折騰濾材,一兩百根大棒子用三四年它不香嗎?
三、見仁見智的自行選擇,這些問題,不能全靠別人提供建議
人家是在真心實意地為各位魚友分享自己的實戰經驗,我只是負責引述罷了。
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新產品,羊絨棉、魔毯、堵水剋星等,雖然我幾乎很少用,但並不代表我之前沒有聽說,今年也會進行一些嘗試,新魚友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度借鑑或者嘗試一下。
關於魚缸內的各種濾材設定和選擇,各有各的觀點和不同,並無所謂對與錯,結果能達到,一切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