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常識競爭,就是迴歸產業的正軌,明白使用者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想什麼,不想什麼。讓企業真正依靠產品、服務、體驗、價格等優勢贏得使用者和市場,而不是忽悠、炒作和欺騙。

文劍||撰稿

1就是1、2就是2,不要想太多;所謂常識,就是大家公認的一些社會常識、商業常態。比如說,1+1等於2,而不是更復雜的3,或者5等其它答案;比如說,空調要在解決冷熱的基礎上,追求更節能、更舒適、更智慧,而不是可以在空調上看電視、可以透過空調去控制其它家中的其它產品;比如說,一臺市場暢銷的電視機售價在5千元,3千或者1萬的產品也很正常,但一下子推出售價30萬的電視,要麼是劍走偏鋒忽悠人、要麼就是譁眾取寵缺常識。

這些年來很多家電企業,都在“加足馬力”推動的科技創新,其本質不是為了彰顯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有多牛,可以用來造飛機、火箭和航天飛船,而是要讓更多中國的家庭使用者可以收穫“更高的品質、更優的價格、更好的體驗”,最終讓家電為使用者帶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讓家電成為家庭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和“藝術品”,更不能成為企業自我欣賞的概念性產品。

比如,這些年來一系列黑科技紛紛進入家電產品中,但並不是所有打著“黑科技”牌的家電都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大量“黑科技”對於家庭和使用者來說,只能聽聽不能使用。最近幾年的顯示技術大賽中,OLED和MicroLED從專業顯示的角度都很不錯,亮度、色彩飽和度會帶給使用者很多的驚喜體驗。但,在市場上推廣多年至今仍然沒有在家庭引爆:一方面是其顯示效能與液晶顯示相比並沒有質的飛躍,不能打動使用者棄液晶換成他們;另一方面則是其成本居高不下,根本不適合在家庭普及使用,OLED電視現在的售價還是同尺寸液晶電視的1.5倍左右,而MicroLED價格更是奇貴。同樣,可捲曲屏電視對於使用者意義又是什麼?

這些年來還有大量的家電企業,聲稱要擁抱使用者、連線使用者、探索使用者驅動的新發展邏輯,最先變化的就是逼著所有技術研發人員要走進家庭,不只是與使用者溝通交流,還要與使用者同吃同住同生活。這些動作本意都是對的,也是好的。最終,希望打造的新產品是源自生活、服務生活,最終還能引領一輪生活方式的進階。

但是一些家電企業為了市場的差異化競爭,為了追求產品功能和體驗的標新立異,往往很多產品出現了兩種詭異的變化:一種是創新完全沒有價值,一種創新則是誇張誇大。比如說,一臺水槽式洗碗機集成了淨水機、垃圾處理器、消毒櫃、蒸箱、果蔬清洗等多種功能,但連最基本的碗都洗不乾淨和水槽質量都不好。這種功能創新的價值和意義又是什麼,又在哪裡?

物流配送的方便快速、電商平臺的成熟和豐富,以及電子支付的完善,這些都在最近幾年引發家電零售渠道的線上化和多樣化。特別是直播帶貨、社群團購,以及微商銷售等層出不窮。但是,不管電商的VR\AR技術如何完善,直播網紅如何吹的“天花亂墜”,都不如到實體門店坐在沙發上,看上10分鐘電視、體驗半小時的烹飪,以及吹上一會兒空調,甚至還可以讓空氣洗的洗衣機清洗一下身上的衣服,來得直觀而有效。

電商與實體店,在家電行業從來都不是競爭的關係,而是相互彌補的關係。比如說,坐在沙發上感受到一臺鐳射電視的大屏與震撼就可以隨時下單購買,然後工作人員約好上門送貨、安裝、除錯的時間。最終,實體店的真實體驗、線上網店的購買便捷,還有線上溝通上門送貨與安裝的時間、線下服務人員上門約定時間的上門,全面打通之後方便的是使用者、受益的也是使用者。當然,如果將兩者對立起來,受害的也是使用者。

這些年來,家電業在經歷了矇眼狂奔,以及跑馬圈地的發展快感,也遭遇了消化不良、供大於求的發展痛苦,如今則是謀求於新時代、新商道、新模式下的可持續發展新動力。在經歷當初的光榮與夢想、期間的發展與挫折後,面對行業的成熟、市場的穩定,以及消費的理性,所有家電廠商的目標與夢想,其實都需要回歸產業常態化發展通道、適應產業的成熟發展環境下的競爭與需求,從而尋找穩定發展的通道和手段。

所謂常識競爭,對於家電廠商就是得從認知的常態出發:首先,家電業不可能出現“大漲大跌”的局面,所有廠商期待消費的報復性反彈、瘋狂性大跌,出現的機率都很小了;其次,中國使用者和家庭對於家電產品的追求,永遠是大品牌好用又便宜,而不是越貴越好、越個性化越好;再者,大規模仍然是所有企業和商家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離開規模談創新談變革就是“空中樓閣”和“水中撈月”。

====

====

5
最新評論
  • 秋天養茉莉,進入“衰弱期”,多曬少澆水,“保命”是第一!
  • 這才是雨傘該有的樣子!一鍵開合反向設計,自帶電燈走夜路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