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前段時間,著名經濟學家周小川表示,房地產是金融市場最大的灰犀牛,不過目前看來,中國未來需要面臨最大的灰犀牛顯然是人口問題,一邊是全面的老齡化,另一邊是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導致中國的人口將出現斷崖式斷層,將嚴重製約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按照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收入的增加導致家庭規模的相應擴大,他的論斷主要包括兩個要點:第一、收入的增加會引起兒童死亡率的下降,使更多的兒童存活下來,從而家庭的子女數量將會增加;第二、收入的增加會導致人們早婚並且不太節慾,從而導致生育力的提升。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觀點是非常適用的,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邁向發達國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建國後的幾次嬰兒潮都很好的印證了馬爾薩斯的觀點,不過一旦一個國家開始邁入發達國家或者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地區邁入發達國家的收入標準,人口論就失靈了,典型的就是日本以及北歐發達國家,我們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是一樣,明明大家已經非常富裕了,但生育率反而非常低,而一些落後地區和農村,生育率相較發達地區則高出很多,說明在高度發達的社會,財富和生育率不但不是正相關,反而是負相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具體分析一下。

先解決一個誤區,房價是制約剩餘的根本原因嗎?

之前有人開玩笑的說,“房價成了年輕人最好的避孕良藥。”這句話非常的辛酸,10年裡我們的房價幾乎以火箭的速度在上漲,但是年輕人的兜裡依然比臉還乾淨。很多人說,沒房,年輕人找物件都很難,更別提生兒育女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全家上下東拼西湊也就付個首付。所以說,房價制約了年輕人的生育慾望。

對不對呢?對,但不準確!房價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制約了大家對生育的慾望,不過這只是高房價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的一個,大家之所認為高房價是制約生育的根本原因是房價屬於賬面收益,看得見摸得著且深有體會,自然而然的將高房價的因果性關聯到低生育,而生育和房價都是互為必要不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房價影響生育,生育也影響房價,但並不是說生育和房價互為根本因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們的鄰居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泡沫開始破滅,房價那都不是攔腰斬,可以說是直接斬到小腿了,泡沫最大的時候日本房地產總值比上GDP是6,而現在只有2,現在日本的房價可以說是非常親民了,但日本的生育率上升了嗎?顯然沒有,日本現在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且日本雖然是經濟停滯,但實力依然非常強,人均GDP高達4萬美元,說明很富裕。還有這20年都是零利率和負利率,借錢買房利息甚至遠遠低於中國的房屋中介費,但日本人依然不生孩子。其次,日本政府的生育補助就不提了,大家容易心理不平衡。

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歐洲發達國家,特別是北歐,像荷蘭、瑞典、瑞士等等,有人說歐洲人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不同,但日本和中國都是儒家文化薰陶下的,思想觀念都比較接近。但其實,歐洲發達國家也是一樣,最初他們也是生很多孩子的,大家可以在一些講述歐洲發達國家的電影裡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家人,生一堆洋娃娃,圍著火爐禱告吃晚餐。現在的電影就基本看不到了,但他們房價收入比是不高的,買得起房的,起碼大部分是買得起的,不像我們這麼困難。

小結就是,高房價因為是賬面收益,所以看起來像是制約生育的原因,但其實關聯性很弱,生育率下降只是高房價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的一個,還是關聯性非常小的一個,即使將來房價下降了,大家依然不會多生孩子。

從經濟學上看,孩子的屬性到底是什麼?

正式瞭解低生育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屬性問題,也就是從經濟學上看,孩子對於父母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而言,孩子是一種心理收入或滿足的來源,按照經濟學的術語,孩子可以看做是一種消費品,當然在一些時候,孩子還可以提供貨幣收入,因而還是一種生產工具,並且由於孩子的支出和其帶來的收入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孩子既是一種消費品又是一種生產工具。

當然,簡單的把孩子類比為工具是不對的,因為孩子帶來的滿足感或成本在道德層面和其它耐用消費品不同。即使是不同耐用消費品之間也有不同,比如房子和車子,房子更多的是必要屬性,而車子屬於某種程度上的“奢侈品”,因為沒車子也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當然沒房子也可以租房,但租房的耐用屬性和買房一樣,甚至價格更高昂。顯然孩子的耐用品屬性就不太明確了,複雜程度太高,凌駕於一切商品之上,這個不明確點就是影響生育最本質的原因。

財富的增加會提高支出但很少提高數量

一個家庭不僅需要決定生育多少孩子,還必須決定用於孩子的支出數量,比如是否提供單獨的房間、入托入學、輔導班、課外興趣班等等,也就是我們習慣性說的現在養孩子真的很花錢。養孩子的本質就是你把孩子當做是一件消費品,並且這件消費品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續花錢。持續花錢的目的是什麼?父母的自我滿足。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孩子是一生中花費最大的奢侈品。我們簡單類比一下,父母願意支付更多支出數量給到的孩子稱為“高質量”孩子,特別宣告,高質量這是簡單類比支出多,並沒有任何道德層面的說明,並不是說“高質量”孩子就在德行上更為高尚。如果更多的支付志願用於一個孩子而不是另外一個孩子,那麼,其中的原因是,從增加的這種支出中父母可以得到增加的效用,也可稱為滿足感。

從經濟學上看,一個家庭收入的增加會帶動一般商品的支出額,當然並不是每一件商品的支出額都會增加。同等質量的收入彈性比較,數量的收入彈性相對較小,在高收入水平,家庭購買的東西質量更好,數量也更多。如果孩子方面的支出也有類似性質,那麼,增加孩子支出的絕大部分將包含孩子質量的提高。而孩子的增價屬性幾乎拉滿,也就是說,家庭收入的增加會在孩子的支出方面極大的體現,但數量是相對有限的,財富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數量,而是提高質量。

財富制約成本,成本影響孩子屬性

原則上說,孩子的淨成本不難計算,它等於預期支出的當前價值加上父母勞務的估計價值,再減去預期貨幣收益的當前價值及孩子勞務的估計價值。如果淨成本為正,則孩子總體說來是一項耐用消費品,也就有必要假定可以從中得到心理收入或效用。如果淨成本為負,則孩子是一項耐用生產品,從中可以得到貨幣上的收入。任一個家庭所選擇的子女質量取決於偏好、收入及價格。對於中國的眾多家庭來說,近些年用於子女方面的淨支出數額龐大。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孩子有可能是淨生產品,最終能夠提供收入而不是耗用收入。然而,在那些從孩子身上得到邊際心理收入的家庭,其孩子的邊際成本必定大於0,否則,他們就會另外增加孩子,而當經濟發展的時候,父母更在意的是心理滿足感而不是邊際收入。比較極端的例子是美國的蓄奴貿易,男性黑奴18歲以前的淨支出為正值,一個18歲的黑奴賣價足以抵消其18歲前的淨成本,所以蓄奴是有利可圖的。

還有一個爭議很多的事情,彩禮。大家發現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不要求彩禮,而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和很多農村,對彩禮就更加執著,並且要求的金額也更大,因為這種彩禮是家庭的直接收入,更有甚者將彩禮作為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方式,就是騙婚。而且彩禮越高的家庭,對女兒的支出往往更低,考慮的就是成本因素,這時候女兒更多的屬性是淨生產品。

孩子成本的變化取決於食物、教育等價格的變化,這些都是一定質量的孩子成本的變化。家庭實際收入和其它因素的一般變化導致了孩子支出的增加,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孩子成本上升。今天的孩子有較好的衣、食、住、行等條件,進入幼兒園、校園、中學和大學的人數愈來愈多,基於同樣原因,儘管富裕的家庭在子女方面的支出更多,但是子女的價格對富裕的家庭同對貧窮的家庭是一樣的。只是富裕家庭不僅會選擇其他“高質量”產品,而且也會選擇“高質量”的子女。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哪來什麼起跑線,只不過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多的支出,找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而已,上面說了,儘管富裕的家庭在子女方面的支出更多,但是子女的價格對富裕的家庭同對貧窮的家庭是一樣的,支出的多少對應富裕家庭和不富裕家庭的心理預期應該是一樣的。也可以解釋很多欠發達地區不理解為什麼北上廣深的父母需要花這麼多錢養孩子,因為富裕家庭要花1萬元才能獲取這些家庭花100元獲取的心理滿足感。

總結,房價不是制約生育的主要原因;孩子對於父母屬於耐用消費品和生產工具,越是貧窮的家庭,孩子的生產屬性就越強,當收入可能不及預期的時候,他們就更願意再生一個,補充新的生產工具,同時低消費屬性的家庭對於滿足感顯然更低,則需要的支出也更低,從而有能力養更多的孩子;對於富裕家庭則將孩子看做是耐用消費,更多的是支出,生產屬性要求低,對孩子沒有更多獲取貨幣收入的要求,而高消費屬性讓家庭的滿足感也更高,而要的支出也更高,所以即使富裕家庭似乎更有錢,但相對投入也更高,導致其沒有養更多孩子的能力。

23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現在買房,5年後會虧得“一塌糊塗”?馬雲、王健林說得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