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經過二十餘年的城市化發展,居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改善,路上是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這也可以看出在生產和消費方面,已經超過了一定的門檻。在過去很多年裡,棚改一直是城市化建設的主旋律之一,自08年起,國家加快了棚改的推進步伐,對許多“老舊小”重新劃分,解決了很多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可以說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棚改的關係十分緊密。

但這幾年房價的漲幅也是令人驚奇的,15年的商品房平均房價為6793/平米,而如今到了20年底,平均房價已突破了萬元。有部分專家認為:如今的高房價與15年“棚改拆遷”不無關係。因為在15年時迫於樓市的庫存壓力,棚改拆遷的配置更加偏向於貨幣化安置,在16年平均比例達到了48.5%,部分地區甚至有100%。而拆遷戶屬於剛需,樓市必定會接受高額拆遷款這筆“熱錢”,也就帶動了樓市的發展,這也是房價漲幅驚人的原因之一。

而房價上漲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人口,經濟學家任澤平曾經說過,房價長期看人口。在90年時,國內的城市化率只有26.41%,而30年後的今天,城市化率已經突破了60%。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年有接近1000萬人流入城市,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住房需求。但土地是有限的,想要容納這麼多人口,只有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於是曾經的磚瓦房逐漸消失,高層建築不斷拔起,事實證明早期的高層建築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高層建築除開對土地的高利用率外,還帶來了更好的事業以及生活環境,同時高層住宅追加的電梯對比步梯房也更加方便,提高了工作出行效率,因此受到眾多購房者的青睞。有這麼多的優點存在,高層住宅越建越多、越建越高,並且越來越密集,城市的高樓大廈隨處可見。有資料顯示,截至19年,國內150米以上的高樓數量佔據全球三分之一,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但我們都知道,過猶而不及,在時間的推移下,高層房的一系列缺點也逐漸暴露了出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住戶的居住體驗不高

由於高層住房通常有二三十層,一棟樓裡可能住著數十上百家住戶,所以容積率相對從前平房來說更高,居住人口的密度更大,業主的生活舒適度也會出現下降。

而按照《住宅設計規範》的規定:12層以上的住宅,每棟樓配置的電梯數量不得少於兩臺。所以通常來說一棟樓上百家住戶需要透過這兩座電梯來上下樓出行,一旦遇到高峰期,或遇上停電,電梯的定期保養維護等情況,高層上班出行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價效比沒想象的高

相較於多層住宅,高層樓房的公用部分更多,因此買到的房屋來說會分擔出很大一塊公攤面積,並且樓層越高,公攤面積越大,10年時,山東某樓盤的公攤係數甚至超過了50%,100平到手只有不足50平,相當於房價變得更高。同時在住房維修基金消耗完畢以後,未來各種公用裝置的維修,需要住戶自身籌集維修款項,算是一種隱藏的未來支出項。

3.高層本身的問題

由於地價的不斷上漲,很多開發商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選擇將樓棟之間的距離縮短,這類樓棟通常被稱為“握手樓”,隱私性並沒有那麼好。

由於絕大部分消防雲梯的高度只能達到50-70米,也就是說當出現火災的時候,高層是難以得到救援的,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隱患。同時現在的很多高層建築都採用反射度較高的玻璃,會反射掉大部分的太陽光,對於道路上的行車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曾表示:很多城市已經變成了“水泥森林”,高層住宅將成為今後社會的沉重負擔。

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已有兩條新規對其進行了改進,一條是對未來新建樓房的“限高令”,即《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和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強調:禁止盲目規劃建設500米以上超高層摩天樓,並限制250米以上建築物的建設。建築高度超過100米的建築應充分論證,集中佈局,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築的抗震設防審批制度,符合城市規模和空間尺度,符合消防救援能力,縣城住宅應多層為主。

整篇文章可以濃縮成一句話,未來新建樓房的高度將有所限制。

其二,則是“棚改”的接棒方案“舊改”,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升級,加裝電梯。一方面“舊改”可以避免拆遷款流入樓市加快發展速度,對購房者來說是一種利好;另一方面,老舊小區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的提升也將吸引一部分的購房者購買,對於高層住房來說,狐疑流失一部分的購房人群。

①第一種自然是上面所說的舊改後的老房,很多老房子都位於城市的核心地段,周邊相關的資源配置比較完善,在經過“舊改”、加裝電梯後,整體價值又會再次得到提升,從而更受其他購房者的熱捧。

18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作為房奴的我,給剛需一些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