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幾個頭部電商平臺相繼公佈,將於2019年“雙11”期間推出線上賣房業務。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拍賣披露,今年“雙11”期間預計推出10000套特價房源參與促銷活動;
京東緊隨其後,將在70個城市,聯合超過200家房地產開發商,投放6000套房子;
蘇寧則傳出與恆大地產的合作訊息,預計上萬套恆大房源即將登陸蘇寧。
一場呈“三足鼎立”態勢的“雙11”電商賣房大戰或將打響。
訊息一經傳出,網上關於“電商賣房到底可不可行”的討論紛紛湧現。也有人以線上賣房平臺愛屋吉屋作為反面教材,評價“雙11”電商賣房屬實雞肋。
對此,睿信諮詢戰略事業部總經理朱萌表示,比起“電商賣房行不行”,電商賣房背後的商業邏輯更具備探討價值。
首先,在“雙11”電商賣房一事中,要弄清楚一個問題——電商平臺的生意邏輯是什麼?
作為中國電商生態圈中最重要組成部分,阿里、京東和蘇寧等平臺玩家的運作核心是讓別人來賣東西,所以平臺的生意邏輯並不是賺取差價。
賺取差價是平臺賣家的生意邏輯。
即此次“雙11”賣房,平臺玩家不是為了賺取房子的差價。
那平臺玩家“雙11”賣房為的是什麼呢?
首先,平臺賣房可以防止在這一場景的流量被分流。
拿阿里巴巴來說,表面上來看它是一家電商公司,實際上它的電商執行是為其背後的流量運營和資料驅動業務創新服務,這套生意邏輯要求平臺必須保持對流量的壟斷力和多場景資料的獲取能力;任何可能分走流量的業務與場景都必須得到有效控制,這是阿里必須在戰略上提防的。
拼多多的異軍突起給所有人上了生動一課,這顯然讓所有頭部平臺都意識到即便已經形成了傳統電商業務的壟斷,對新場景的出現也必須積極投入。
正是因為如此,對任何一家頭部平臺而言,電商賣房更像是軍備競賽。
你要賣,我自然也不能落後!
防止任何領域分流不是業務問題,而是戰略挑戰。
其次,電商賣房可以基於使用者資料在其他業務方面找到盈利點。
即便不購買,平臺也可以通過不同使用者在房源瀏覽、售前諮詢等資料,發現使用者在家居、傢俱、裝修、白電等多方面的需求,進而通過精準推送實現變現。
房子這種商品的特殊性決定它不能像服飾和電子產品一樣,在網上看一下就下單。既然大家都能看到電商平臺賣房的種種不足,平臺玩家固然也能夠看到線上賣房的侷限性。
據調查,在阿里拍賣網上,每處住宅拍賣介面下,都有不少使用者圍觀。單重慶市北部新區湖雲街的一處住宅樓,就有15000多次的圍觀。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大家都精明得很,先默默地當個吃瓜群眾,看著別人栽跟頭,或者跟著撿個漏——慣倘若真能花更少的錢,買到心儀的房子,何樂而不為呢?
而對於平臺玩家來說,當人們去瀏覽的時候,價值就已然形成。
回望過去,隨著大資料席捲全球,並帶來驚人的利益,大資料逐漸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標準。
無論是海外的IBM、亞馬遜,還是國內的阿里、京東,都在享受著大資料這棵大樹帶來的“蔭涼”;反之,受益主體開出的枝葉也在為大資料的發展提供養料。
相較於穩定性而言,現在的企業更關心迅捷性和創新性——通過大資料技術,可以幫助公司實現這一願望。
大資料不僅能讓企業跟上時代潮流,還具備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能力,使企業佔據競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