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勇談樓市
大家好,我是勇談。近日一張2018年國內35個主要城市的收入房價比公佈後,引起了很多“漂客”的共鳴。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來說,辛苦工作一年僅僅能夠購買不到5平米的房產,收入與房價的比值越低代表著這座城市定居生活愈發困難。只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逃離”是何等難,不過學會“逃離”已經成為對當代人的一個基本考驗。
學會“逃離”一直是這幾年的主旋律,從一線城市逃離到二線、三線等幾乎成為一個趨勢,大家被迫“逃離”的關鍵其實還是因為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只不過這種“逃離”是一種“逃而不離”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的情況在全國所有城市都存在,這也是為何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諸多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人口不斷流入和流出的原因。大城市確實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當一個人在一個城市奮鬥5年甚至更久找不到“存在感”的時候,也就基本意味著需要重新做一次選擇了。
大城市的房產
“逃離”這個話題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存在過,相比於父母輩來說80、90後的“逃離”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關鍵還是看個人怎麼去想這個問題。對於多數70後或者80初的人們來說至今心裡面還有“衣錦還鄉”的想法,認為自己在外面闖蕩十幾年如果混不出一個人樣就沒臉回老家。不過這種思想在90後身上明顯減弱了許多,甚至在00後身上幾乎看不到這樣的負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大家都能夠理解得了。對於多數剛需和普通民眾來說買房一直在追求一個詞彙“價效比”,此次名單也公佈了35個城市中買房價效比最高的十大城市,只不過這些城市清一色的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究竟這些城市價效比是不是真的很高,那就未必了。我們承認中西部地區這些年確實取得了一些不錯的發展,比如:長沙、鄭州和南寧等,只不過這些城市比起東部和南部發達地區來說差距還是很大的,用“只有表子沒有裡子”來形容最為貼切。產業多數還是集中在傳統為主,網際網路、高新技術產業仍處於發展中,能夠提供有競爭力薪酬的單位過少等。對於多數人來說,買房的目的無非是兩個:定居和投資,無論是哪一種對於資源配套都是有要求的。對於長沙、鄭州和南寧等這些城市來說,產業發展速度撇開不談,僅僅是資源配套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逃離”表面看起來是一種趨勢,只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種“逃而不離”,人在大城市工作,在其他城市買房已經是普遍現象(異地買房)。以北京為例,目前來看北京常住外來人口有800多萬,這裡面到底有多少能夠在北京買房定居的?不過在北京工作,在老家買房已經是主流。這就是典型的“逃而不離”,心已經不在大城市的,但是還必須在大城市工作來支付房貸和生活費用。同樣的事情在深圳也普遍存在,以深圳為例,深圳的收入房價比只有2(1年收入只能買2平方米房產)對於絕大多數在深圳工作的人來說要想在深圳買房幾乎不現實。那麼在周邊城市比如:惠州、東莞買房就成為一種替代選擇。從公佈的35個城市收入房價比資料來看,表現最佳的城市銀川也不過是工作一年能夠買15.6平方米房產,這個資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國內幾乎沒有高收入,低房價的大城市”,所謂“價效比”在房地產業來說是一個偽命題,而且靠收入增長來買房越來越不現實一年不吃不喝只能夠買15.6平方米的房產意味著什麼?也就是說普通人要想購買一套90平米的房產起碼得6年左右的時間,這時間基本上也是一個家庭能夠買得起房所需要的時間。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在國內城市中選擇“價效比”來買房是一個偽命題的原因。
房——家——工作在一個城市越來越難在大城市實現
購房者無非兩種:自用和投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