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這些年的房子,早已成為了一種“金融”工具,而非自住消費品。

一方面,居民貸款總額中,房貸佔比不斷提高。

在2018年,居民貸款規模達到49.7萬億,其中中長期消費貸30.5萬億,佔比61%,短期消費貸8.7萬億,佔比18%。

住房按揭貸款是中長期消費貸款中的最主要部分,2018年末達到25.8萬億,佔全部居民貸款的54%。

一半以上的貸款都是房貸,足以說明房地產行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居民槓桿率提升的速度也在持續加快。

在2019年一季度,居民槓桿上升了1.1個百分點,從53.2%升至54.3%。2008-2018年,這10年間共上升35.3個百分點,年均增幅達3.5個百分點。

在房價最高的長珠兩三角,居民槓桿率已經逼近70%,浙江排名第一,高達76%,上海位居第二,槓桿率高達68%,廣東成為第三,達到了64%。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不管是在老家縣城,還是在省會或沿海大城市,槓桿率持續走高,意味著月供成本持續擠壓家庭的其他消費,買房的難度呈現“指數級”的提升。

那麼,未來10年,房子“越拉越貴”還是“越來越便宜”?

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展開分析。

第一,貨幣還會不會一直向樓市湧入?

貨幣是一件商品價格最直接的驅動,房子也不例外,從1998年房改開始,年均M2的增速達到了15%以上,流通中的錢變多了,但是我們發現,像工業品、電子產品、汽車的價格卻一直在下降,包含人力成本的食品、餐飲、服務業雖然有所漲價,但幅度並不高。

那麼,多出來的這些錢都流向到哪裡了呢?

當然是房地產,資料顯示,1980年的時候,M2不足2000億,到1990年的時候,M2規模達到1.53萬億,到2000年的時候,M2規模達到13.5萬億,現在M2已經超過150萬億了。

M2總量擴張的同時,是現金購買力的縮水,以及不動產的飛速增值,房地產行業的規模,也從幾百億增長到了年均15萬億的體量。

過去這些年以來,由於貨幣每年增長15%-20%,所以大家預設貨幣每年對內購買力減少了15-20%,這些購買力並沒有憑空消失,而是轉移到了房地產行業。

由此可見,通過儲蓄而獲得的增值幅度,相比貨幣的發行規模、房價的漲幅、各類生活費用的上漲幅度,基本可以用“龜兔賽跑”來形容。

但是,未來的貨幣政策,必然會有所轉變。

一方面,是貨幣低增速時代來臨,最近兩年M2增速已經低於8%,連以前的零頭都趕不上。

另一方面,房地產金融體系持續收緊,信託、影子銀行、理財都不再向樓市湧入,最近實行的房貸利率掛鉤LPR,更是形成了資金往實體經濟流入的機制。

貨幣流動的方向改變,意味著實體經濟崛起,房地產“穩中有降”,房子“越來越便宜”,是未來10年的大勢所趨。

第二,房地產行業擴張模式的變化。

近20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擴張模式,購房者低首付買房,取得銀行按揭款之後,房企獲得回款,拿出一部分來加快施工,再拿出一部分錢去繼續拍地。

這樣一來,購房者只用了一小部分的錢,就能撬動巨大的房產市值,開發商只需要一部分資金,就能開工銷售,甚至繼續擴張。

因此,各城市進行土地開發、招拍掛,將“生地”整成“熟地”。對市場最樂觀的開發商能夠承受更高的地價,形成土地“價高者得”的準則。

這種模式,從源頭開始,就是“價高者得”,到了下游的銷售市場,房價水漲船高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房企經營的本質是逐利的。

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我們的市場一直以來“重銷售、輕租賃”,租戶缺乏安全感,房租連漲上漲倒是其次,關鍵是無法享受到學區、落戶、醫保等一系列與業主相同的權利。

但是,以後的樓市,“商保共存”才是主流。集體土地入市已經掃清障礙,北京共有產權房的試點未來可能會鋪開,深圳最近也推出了年漲幅不超過5%的集體產權公寓,第二批租賃城市試點也在擴大。

房地產行業的擴張模式,將從現在單一的“土地招拍掛”,到“租售並舉”轉變,未來10年,保障房的體量會越來越大,房子可能不會便宜太多,但絕不可能“越來越貴”。

第三,人口流動的變局。

人口流動的趨勢,正面臨大變局。

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預測,未來10年,中國將形成5大超級都市圈: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游以及成渝都市圈。5大超級都市圈,人口平均規模將達到 1.2 億人,總人口占據中國城市人口的一半。

一個很有趣的資料是,在2018年,東莞市區小學生數量首次超過上海,成為低線級城市“逆襲”的典型代表。

深層次原因在於,珠三角人口非常密集,在21個常住人口增加超過10萬人的城市中,廣東省就有5個城市入圍,分佈之稠密,在全國都首屈一指。

從人口淨流入指標來看,長三角與珠三角遙遙領先,而長江中游、成渝及中原等中西部城市群,還處於人口淨流出的狀態。

也就是說,以後這些人口稠密的城市,聚集的增量人口會越來越多,城區擴張、房子升值、學位不夠用、人來人往,將會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年歲漸長的農民工,將不得不面臨返鄉迴流的壓力,長此以往,大城市的年輕人越聚越多,小城市、農村的老年人日益增長,這樣的趨勢,還會持續很多年。

人少的地方,房子無人問津是常態,比如鶴崗、玉門、威海,以及近兩年受益棚改貨幣化的地市和縣城,人多的地方依然如故,在調控的壓力下還會保持平穩,但是指望大幅降價,可能性非常小。

綜上所述,無論是貨幣、房地產模式還是人口,都不支援房價進一步走高,對普通購房者來說,房子必然會越來越“接地氣”。

關於這個問題,經濟學家的答案很“尖銳”。

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樑中華11月10日發文指出,房產並不是像消費品那樣,賣出去就被消費掉消失了,已經賣出去的房子才是庫存的大頭。而這兩年很多賣出去的房子是限售的,隨著“解禁”潮的到來,或許也會對房地產市場構成壓力。我們統計的100個城市中,有50個限售,限售期一般都在兩年以上。這些房子未來會陸續竣工交付,“解禁”期也逐漸來臨,當前很多城市如此高的房價之下,會否出現“減持”呢?會“減持”給誰?

顯然,限售到期的房子,或許會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拋售”的一股主要力量,未來10年,那些限售期限較長的城市,可能會面臨“無力接盤”的困境。

在年初,李嘉誠退休後首次發聲指出:買樓應該“量力而為”,“買來自己的住的,應該買,分期付款都沒有問題”。

而王健林在今年1月份的年會說,房地產有“兩大缺陷”,作為強週期性行業,現金流並不長遠,2019年力爭有息負債再降8%—10%。

馬雲關於樓市的論斷更是盡人皆知,幾年之前,就撂下了“大話”,稱未來房價如蔥,幾乎可以媲美“白菜價”了,他在寫給員工的內部信中也提到,年輕人儘量以事業為重,過去房子當然可以買。但放在當下的時點上,依然不建議,還不如租房奮鬥。

因此,對購房者而言,房子貴還是便宜,並非是未來10年首要關注的事,最核心的問題,是買房子的需求,有沒有透支自己的家庭財力,是不是買來自住,任何以投資名義買房的人,都應該早日清醒,屬於房地產的黃金年代,已經遠去了。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中國恆大:10月銷售額再創歷史記錄,均價降至萬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