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房子就是全部,它不僅僅侷限於居住場所,更多的是一個完整家庭的象徵。就以本人經歷來看,在小時候一年下來也就過年才吃得起豬肉,兒時休閒遊戲也只有彈珠、跳繩等,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那個時候所有人都很滿足,幸福感很高。反觀現在,休閒電子產品層出不窮,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放開,房子表面上承載的東西似乎有所不同,著急入場的人越來越多。本質上這一部分人並不存在住房需求,但在市場氣氛烘托下似乎營造了一種怪象,那就是此時不買房子以後更加買不起。而在外部資金流入樓市背景下,傳統銀行理財利率低下和通貨膨脹雙重疊加,選擇買房和選擇觀望的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這樣特殊背景下,我們得思考一個問題,房子的底層邏輯就是實體經濟,上游關聯著建築、傢俱、人力等行業,這與基層老百姓的就業直接掛鉤,下游涵蓋水電、設計、風水等細分領域,若再加上近些年來說人工智慧的存在,房子整體成本直線上升。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裡僅僅只是購房成本,不排除地段、醫療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反觀市場現狀,在我國房價收入比接近13.3前提下,大多數人一生當中也只能買一套房,最關鍵的是不得不依靠房貸提前實現人生夢想。結合自身案例來看,一些三四線城市房價早已接近七八千元,核算下來一套房子基本需要100萬,但這對於月收入僅千元的居民來說,恐怕也只能遠遠地望著。高房價的背後居民消費開始跟不上,房地產經濟高佔比的直接影響就是成為了民生行業,並不是所有人買得起,但也不是所有人買不起。

對於這一股風向,國家在堅持不懈調控下高調錶態,人民日報表示“大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房價也一樣”;經濟參考日報發文表示“珍惜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堅持房地產長效機制”。而從資料上來看,新一輪調控始於2018年,不少地方房價出現明顯下行,例如燕郊、鄭州、青島,這就說明火熱背後必須有著足夠的消費群體來支撐,否則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那結合現階段樓市佈局來看,3年後,房子是“隨便挑”還是“買不起”?或者說在當下市場兩極分化前提下,此次房價拐點清晰且劇烈,北京市場連續多月下行、上海降低落戶限制、深圳加強調控背後被迫低迷,連一線城市都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城市。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房子始終建不玩的背後土地是一定的,在相形見絀的供地結構格局下,麵粉貴麵包的價格自然而然水漲船高。在過去20年裡,僅商品房銷售面積就高達百億,再加上小產權房、自建房等特殊房源來算,我國14億人口完全夠居住。

而在這關鍵格局下,一則資料似乎透露市場本質,那就是住房空置率接近22%,早在2018年相關機構調研資料顯示,市面上約有6500萬套空置房。與此同時2020年11月百城商品住宅庫存量達到5.7億平方米、環比上漲1%、同比上漲9%,僅從這赤裸裸資料來看,住房過過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去庫存早已成為大多數城市的當務之急。

在住房過剩前提下,我們再來觀望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態度。以時間軸來看,自從進入2018年以來,貨幣政策中性的存在使其失去外部資金流入樓市的入口,央行不再降息降準,金融機構整體住房貸款業務得到收縮,其直接效應就是留給開發商的錢越來越少了。正是因為如此規模導火索的存在,今年開發商債務規模達到頂峰,就連恆大被迫高調宣佈全國樓盤打折促銷,其次債務重整償還債務,其他中小型開發商更不用說。

反觀調控政策定位,截止至今約24個城市出現限地價新政,超30個城市召開房地產座談會,無疑給火熱市場澆上一盆涼水。其次在最近召開的經濟會議上,高層明確表示未來要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對此我只能說未來可期。

總的來說,結合以上幾點來看,3年後,對於一線強二線城市來說,房子更多的是買不起,畢竟有著龐大的住房需求、教育醫療資源來支撐;對於弱二線三線城市來算,房子卻更多的是隨便挑,在市場變現週期拉長前提下,令人擔憂的問題並不是房子買不起,而是根本賣不出去。

本質上來說,未來樓市走向究竟如何,作為地產大佬王健林曾兩句話說明白,那就是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地產行業能興旺超過50年,人口紅利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其次在堅持城鎮化程序前提下,都市圈優勢將傾斜一二線城市,但對於人口淨流失的三四線城市來說,房價並沒有太大增值空間,原因很簡單,居民消費水平就擺在面前。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嘆這就是貫穿整個樓市的底層邏輯,在我國人口出生率逐漸下行前提下,房子的商品本質還是磚石水泥。

22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央行“新規”只剩5天!房貸人做“選擇題”,聽聽銀行專家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