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錯過呢?或者說壓根就不存在錯過,錯過的只有你自己(不珍惜當下所從事的事業,從而積累財富),而不是事件本身。
“錯過”與“買彩票”有何區別?世上總有那麼些人總想撿現成的,也經常去購買彩票。那麼所謂的“錯過”,自己沒準備好嗎?還是就想撿現成的從而去購買“彩票”,把一切歸根於運氣?
股票上漲的時候你為什麼沒買?大家都在開淘寶的時候你為什麼沒開?比特幣和房子價格上拉的時候你為什麼沒有入場?追根到底就是你在畏懼風險嘛!風險與收益總是相伴而行的,你畏懼風險也就相應的在遠離收益。
人人都想不勞而獲,但天上會掉餡餅嗎?你總想把錢存在銀行承擔低風險,卻渴望銀行的利率高達10%,或者說要求收益遠高於股票或房產,那麼問一下你相信嗎?
即使銀行的存款利率高達10%,那麼相應的貨幣貶值也會高達10%,比如90年代一年存款利率也高達10%,你錯過了嗎?同樣也會越存越窮,而不是跟隨主流去做生意來錢快。
風險只屬於“富有”的人我父親是個農民工,有時候我哥會說我爸“不幹活”或“怕死”,錯過了大好時光,比如親戚隨便做點生意都過得很如意(到底如不如意又有誰知道呢?只是旁觀者看來如意罷了)。但是我爸通常會找各種理由,大體就是沒辦法,比如經濟困難,政策所致等等。
這讓我想起了1974年孟加拉發生饑荒時的一個故事,當時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到街上去調查,他問一個編筐的農婦一天能賺多少錢。農婦的回答是一天能賺二美分,因為她沒有錢買竹子,買竹子需要22美分,而收購商給她貸款的收購價格是24美分,即一天只能賺2美分。
尤努斯問該農婦,如果我借你一美元,你一天能賺多少錢?農婦的回答是一美元。
結論——窮人充滿風險,生活逼得他們不得不從事低收益的工作,極難成為富人。也因此,可以通過該結論去理解我父親,或者理解大多數苦苦掙扎的窮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什麼會錯過?因為你沒有準備好,或者說沒有足夠“富有”(包括財富、時間和能力等,下同)讓你沒有準備好。也就是說,即使在當下有新的風口,你也會同樣錯過,比如自媒體,特別是最近流量扶持的Vlong領域,那麼你會放棄工作去做自媒體嗎?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不會。因為工作可以讓你養家餬口,而全職做自媒體是有風險的,而該風險只有足夠“富有”的人才能去冒。就如同上面的故事,你要讓那個農婦不做編筐幾乎是不可能的,要讓我父親不成為農民工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終極結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錯過”的本質是什麼?90年代你沒有錢,也不知道股票是什麼東西,你會拿錢去買股票嗎?不會又何來的錯過呢?比如我父親。
當你在工廠或公司上班,賺得穩定的收入時,你會放棄穩定的工作從事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電子商務?不會又何來的錯過呢?比如我哥2005年上大學時就開了淘寶店,後來還是老老實實的去工廠,再後來苦苦掙扎於實體門店。
當你認為比特幣沒有什麼未來,被歐洲央行打擊,中國監管趨嚴,國內各大比特幣交易平臺不允許交易,你會選擇投資比特幣嗎?即當風險遠大於收益,你會購買比特幣嗎?比如我在2016年做數字貨幣時,比特幣才4000多塊錢,以太坊才五六十來塊錢(相較於2018年年頭翻了百倍有餘),但是都在2017年年頭清倉,我錯過了嗎?畢竟相較於以前價格,當時價格就處於高位,誰知道後來價格還會大幅上漲呢?都是風險與收益的最終衡量結果罷了。
2017年由一線城市拉上去的房價,你會願意付20%的違約金而保有房產嗎?風險與收益較量,你會著重選擇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人人都畏懼風險,而不只是看到收益。
換句話來說,你當下投資股票、做淘寶、買比特幣或者投資房產,難道未來就一定不會大賺嗎?你哪來的信心呢?只是當下你覺得風險大於收益而已,不值得投資罷了。
那麼你反過來看,當時也同樣是這樣的道理——覺得風險大於收益,不值得投資,而當下只是去看歷史說風涼話罷了——過過眼癮,壓根就不存在所謂的錯過。
比如我說股市仍然可期,你會相信嗎?比如我說自媒體是下一個風口(該領域有點過時了),你敢放棄穩定的工作嗎?比如我說5G6G是未來發展方向,你有資本投入嗎……
當你不足夠“富有”,以及不敢冒相應的風險(風險也幾乎只屬於“富有”的人,注:該“富有”不僅僅是財富的富有,如上),壓根就不存在錯過,或者說你每時每刻都在錯過,而不會錯過的本質是幹好當下自職的工作,使自己進入該領域頭部,先讓自己變得“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