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最近看經濟學家管清友的一份演講,談及房地產的部分,要點如下。

1.無論是1998房改至今,還是2008年至今,房地產其實是按金融機構的模式發展的,槓桿撬動資金,快速擴張。

2.未來監管更嚴,房地產會從金融行業的模式,轉向製造業模式,開發商拿地要用自己的錢。

這個觀點不一定是場面話,而是他真實的想法。

問題是,已經習慣了資金不斷“滋養”的房企,能受得了低槓桿嗎?

當然不會。

別說用自有資金拿地,開發商能把身上這一堆欠賬還清就不錯了,也不至於現在總是“借新債還舊債”。

但是,大勢滔滔,難以逆轉,不習慣低槓桿的後果,就是掉隊,或者說“破產”。

要知道,全國可是有幾萬家房企,前30家能有一半的市佔率,剩下的開發商只能淪為小魚小蝦。

截止11月下旬,已經有446家房企破產,按管清友的推測,低槓桿的環境下,它們絕不是第一批,也不會是最後一批。

那麼,“金融業”向“製造業”轉變的過程中,房地產又會如何演變?過去10年,在高週轉的環境下一路高歌,未來會出現“10年牛市”還是“10年熊市”?

或者說,未來10年,房子“越來越珍貴”還是“越來越廉價”?

50個全國大中城市中,平均租金回報率為2.2%,低於2年的銀行存款利率(2.4%),租金回報率處於較低水平。

一線城市平均租售比為1:636,售租比達53年;二線城市平均租售比為1:580,售租比為46.9年;三四線城市雖然房價相對較低,但租賃市場需求更加薄弱,租售比略低於二線城市,為1:556。

哪裡的租金更合理呢?結果有點令人意外,是哈爾濱,租金回報率為4.0%,租售比突破1:298,是50城中唯一一個在國際租售比合理區間的城市。

稱的上是大城市,外來投機資金卻不多,租金全靠省內務工人員帶動。

也就是說,單從長期持有房產的投資角度,任何熱點一二線城市,都不再具備任何價值。

按國際上的標準,要麼租金繼續漲,要麼房價回落到合理水平,分子和分母必須靠攏,熱點城市的租售比才能迴歸合理。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考慮清楚,哪些熱點城市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哪些城市是可以被替代的。

比如像成都、武漢、杭州、西安、鄭州這樣的強省會,科教文衛資源在省內首屈一指,房子帶來的不單單是升值和租金受益,而是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年輕人找工作的剛性需求。

即便像南京、濟南、瀋陽等省內雙子星城市,省會所帶來的資源堆積也不可小覷。

反之,類似洛陽、徐州、紹興、中山、珠海等地,雖然房價短期漲勢如虹,終究面臨教育、醫療資源的瓶頸。

至於省內3線以下城市,不管是所謂的百強縣還是重工業資源型強市,除非能強大到崑山這種級別,能享受到大都市的人口外溢,自身產業、交通的底子也夠厚,否則租金和房價都會越來越廉價。

再從貨幣的角度聊一聊。

目前市場上的共識是:房地產是貨幣的“蓄水池”。

所謂水池,起到了沉澱的作用,如果多發的錢沒有流入到樓市,就必然會流入到其他地方,日常消費品、餐飲、工業品。

簡單說:房子如果不升值,其他東西就會漲。

舉個例子,1990-2000年,廣義貨幣M2增加了8倍,用CPI衡量的物價,上漲了101%。

從2001年至2018年末,18年的時間裡,M2增加了11.5倍,但CPI上漲不足50%。

為什麼這18年裡,M2增速又提高了不少,我們卻感受不到物價有多大變化呢?

即便包含人力成本的餐飲、維修、家政之類的工作更值錢了,但電子產品、規模化生產的流水線產品,反而實實在在的降價了。

顯然,是因為這些錢都買成房子了。

資料顯示,1998-2018年,20年的時間中,全國均價從1854元上漲至8542元。從2004-2017年,13年的時間,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幅達13.7倍。

假如像管清友說的那樣,控制資金流入房地產,金融槓桿模式玩不轉了,又會變成什麼模樣?

其他東西不敢說,房產只要失去了“水池”的功能,必然會面臨長期的“熊市”。

當然,這個“熊”是巨集觀意義上的,並不是說房地產的地位會動搖,十幾萬億的體量還會維持住,換房、改善房、戶籍人口就地城鎮化,上好學校,去大城市工作,去三甲醫院就診,需求的空間依然很大。

我想強調的是,對個人而言,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是很渺小的,靠房產守住自己的“資產”,這一招以後可能不靈了。

至於什麼資產有接替房產的能力,容納巨量的貨幣,可能是新經濟中的某個模式,可能是權益類資產,也可能是其他實物資產。

總之,不管是城市分化,還是貨幣流向,都意味著房地產已經無法走出“10年牛市”,相反,對絕大部分城市來說,房子只會越來越廉價,“10年熊市”倒是很有可能。

針對這個問題,經濟日報已經定下了調子:樓市穩定是雙向調節,大漲肯定不穩定,大跌也不是。

12月4日,經濟日報發文指出:近來各地微調樓市政策,是根據自身情況作出的決策。當樓市有過快上漲趨勢時,各地會進行相應的抑制。在出現大幅下降趨勢時,各地也會出臺配套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保持穩定。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杜絕大起大落,是調控的目的所在。

這些話雖然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卻定下了未來房地產的基調。

可以微漲,可以緩跌,唯獨不能大起大落,十幾萬億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深入到上下游幾十個行業,如果出現動輒20%以上的振幅,是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所難以忍受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信,我就想買房子,因為過去20年的經歷告訴我,房子還會漲。

這話猛一聽也沒錯,但筆者想表達的是另外一個意思。

1998年房改,明確說要“把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點”,相信這句話的人,現在身家都是盆滿缽滿。

2019年,我們說房住不炒,說房地產不能大起大落,也說了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憑什麼這次你就不信了?

相信“國運”,僅此而已。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炒股不如炒房?全球最牛炒房客火了!身家44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