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11月份央行釋出三季度市場報告的時候,在報告裡刪除了“房住不炒”的描述,僅強調了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這是不是意味著“房住不炒”的調控政策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了呢?

可能央行後來也覺得自己向市場傳遞了一個不好的訊號,因而在10天之後的金融穩定報告中又明確提出,繼續嚴格遵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定位,完善“因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抑制投機性購房。同時,加大對住房租賃市場的金融支援和規範,促進形成“租售並舉”的住房制度。

堅持“房住不炒”的底線,在此基礎上堅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調控方針是今年主要的調控方式。11月份單月調控次數就達到了72次,是今年調控次數最多的一個月,今年1-11月份,全國累計調控政策已經達到了550次左右。要知道2018年調控在450次左右,現在已經比去年多出了100次了,今年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調控次數或將達到一個歷史空前的高度。

為什麼今年的調控次數會如此之多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城市之間的政策並不互通,每個城市的調控權力都握在自己手中,中央只是把握大的方向,只要地方不違背房住不炒的底線,地方就可以進行微調。另一個原因是房住不炒的底線並非是明確的、量化的,無法直接參考,所以地方總是在試探房住不炒的邊界在哪裡。有些微調政策成功了,有些微調政策沒成功(如一日遊政策)。當然,若是微調過度了會被住建部點名批評。

明年的調控政策會再上一個臺階嗎?不好說,這輪調控收緊時間是從2016年年底,2017年開始的,2017年被所有媒體稱為“史上最嚴”的調控之年,原因在於那年全國共出臺了250多次的調控政策,當時大家都想不到2018年調控次數會直接漲到450次,相信大家在看到450次之後也會覺得這會是一個頂峰,也想不到今年調控次數會再上一個臺階。所以明年的調控次數會真的很難預測。

好在,預測具體的調控次數沒什麼意義,了解具體調控趨勢、調控策略更有參考意義,2017年是因城施策的第一年,但當時各地的調控權利並不大,是國家在根據不同城市的情況,出臺不同調控政策;2018年各地有了一定的調控權利,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自己出臺調控政策,但受到的限制依然比較大,只能選擇調控或不調控,沒有放開調控的權力;2019年各地的調控權力相比於2017年已經很大了,大到可以根據當地情況放鬆樓市調控了,真正做到了因城施策、一城一策。

2020年調控會怎麼演變呢?會在一城一策的基礎上演變成一城多策,一區一策,也就是更加徹底的分類調控。為什麼這麼說呢?

11月15日,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發布通知買房不受戶籍、社保繳納時限的限制...11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放鬆了住房限購政策...12月2日,深圳市的深汕合作區購房政策宣佈解綁...

這些鬆綁都並非是一個城市,而是城市中的某個區,想來這種城市內部再進行分類調控的方式明年會逐漸流行起來。作為普通的購房者要怎麼做呢?就是時刻關注樓市的最新動態,看看自己關注的區域有沒有新的政策變化,遇到合適的時機可以考慮出手買房。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不必“唱衰”,王健林依舊“寶刀未老”,還有更大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