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子木
你把錢存在銀行,銀行用你錢去投資,然後給你利息作為回報,天經地義。
然而未來卻是,你把錢存在銀行,非但沒有利息,銀行還要跟你反向收利息和資金管理費。
驚不驚喜?
每隔一段時間,子木都會約幾位老友開一場辯論會,形式和奇葩說一樣,找出大家目前最關心的問題,然後各3人一組,進行頭腦風暴,直到把對方說服。
這次我們把關鍵詞聚焦在“負利率時代”,這個詞是近期的高頻詞彙,也是未來我們即將要面對的事實。對人生財富和機遇有著重大的挑戰。
若走到那一步,我們該如何應對,接下來我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將此次辯論會的精髓整理出來,給大家指明方向,尤其是在樓市買房層面上的判斷。
1無奈的選擇
12月21日,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創新經濟論壇上,講到一句很重要的話。
中國可以儘量避免快速地進入負利率時代。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中國肯定是要進入負利率時代的,只不過可以通過一攬子貨幣政策延緩這個程序。
不過負利率概念的提出,著實讓我捏了一把冷汗。從沒想過束縛全球的經濟詛咒,會這麼快在我們身邊出現。
何為負利率呢?
文章開頭也提了,就是銀行利率為負,你在銀行存錢,非但不給你利息,還要跟你反向收費。反之,如果你從銀行借錢,不但不用還利息,還可能少還錢。
不要驚訝,這種現象已經在國外出現了。
據報道,2019年8月,瑞士銀行承諾對50萬元存款以上收取年費,存款也要收取利息。同年8月丹麥第三大銀行推出首例負利率按揭貸款,房貸利率為-0.5%,負利率意味著貸款人跟銀行借錢買房,還的錢比借的錢都少。
那負利率是如何發生的呢?
這還得從歐洲問題說起。
眾所周知,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全球相當長一段時間墜入經濟低迷期,除了美國地產泡沫破裂,一地雞毛外,最受重創的莫過於歐元區。
歐元區的主要經濟增長,消費和公共服務,消費靠老百姓的口袋,公共服務靠政府。其次靠出口,例如德國的汽車工業,佔比全國GDP20%,造的車基本都要靠國外市場消化。然而這樣的經濟結構是很脆弱的,一旦經濟下滑,會連帶影響整個鏈條運轉。
經濟下行,應對的方法全世界都一樣,“放水+下調利率”。
如果經濟陷入持續性下行,要麼放水印鈔票(直升機撒錢),要麼是下調利率,讓資金成本更低,從而鼓勵人們借貸,並且投出去不同的商業裡,以創造就業。
當經濟過熱,央行開始上調利率,讓資本成本更高,利率更高,從而使得銀行存款利息更高,鼓勵人們存續在銀行裡,而不是投出去。
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各種複雜的名義印鈔票。在2008年後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是這麼幹的,當然代價也非常明顯,就是稀釋了民眾的購買力,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加劇,所有國家的錢都在貶值。
就這樣,歐元區經濟在緩慢復甦。
然而2012年,又一次大風暴席捲了歐元區,由於歐元區內部國家間的失衡,再次爆發了聞名世界的歐債危機。自此歐元區經濟一蹶不振,老百姓瑟瑟發抖,不敢消費,物價持續下跌,企業凋零,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通縮週期。
這時候再去印鈔票放水,已無濟於事。無奈之下,歐元區各國被迫啟動第二個方案:下調利率,並在2014年首次出現負利率。其目的也很明確,逼老百姓把錢從銀行裡取出來消費,以此來提振經濟。
結果老百姓根本不給面子。尤其是德國,老百姓紛紛把錢取出來裝進了家裡的保險箱,為此保險箱一度登頂歐洲年度暢銷榜。同理,執行負利率的日本,人們則是把現金從銀行取出來藏在了家裡的榻榻米下面。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可靠的投資渠道,只能把錢放在家裡避險。
2019年9月,歐元區在負利率的基礎上再次下調,歐洲人更緊張了
因為經濟下滑的趨勢進一步明顯。拿德國來說,2018年的經濟增速是1.5%,勉強能看,到了2019年開始一路下滑,第一季度滑落到0.4%,第二季度直接負增長,為-0.1%。
德國經濟是歐元區第一經濟體,佔比高達30%。如此形勢,歐洲央行徹底慌了,只能被迫將利率下調至-0.5%。
2中國式跟進
通過對歐洲經濟的回顧,我們大體可以明白了負利率政策的原因和目的:
刺激居民消費,提振經濟,穩定社會通脹水平。
以此我們再來看中國。
按照OECD的預測,在2019年咱們中國的經濟增速預計為6.1%,比2018年要低一些。雖然中國目前是全球2019年大國中增速最高的國家,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和其他國家同樣的問題——經濟滯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於初級階段,降準資金空中打轉落不到實體,2萬億減稅降負還在路上,人均工資不見增長,再加上大基建遇到天花板,出口遇上大國摩擦。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已進入增速放緩和動力轉型的關鍵期。
原來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現在變成了,“消費”馬車當頭領跑,投資和出口在後面陪跑。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8.5%,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確定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後,卻又遇上了2015-2018年一波房地產大週期,房價飆漲,居民購買力透支嚴重,槓桿居高不下。
於今房地產在巨集觀大基調下,開始進入“三穩週期”。但經濟還需要支撐,消費還得提振,內需市場還得開拓。所以下調利率的動機愈發強烈。
實際上,今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利率下調的階段。
前段時間,銀保監會約談13家保險公司,並在11月15日首屆精算論壇上表示:所有法定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低於120%的保險公司都要停止銷售預定利率為4.025%的終身年金產品。
這幾天又傳出小道訊息,像富民寶、藍貝貝這種按檔計息、底層資產是銀行存款的高息產品不會再新增。已有存量產品消化完也會退出歷史舞臺。
這意味著,在2019年之後,中國人再也買不到絕對安全的,收益動則4%以上高收益產品了。遙想當年我們還能拿到10%,6%的利息,未來我們必須學會接受2%和0%的事實,直至負利率。
3災難還是機會
當然我們和歐洲還是不同的,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發展階段。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我們未來會通脹還是通縮。
按照發達國家走的路線,目前歐日通縮,美國通脹。顯然美國在經濟上是成功的。
因為適度通脹,會刺激企業運轉效率和居民消費水平,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弊病是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反觀通縮,雖然物價下跌,貨幣增值,但是企業凋零,失業率高,經濟沒有發展的可能性。
至於中國未來是通脹還是通縮,這個在市面上爭議非常大,寫10篇文章都講不完。但我認為通脹是必然的,因為中國還有人口儲能,未達標的城鎮化率,未開發的內需市場,老馬曾經還預測過,25年後中國的內需市場相當於美國的3個。
再者,中國有能力把經濟轉向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通脹模型,這句話需要細細品,具體參考中國的匯率市場管控和房地產調控。
那麼如果中國若長期處於通脹週期,再加上負利率時代到來,個人財富就處在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局面。
錢放在手裡,購買力在持續貶值;放在銀行,負利率下不但沒有利息,還可能被收管理費。資金為了避險,會想方設法尋找高收益率的投資方式。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會恍然大悟?這個景象是否似曾相識?
其實這麼多年來,中國實際利率已經負了好多年,雖然你把錢存在了銀行,但只要跑不過通脹,那就是負利率。只不過未來銀行也不給你利息了,實際利率下降,會加速這一行情的演變。
當然中國不可能像國外一樣,人們把錢從銀行取出來藏在保險箱或床底下。中國人可都是能把大蒜和鬱金香炒上天的選手。對於財富增值和階級躍遷的渴求,還沒有泯滅。必然會尋找出路避險。
於此,只能導致一種結果——資產價格會加速飆升,尤其是可投資的稀缺品。
例如國際金價,已經出現了這種形勢。在降息大潮下,從2018年下半年到現在漲了近30%,未來還會隨著利率下調和降息大潮繼續漲價。不得不說,愛買金子的大媽們這次賭對了行情。
對於股市來說,受益最大,很可能和美國一樣,超越房地產成為最大的蓄水池。但同時,高風險高回報,行情全靠情緒,得利的人永遠是少數。不交幾年學費,根本無法跟莊家抗衡。
對於理財來說,因為利率越來越低,那麼目前“能長期鎖定高利率”的理財產品就成為了稀缺品,再加上時間的複利,能起到非常不錯保值效果。
對於樓市來說。
核心城市優質地段的商品房,因為稀缺性,價格會加速上漲。
房子“供過於求”的城市,則會長期「有價無市」,資金被套牢,只能以市場租金為主要收益。而由於供求問題,市場租金收益顯然滿足不了資金避險的需求,資金會選擇性出逃,尋找新的投資方式,以至於房價常年橫盤或持續下跌。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丹麥那樣,幻想從銀行借錢買房,非但不用支付利息,還不用全額償還。因為我們的房貸利率已經和基準利率脫鉤了,LPR利率被獨立了出來,接下來還要把二手房基準利率轉化為LPR利率。這麼一想,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早有佈局的。
4負利率時代
最後再多說一句。
負利率時代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時間推進,有錢人因為資產可以投資避險,會越來越富有,窮人因為是工薪階層,拿的死工資,只能被無限剝奪。這在所有發達國家都有應驗。
負利率時代只會將這種形勢加速推進。
但我們不必悲觀,因為財富是相對的,28定律下,只要在前20%,生活還是無憂的。只不過未來像前幾十年那種,躺在家裡動不動有人來送錢的機會基本沒有了,全靠主動和財商。
所以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對財富有認知,一定要趕在別人之前配置資產,逃離這個陷阱,未來兜裡的錢能避險保值,就是最好的投資。同時也要加大力度對自己的投資,只有知識才可以逃避鐮刀的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