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雙頂是“人民幣頂”和“美元頂”所謂“人民幣頂”,是人民幣計價的房價見頂;所謂“美元頂”,是指換算為美元的房價見頂
。
我的看法是:在中國的大城市(一二線)及其都市圈,由於有持續的增量人口、增量資金,再加上政府控制供應節奏,房價基本上不存在“人民幣頂”;如果有,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
但大城市(一二線)及其都市圈的房價,未來會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美元頂”。也就是說:如果換算為美元,可能會在比較長的時間(3到5年,甚至10年)裡維持基本不變。
原因很簡單,國際資產價格存在比價關係,資金會流動,會在利益驅使下突破各種限制。即便有****,仍然會有不少資金“有辦法”流出去。
國內房價上漲會抬高營商成本,會加劇國際資本外流,很多工廠會外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匯率也會結束“橫盤”出現一波顯著的貶值。其結果,是讓中國的房價在一段時間裡(比如3到5年,甚至10年)換算為美元上漲乏力,甚至原地踏步,這就是“美元頂”。
但美元畢竟也是紙幣,長期看也是貶值的。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35美元仍然相當於1盎司黃金;但到了今天,1540美元才能換1盎司黃金。
所以只要中國經濟向好,中國大城市的房價從長期看也不存在“美元頂”。
因此,對於“北上深房價有頂部嗎?”這類問題,我們需要分兩種情況來回答:
1、以人民幣計價,很難有頂部,如果有也是階段性的、短暫的;
2、以美元計價,可能會在若干年後出現“美元頂”。“美元頂”出現的時間點、維持多久,要看中國經濟轉型情況,以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
在過去兩年裡,中美在貿易問題上激烈博弈,匯率也出現了大幅波動。我曾比較準確地預測過破7的時間點和幅度。並認為短期很難突破7.2,談成之後會升值。後來,這些看法都得到了驗證。
未來仍然如此:中美關係惡化,會讓人民幣貶值;反之,人民幣會適度升值並保持穩定。
從美國方面看,他們希望人民幣最好維持在6.5左右,這樣有利於縮小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國希望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勢,就如同當年希望日元升值一樣。
匯率的水平不僅是大國博弈出來的,更是內部經濟真實狀況的體現。如果中國經濟順利轉型、升級,則強勢匯率可以維持得久一些。反之,貨幣政策總處於寬鬆狀態,印鈔速度偏快。其結果是:人民幣不斷對內貶值,同時還要對外升值或者強勢橫盤,這種狀態顯然不可能長期。到某一個臨界點就會爆發,出現突如其來的貶值。
我也是率先在樓市上提出“莫斯科模式”的,時間是在2014年。在此之前,大家談到樓市泡沫的出路,只知道“日本模式”(東京模式),也就是保匯率、棄樓市。
而“莫斯科模式”,是說莫斯科中心區的房價,自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14年前後,以美元計價上漲了150倍,而以舊盧布計價上漲了150萬倍。期間,盧布對美元貶值了“1萬倍”。樓市的“莫斯科模式”,就是放棄匯率保房價。
在莫斯科模式下,以本幣計算房價顯然沒有頂部,因為每平米達到了上億盧布。為了掩飾這種暴漲,俄羅斯進行了幣制改革,1000舊盧布換1新盧布。經歷過劇烈通脹的國家,一般都會“幣制改革”,來給自己“留面子”。
無論是“東京模式”還是“莫斯科模式”,最終都出現了顯著的“美元頂”——以美元計價的房價,有階段性頂部。
如果未來幾年裡,中國經濟轉型不順利,被迫再次“樓市去庫存”,讓房價大漲。那麼距離階段性的“美元頂”就不遠了。
而中國經濟轉型順利不順利,仍然可以分解為四大“人的因素”:
第一,老百姓真實消費能力是否提高,是否有能力、願意花錢;
第二,企業家是否願意再投資,而不是移民;
第三,公務員是否有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而不是“磨洋工”;
第四,中國跟主流國際社會是合作還是對抗。
當上述四大“人的因素”持續改善的時候,中國距離經濟轉型成功就比較近了。反之,就比較麻煩了。
對於普通三四線城市,乃至五六線城市,其房價“見頂”的情況就更為複雜。至少要區分幾種情況,比如:
1、在核心都市圈的中小城市,比如廊坊、嘉善、惠州等,都靠近一線城市,而且在有效輻射半徑內。這種城市的房價,會跟核心城市聯動,只是表現稍微被動一些。
2、不在核心都市圈的中小城市,但本身有顯著人口增量,在交通網路中佔位比較好的,比如徐州。或者是人口基數巨大,比如濰坊、周口等。
3、產業結構單一的收縮型城市。
上述三類中小城市裡,第三類可能比較快地出現“人民幣頂”、“美元頂”。比如鶴崗、玉門老城,都屬於這種城市。